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本期推荐 <江西德安·爱民篇>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知南康军,期间讲学于德安东佳书院,并赞其曰:“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体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东佳书院


东佳书院,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正是位于德安县爱民乡红岩村岩泉桂家和百家塘桂家。


东佳山下爱民乡,历史悠久,名胜可循,除此之外,东坡先生游东佳时的“一字园”、东佳胜景岩泉飞瀑的“紫岩泉”等,均位于此。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这就是爱民,古今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游于此,留下的墨宝赞赋不计其数。

爱民,坐拥人文胜迹与自然风光为一体,诉说着千百年来,“山里”赞歌之绝唱。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爱民”之名其实并不算久远,解放后,群众赞扬共产党热爱人民,故以爱民为乡名,后也一直沿用。


在此之前,这里自宋元时期就属太平乡,后千百年来,也一直为太平乡之属地。

解放初,又分属爱民、岩泉、互助乡(土塘属山湾乡),后又分属柏树、爱民、岩泉、山湾乡


1956年,又属磨溪区(第四区)爱民乡,此后称爱民公社、爱民乡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 爱民乡行政沿革,一楚君整理


太平之地,有岩泉。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游览于此,于是就有了“山石岩泉流白水”之说。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 旧志有“东佳”“岩泉”记载


“岩泉”自古至今都是这片土地的代名词之一,之前有“岩泉乡”,今有“红岩村”“西泉村”“岩泉桂家”等等。


爱民之乡,更爱民。自古以来淳朴的民风盛行于此,并代代传承。“东佳精神”“义门精神”从这片土地而生,也影响着这方土地。


爱民,无市井之喧,古义字流芳之地,今爱民为民之乡。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森林伸延,泉流冲击,岩石坚守,雾霭弥漫......处于德安“山里”的爱民,奇山异水,风光自然无限好。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 爱民地形图

爱民乡境内以丘陵为主,接云峰、东佳山、布袋口、铁坑垄、鸡公岭等德安名山以此延绵入境,营造出林木茂密,多岩多矿的奇秀景观。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有山必有水,源于塘山接云峰南麓的溪水,从北向南,流至河下桂,汇入博阳河。


北部紫岩泉,又名东佳泉,为德安三大名泉之一。


据《清乾隆德安县志》记载:“岩石峻....石壁高数十丈,数十里外望之,烁如紫屏,泉出其中,飞白泻碧”。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好一个紫岩泉,当属东佳之胜景。理学家朱熹赞之“泉石之胜”

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巧拆“岩”、“泉”二字为“山、石、白、水”四字,并提上联“山石岩泉流白水”,至今都无人能对出下联;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康熙年间诗人李必扬在其《夜宿紫岩听泉》中赞叹:“僧坐悬崖心自寂,鸟栖近树梦频惊。相传瀑布匡庐好,谁识源从此际生。”


清朝邑人熊应醇更有诗甚赞其景:“穿破云天泻碧天,红霞白雪锁层巅。游人争羡匡庐瀑,未积东佳一脉泉”。

......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关于紫岩泉,历代文人赞赋不绝。紫岩泉后山有两溶洞,一日白石洞,一叫白鸟洞


白石洞洞长5公里,终年流水不息,行至4公里处,一股巨大的水柱从地底喷射而出,从高空落下,景观十分壮观;


白鸟洞内共有十八个关口,一关一洞,一洞一景,洞内奇景迭出,两壁天工巧成的钟乳,玲珑百态,琳琅满目......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游紫岩泉

邑令 姚文燕

为省春耕劝力田,停车一憩紫岩泉。

科头绕膝民犹子,便服看山吏似仙。

曲洞蜕蜒双炬导,高源澎湃万珠悬。

凝眸更喜青青麦,不必农家始用天。


东佳山上有一字园,山下有东佳书院

奇景造人文,人文赋自然。所谓山是万物生灵的起源地,而爱民的山似乎更多添了一股人文史话的味道。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座座山,能成为名胜,总得有些了不起的东西。文人墨客的踏足、爱民自古历史古迹的加持,以及后人口口而传的神话传说......


若没有这些,再美的爱民山,也不过是荒山野岭,承载不了什么向往和期冀。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同样,举世称赞的山水仿佛自身就带着灵性,孕育了这山水之间的每一份“了不起”,所以才有了人杰地灵的爱民乡


紫岩泉飞泻之下有“一字园”,始建于建于乾化二年(914年)。据传当年大学士苏东坡游学东佳时,见此园,特称之为“一字园”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 一字园


后人建庙镌“一字园”石碑竖于园门前,明代时,有僧人就园中的废墟砖瓦石料建筑小寺一座,至今石碑“一字园”三字还清晰可见。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 一字园前荒废的香炉


一字园后面有一棵巨樟,枝繁叶茂,翠绿葱茏。那硕大的树冠遮天蔽日,像一把绿色的大伞,严严实实地盖着“一字园”,似为她遮风挡雨。


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民办学院”东佳书院就在附近。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唐中和五年(885),义门陈第三任家长陈崇与其子陈衮等四处卜察,东行二十里,而至紫岩山麓(今德安县爱民乡岩泉村),见其赤壁高悬,紫岩列嶂,一岩如堡,临空北悬,平堡后有一帘洞穴,泉流浩涌,平堡外飞瀑百丈,真乃绝佳秀美之地,于是陈崇父子与族人商议决定在平堡上建一座楼阁,名“寄咏舒”,并附筑廨院(宾馆),寄寓来访宾客。


由于此地山水佳秀,又处于义居之东,故名东佳“寄咏舒”。后又在此地之东,建起了一座大型的“东佳书楼”,也就是后来的东佳书堂、东佳书院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 陈家桥


东佳书院为朝廷培养了大批人才。唐宋时期,从书院走出了18位朝官(其中有3人担任过宰相),29个地方官,55位进士,陈氏“八英九才子”、“同榜三进士”更是传为美谈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书院因声名远播、藏书丰富,还吸引欧阳修、朱熹、吕端、钱若水、黄庭坚、杨亿、苏轼等文人学士前来求知、讲学或游览,留下300多件题词文章和诗篇。


诗人苏东坡曾游览到此,感慨:“曾至东佳书院来,紫岩洞口荔枝阶。……八方亭外五株桂,岁岁秋风一度开。”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可惜的是,在上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东佳书院虽先后易名为义门书院、河东书院、敷阳书院、德安县高等小学堂,但最终还是湮没于岁月的长河中。


现今东佳书院的遗址中,还保存着两个高约4米的石柱,上面还刻有“东佳左峙形胜一方甲第,源泉右绕泽流百代人家”这幅对联,似乎也是对东佳书院昔日辉煌与风景的一种印证。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虽已成历史,但东佳书院厚重的教育、人文历史却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中国教育史上的独特地位随着时间的流逝却愈益凸显,被现代学者认为是我国具有教学功能书院初步规范化的标本,获得了“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的美誉。


东佳书院所在的岩泉桂村桂枝杨,从此走出,嘉靖已未年进士及第,为官一生清正俭约,弹劾宰相严嵩,仁义宅躬,居家敬友......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 图源于网络,纠正:图中的宋,应为明


甚至有人这样称赞他:“江西是个好地方,风调雨顺不断粮。皇帝见了微微笑,百姓感谢桂枝杨。”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 岩泉桂村

岩泉桂村本就是千年古村,始建于唐代末年,东面有东佳书院旧址,西对流水岩瀑布紫泉、一字园古寺。现在保持完好明清朝古建筑群体达63栋之多......除了桂枝杨外,历代还走出了很多能人志士。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 岩泉桂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 岩泉桂

爱民这一人杰地灵之地,谈起关于她人才辈出的故事,自然少不了锹溪王氏家族。西晋时,由山西太原辗转迁入。因建村于溪东侧,溪似土锹,故称“锹溪”,因方言谐音也被称作“秋基”。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锹溪王一门忠烈义胆,北宋年间的名将王韶及其后代王厚、王寀正是锹溪后人,而近现代,据传共和国副主席王震,开国将军王树声、王平等皆为锹溪王氏后人。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 爱民乡抗战烈士


除此,革命进程中,爱民多少英雄好儿,为国捐躯,小的甚至才十几岁。人文之地,也不乏视死如归的英勇。是他们,点亮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爱民的山水、溪泉,爱民的民风风俗,让德安山里的这片土地变得更为夺目生辉。她的山,是文人理想的读书所在,是闲人隐士安得之所,更是依山而居的清静好去处。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现在的爱民亦是如此,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传世千百年的民风民俗被不断创新并重新演绎。历史文化古迹,也慢慢得到重视,也被更多人广为熟知。

悠哉悠然,山里人也开始了新时代新生活。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蜿蜒起伏的山,自上而下的泉,行走于山腰的人,以及爱民自带的简单和淳朴,是千年岁月里,依旧呈现的别样景致。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东佳书院遗址寻一寻文脉的气息,去一字园感受当年东坡先生驻此遥望紫岩飞泉的盛况,去岩泉桂村细品古村的古韵味,去登临东佳之山,遥望半山清辉的怅然自得......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如今,新时代下,潘公戏还在传唱演绎,爱民花生的千年种植还在延续,义门陈的传说还在讲起,锹溪王氏的光辉还在熠熠生辉......


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经典。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这就是爱民,东佳山下,泉石之胜,人文典范,历史古迹......


美丽爱民乡,欢迎您!


#九江头条##九江德安##九江##爱民##江西风景独好#

东佳山下,泉石之胜,爱民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平乡   德安   红岩   白水   东坡   德安县   泉流   桂枝   朱熹   进士   民风   后人   书院   人文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