带新婚娇妻上山考学,费孝通遇险骨折后,妻子为寻救援死在山涧

带新婚娇妻上山考学,费孝通遇险骨折后,妻子为寻救援死在山涧

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爱因斯坦

人间很大,世事纷杂,哪有那么多的偶然,等着我们去发现,今生的一次回眸,却是数千年来的擦肩而过。久别重逢,一句好久不见,是我们不得不遇见的必然。

带新婚娇妻上山考学,费孝通遇险骨折后,妻子为寻救援死在山涧

求学之路

一九一零年十一月二日,在那个风雨漂泊,战火纷飞的年代,梦想是遥远而触不可及的梦。人们为了生计而劳作,在幼小的溥仪清帝手中,国家恍若儿戏,没有谁会在意。

所幸费孝通诞于苏州的吴江,所幸在费府的高墙之内,不仅有眼前的生活与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就这样,费孝通懵懵懂懂走过清朝的废墟,来来回回,行走在民国的荫蔽。或许看过太多的人间疾苦,才知生命可畏,费孝通在民国十七年,面对人生的第一次决择,毅然决然的闯入了医学杏林。

带新婚娇妻上山考学,费孝通遇险骨折后,妻子为寻救援死在山涧

可很多时候,方向往往比努力更重要。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这不是鲁迅先生的路,也注定不会成为费孝通的路。

一九三零年,燕京大学,那是费孝通梦想真正起航的地方。人一旦有了方向,玉汝于成,一切的艰难困苦都不会再成为阻碍。

刚刚起航的费孝通,终于在三三年,抵达了他人生的第一处港湾,清华大学,成为了一名社会学与人类学系研究生。

带新婚娇妻上山考学,费孝通遇险骨折后,妻子为寻救援死在山涧

那时的中国,多灾多难,许多知识,作为引入不久的新生代,大多尚还处于老师不会讲,学生听不透的阶段。

作为文科的一门课,社会人类学的课程内容单薄且枯燥,数据的简单积累,一旦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同中国社会的实际面貌有着极大的出入。

从那时开始,费孝通的心里便埋下了一粒种子,他决心,一定要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对各地的实际情况,做出真正的实地调研。这就是其后贯穿了费孝通一生的"田野调查"研究风格的雏形。

大学的象牙塔在怎么洁白,仍挡不住窗外灰蒙蒙的细雨,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化做龙。费孝通不甘平庸,也不愿平庸,他会走岀这片天地,去拥抱更大的未来。

带新婚娇妻上山考学,费孝通遇险骨折后,妻子为寻救援死在山涧

丧妻渡洋

一九三五年,在司徒雷登的证婚下,费孝通与王同惠结发为夫妻,没有什么轰轰烈烈,什么举案齐眉。他们之间,充满了鸡毛蒜皮,争争吵吵,可大是大非面前,他们有着同一个梦,一个让中国现状可以真正浮出水面的梦。

志同道合,高山流水,一样的梦,使这一对佳人携手。

"和同惠一起,是我心情最平服,工作最舒畅,生活最优裕,学业最有劲的时光。"

带新婚娇妻上山考学,费孝通遇险骨折后,妻子为寻救援死在山涧

可民国的爱情,十有九悲,意外和明天,我们不知道,谁会想到,只剩一段唏嘘,不仅为故人,更为自己。

而他们的故事,便是从他们踏出梦想的第一步开始的。本来,费孝通已取得了学校公费留学的名额,可他仍决定,要先实现去实地调查的想法

广西大瑶山深处,这就是费孝通的选择,不仅为学术,更可比做蜜月。费孝通带着自己的新婚娇妻,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这处贫困的地区。

带新婚娇妻上山考学,费孝通遇险骨折后,妻子为寻救援死在山涧

哪怕艰苦,只要还有彼此的相伴,路上便不会是孤单,挽起裤腿,他们的大瑶山之行,就是向梦的冲击。

一处村庄,一名向导,路途漫漫,文弱书生,又怎比得山间游走的汉子,不消多时,黑沉阴暗的山路吞噬了费孝通二人,他们丢了人,迷了路。

原始森林里,费孝通夫妇深一脚,浅一脚,早已脱离了原有的轨道。瑶人安放的捕虎陷阱,却是害惨了费孝通,石头滚落,正正砸在了费孝通的大腿上。

哪怕后来在费孝通夫妇的努力下,一齐推开大石,但费孝通的腿已骨折,就是站立都成了问题。王同惠试图背着他前行,但一个弱女子哪有能力背着一个男人远行。

带新婚娇妻上山考学,费孝通遇险骨折后,妻子为寻救援死在山涧

费孝通让王同惠放下他,沿着溪水寻找村庄,喊村民来帮忙。他本来是想把生的机会留给王同惠的,可人命无常,听天由命,世事难料。

费孝通被次日进山的瑶民所救,而王同惠的生命却永远的停留在了山涧里汩汩地溪水旁,当时他们结婚才108天

为了未完成的梦,费孝通继承了王同惠的意志,把连同她的那一份生命,继续活下去。伤好之后,费孝通来到了江苏省吴江县太湖边上的一个小渔村——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

一九三六年,告别亲人和导师,暂离中国,去到英国攻读人类学博士,师从人类学大师布·马林诺斯基,在这里继续他的梦想。

带新婚娇妻上山考学,费孝通遇险骨折后,妻子为寻救援死在山涧

大梦方醒

一九三八年,费孝通的一篇关于开弦弓村的博士论文在马林诺斯基的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导师马林诺斯基更是想要将费孝通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交给书局出版,可让些在费孝通的心里都不重要。

因为,他现在的实力,足以支撑起他自己的梦想,哪怕中国那时筋疲力尽,千疮百孔,岌岌可危,可他仍想去守护这片生他,育他的大地。

一九三九年,费孝通只来得及将论文书匆匆改为英文名《中国农民的生活》,便迫不及待的回到了祖国,而这篇将要名满天下的论文,更是忘到了脑后。

带新婚娇妻上山考学,费孝通遇险骨折后,妻子为寻救援死在山涧

当时的中国已大半沦陷,费孝通只得暂时任教于云南大学

随着抗战胜利,以及新中国的成立,费孝通才得以返回清华园,也就是那时,他第一次收到从国外辗转邮寄过来的,早已印刷发行的《中国农民的生活》。

可百废待兴的中国有大多的事情,相比于各地的调查,费孝通并没有把这本书太当回事,再加上美国当时对中国外交上的封锁,哪怕这本书在国外早已声名鹊起,重印多次,可身为作者的费孝通仍毫不知情,而他的梦想却依旧在战争阴云的笼罩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动荡时期期间,他被打击过,二十多年未发表过一字一文,可他没有忘记梦想,直到一九七九年,在平反与开放的双重浪潮下,七十岁的费孝通才知道,原来自己四十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已让他名满天下。

带新婚娇妻上山考学,费孝通遇险骨折后,妻子为寻救援死在山涧

自此,费孝通的名字,国内外闻名,可他仍想继续那个丈量祖国大地的梦。

二零零一年,历时一百八十天,费孝通拖着耄耋之躯,踏遍常州、上海、吴江、苏州、深圳、沈阳、成都、兰州等十几个地方,九十多岁高龄的老者,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自己年少时,许诺在心底的一诺言。

二零零五年,费孝通合上了他的双眼。

四十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在国外达到教科书的水准,若是有心,费孝通何苦会在七十多岁后才知晓此事,其实,不是费孝通无心,只是他把心思都放在了祖国上。

舍小我而成大我,费孝通没有辜负他自己的梦想,他把连同王同惠的生命,一起活得好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燕京大学   司徒   名满天下   通才   人类学   山涧   苏州   溪水   平庸   中国   村庄   民国   新婚   导师   祖国   妻子   生命   梦想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