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9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东西两城门均设有瓮城,东为“朝宗”、西为“会极”,瓮城起着加强关隘防守的作用。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东门门额上刻“光化门”三字,面向东方,表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门楼上建“光化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项式结构,楼高17米,精雕细刻,五彩妆成,上悬赵朴初题“天下第一雄关”匾。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走进光化门,通过门道,进入内城。城墙南边是演武场、北边是游击将军府,正前方与光化门遥相对应的是内城西门--柔远门,门楼上有柔远楼。“柔远”二字,是明王朝对边陲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由“马道”上城墙,马道因将士骑马上城而得名,用以运送兵力、运输粮草和武器。马道紧贴城墙,宽3米、长22米,呈23°坡度通达墙顶。马道在敌兵攻城时,可将磙木、擂石、滑车等武器顺势推下,重创敌兵。现为保护马道,便于游人上下,另铺设楼梯。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关城内城与东西两瓮城都是相互连通,先绕东瓮城走一圈,来到朝宗门楼前,门楼为悬山顶、前出廊结构,城墙通道就从门楼内穿过,故称为“过洞式城门”。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城墙上俯视内城,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戌楼,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关城共有4个角楼,分别建在内城四隅的角上。敌楼建在内城南、北城墙中央,敌楼是突出于城墙外侧的建筑,有军事防御和进攻作用,也是士兵在城墙上巡逻时休息和放置兵器的地方。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从内城城墙下来,穿过柔远门,来到西瓮城,从会极门出来,就离开内城,前面就是嘉峪关关城的西城门。出西门就是关外了。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门为关城正门,也叫西城门,门额刻有“嘉峪关”三个字,门洞为五伏五卷错层拱卷式结构,基础砌三层条石。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钉黑漆双扇门。门道长25米,宽4.2米,高6.3米,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数百年来留下了深深的车辙。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嘉峪关关城(下)——西行散记(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嘉峪关   西行   西城   敌楼   马道   角楼   条石   散记   门楼   门道   远门   城门   西门   城内   城墙   东西   结构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