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酒店预订价差3倍”,消费者成冤大头,谁在用算法宰客?


“同酒店预订价差3倍”,消费者成冤大头,谁在用算法宰客?

有人说“大数据杀熟”现象就是互联网在变相的收保护费,也有网友戏称大数据杀熟就是“专宰熟客”,你认为呢?

在当前销售渠道多样的环境下,出现“同物不同价”也见怪不怪了。但在一些旅游平台上,居然利用算法精准“杀熟”?这种把消费者当冤大头的做法,引起了很多用户的愤怒。

“同酒店预订价差3倍”,消费者成冤大头,谁在用算法宰客?

最近,拟到上海旅游的俞先生在7月1日,在某线上旅游平台上用9559元/晚预定了外滩W酒店的套房。但是他到店入住的时候发现,该套房只需2980元/晚的价目赫然在登记表上。9559元 VS. 2980元,这个“同物不同价”的价差居然有三倍之多!

“同酒店预订价差3倍”,消费者成冤大头,谁在用算法宰客?

(在网上用9559元预定的房间,登记表中只需2980元/晚)

俞先生又去查询了其他的在线旅游平台,然后发现同一酒店同一房型的价格,在不同渠道上的价格差距都很大。正如他这次预定的W酒店,在两个不同平台之间的预订价就差了6000多元,同样是3倍的价差。比如分别在去哪儿、携程和美团上预订某酒店同一房型的价格分别为4700元/晚、4500元/晚和9885元/晚,同样至少差了两倍。

这种价差现象并不鲜见,尤其是旅游平台上的酒店、机票价格,往往根据不同的用户特征、查询次数等有所变化。有人甚至说,只要多查询同一趟航班几次,该航班价格就会自动增加。因为可能平台的算法预测到,用户的购买意愿很强。这也就是所谓的大数据杀熟。

“同酒店预订价差3倍”,消费者成冤大头,谁在用算法宰客?

平台和酒店也许会为自己辩解:酒店价格本来变动就很频繁,会根据市地需求浮动,这也是为了控制入住率和空置率。而且代理商也会进行差异化报价,不同平台的运营价格、佣金收入等都不同,所以最终呈现的终端价格有所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酒店行业确实是很复杂的机制,单个房间的定价会被很多参数所影响。平台跟酒店中间还有以赚差价为生的代理商,所以“同物不同价”的“锅”不一定全部得甩在平台和酒店身上。

但是同时也要意识到,10%-30%的价差是在能被理解和接受的范畴内,但是整整300%的价格,真的情有可原吗?无论是平台还是酒店,都应该考虑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切不可将所有责任直接推到运营机制上。同一个酒店的同一个房型,实际上的运营成本相差无几,但是却因为O2O模式而产生数倍的价差,这让买了贵价房的销售者感觉自己就是被当猪宰了。长久以往,只会逐渐透支消费者的信任基础,平台和酒店的信誉度都会大大下降,长期来说无异于杀鸡取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价差   算法   外滩   在线   市地   消费者   同价   旅游   冤大头   套房   航班   酒店   数据   价格   用户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