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圆明园被焚13年后的影像,满目荒凉,人迹罕至

谐奇趣,西洋楼景区最早的建筑,建成于1751年,此时(1873年)主楼屋顶已经坍塌,但建筑主体受损还不算严重,券口雕花和楼梯栏杆也基本完好。摄影:奥尔末

老照片:圆明园被焚13年后的影像,满目荒凉,人迹罕至

谐奇趣南边的一片湖。乾隆时代,湖西有座西洋风格的石桥及拱门,与音乐亭、连廊以及主楼倒映湖面,成为西洋楼一景。而此时(1873年)湖中淤塞,杂草丛生。

老照片:圆明园被焚13年后的影像,满目荒凉,人迹罕至

谐奇趣音乐亭,呈八角形,内部有楼梯通达二层,窗上饰有西式雕花,图中可见部分主楼楼梯、连廊

老照片:圆明园被焚13年后的影像,满目荒凉,人迹罕至

谐奇趣主楼东侧。依然可见精美的雕花装饰。

老照片:圆明园被焚13年后的影像,满目荒凉,人迹罕至

谐奇趣北面的花园门,很新颖的西洋样式,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迥异。不过券门上方的兽首还是中国传统样式。

老照片:圆明园被焚13年后的影像,满目荒凉,人迹罕至

谐奇趣北面原是一个小广场,广场中心有个小型喷水池,从照片上看,喷水池中的喷水塔已经倒塌,长满杂草。圆明园被焚毁后,西洋楼因位置偏僻,看护松懈,又有美观建筑留存,成为老外来京的必游之地。

老照片:圆明园被焚13年后的影像,满目荒凉,人迹罕至

方外观,建成于1759年,曾是乾隆的香妃(容妃)做礼拜的清真寺,图中可见主楼两侧的月形台阶上异常精美的栏杆。方外观前原有一条小河,图中还能看到石砌的河岸,但河道已经干涸了。

老照片:圆明园被焚13年后的影像,满目荒凉,人迹罕至

方外观以西是海晏堂。西洋楼景区规模最大的建筑。正门朝西,门外有安放十二兽首的巨型喷水池,图中可见楼前水池已经长满了杂草和树木,主楼门窗也被烧毁。

老照片:圆明园被焚13年后的影像,满目荒凉,人迹罕至

海晏堂一角,亭式屋顶,二层有平台,原是西洋楼景区内装饰最为精美的建筑,“墙隙处俱嵌五色琉璃蕃花,抹浅粉红灰,其上顶覆孔雀绿色琉璃瓦”。图中仍能看到门窗及栏杆上的精美雕刻和琉璃装饰,以及墙垣上方一些深色的屋瓦。

老照片:圆明园被焚13年后的影像,满目荒凉,人迹罕至

远瀛观。远瀛观建成于1783年,与大水法、观水法算作一组景点,照片中可见远瀛观正门和门上的钟形装饰。远瀛观原有三层庑殿顶,上下两层五色琉璃圆光瓦,中间一层金色鱼鳞瓦。可以想象在它完好的时候,定然极其华丽。

老照片:圆明园被焚13年后的影像,满目荒凉,人迹罕至

大水法,“水法”即喷泉,“大水法”就是大喷泉,这是一座专为观赏喷泉建造的大型水景,主体是一座西式牌坊,牌坊前面原本是一个大型喷水池,池中有铜鹿、铜狗、翻尾石鱼等各种动物形状的喷泉,此时喷水池已被荒草掩埋,大理石砌就的水池边缘还隐约可见。

老照片:圆明园被焚13年后的影像,满目荒凉,人迹罕至

观水法的石屏风,皇帝观赏水景的座席,一个坐南朝北的平台,台上有宝座,座后是五面石屏组成的弧形屏风,即图的这个建筑。1910年,这五块石屏风差点儿被园内太监盗卖,时被贝勒载涛发现,于是将屏风运往朗润园,1920年,燕京大学购买了朗润园,又一直被弃置在湖滨,直到1987年才置回原位。

老照片:圆明园被焚13年后的影像,满目荒凉,人迹罕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牌坊   圆明园   乾隆   海晏   石屏   西洋   喷水池   人迹罕至   主楼   雕花   奇趣   喷泉   栏杆   琉璃   荒凉   楼梯   影像   年后   精美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