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涩难懂的《伯夷列传》,是《史记》的灵魂之篇、铭志之篇

作为《史记》列传部分的开篇之作,《伯夷列传》虽然篇幅不长,却最晦涩难懂,很多人读完之后不明所以。有人说司马迁在歌颂孔子,有人说司马迁在赞扬伯夷、叔齐,真是这样么?

和其它篇章大部分写史实、只在片尾简单议论不同,《伯夷列传》只用约四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伯夷、叔齐的故事,却用四分之三的笔墨去发表议论,司马迁改套路了么?

晦涩难懂的《伯夷列传》,是《史记》的灵魂之篇、铭志之篇

其实,《伯夷列传》算的上是整部《史记》的灵魂之篇,也是司马迁的得意之篇、“牢骚”之篇。写《伯夷列传》,司马迁不是为了赞颂谁,他也没想改变写作套路,他只是隐忍了太久,想抒发一下心中的愤懑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然后顺道,为自己的《史记》打个“广告”,他想说:我的《史记》,不光写王侯将相,还写黎民百姓,是一部不掺杂个人感情色彩的、全面的、公正的史书。

《伯夷列传》全篇可分为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以一个疑问句结尾。这个结尾的疑问句,看似是疑问,实则是司马迁囿于时世、想说却不敢说的真旨意所在。

晦涩难懂的《伯夷列传》,是《史记》的灵魂之篇、铭志之篇

一、孔子在整理《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时,依个人好恶,选择性记录史实,所以儒家奉为经典的《六经》不全面、不客观、不完全可信。

原文释义:学者们写书的时候,都以《六经》作为参考。虽然《六经》中部分篇章有残缺,但是关于尧舜禹让位授政的事,都有记载。可是人们常说的“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隐逃“的事,以及“商汤让位给卞随、务光” 的事,《六经》中却没有记载。我曾经登上箕山,在山上看到了许由的墓,这说明许由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孔子在依次序记载古代的仁人、贤人的时候,详细地记录了吴太伯、伯夷等人的事迹,而对于气节高尚的许由、务光那样的人,却一点也没记录,这是为什么呢?(疑问1)(答:孔子在整理《六经》时,依个人好恶,选择性记录史实,所以《六经》不全面、不客观、不完全可信。)

晦涩难懂的《伯夷列传》,是《史记》的灵魂之篇、铭志之篇

二、孔子整理的《六经》,选题不严谨,在叙事上有时前后矛盾;儒家思想本身,也充满了自相矛盾。

《伯夷列传》的第二部分,是整篇文章中的叙事部分,尽管没有一句议论,却给了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门、精彩部分。品读之后,你会发现司马迁的高明之处,领会到“此时无论胜有论”的精妙。

原文释义:孔子说:“伯夷、叔齐宽宏大度,不记仇,所以他们很少怨恨”;“追求仁义,就得到仁义,又怨恨什么呢?”听了孔子的话,我一开始很同情伯夷,但当我看到了他的诗之后,就不那么认为了。

伯夷的传记是这样写的: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王的两个儿子,国王想让小儿子叔齐继承王位。国王死了之后,叔齐坚持让大哥伯夷承袭王位。伯夷说:“让你当国王,是咱爸的意思,我不当,”然后就跑了。叔齐看大哥跑了,他也跟着跑了。国人没办法,就让国王的二儿子承袭了王位。后来伯夷和叔齐哥俩又见面了,他们听说西伯昌仁德,就决定去投奔。他们刚到地方,就听说西伯死了,正好遇见武王用车拉着西伯(谥号文王)的牌位,去讨伐纣王。于是,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说:“你爸死了,你不厚葬守丧,反而带兵去打仗,你这是孝顺么?身为纣王的臣子,却要去弑杀君主,这样做仁义么?”武王的侍卫上前,想要杀了伯夷、叔齐,姜子牙说:“他俩是仁义之人,放了他们吧!”后来,武王灭了商纣,建立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以之为耻,所以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俩人隐居在首阳山,靠吃野菜为生。快要饿死的时候,俩人写了首歌,“登上西山啊、挖点野菜,以暴制暴啊、不知悔改,明君都没了啊、我该去哪?还是死了吧、我命不济。”唱完之后,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

孔子说伯夷、叔齐很少怨恨,可是我看了他俩写的歌词,里面处处是怨恨。你们说,他们是有怨还是没怨?(疑问2)(答:怨念甚重!孔子整理的《六经》,选题不严谨,在叙事上有时前后矛盾。)

晦涩难懂的《伯夷列传》,是《史记》的灵魂之篇、铭志之篇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我们至少可以找出司马迁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四处质疑。一是表面上的质疑,即孔子说伯夷、叔齐很少怨恨,事实上他们的歌里满是怨恨。

儒家思想的讲究“仁义礼智信”,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母命,不可违”,讲究“忠孝”。而伯夷、叔齐,违背父命,置臣民于不顾,按儒家理论,可谓“不孝,不忠”。可孔子却称他们仁义。所以,这第二个质疑就是:按儒家思想理论来说,伯夷、叔齐是不忠不孝之人,可孔子却称赞他们仁义。

按照儒家学说的理论,伯夷、叔齐对武王的劝谏全部在理。父亲死了要立刻安葬,然后要服“三年之丧”,武王没这么做,是为不孝;纣王是君,武王是臣,臣要弑君,大逆不道,是为不忠、不仁、不义。第三个疑问:武王顺时而为,但按儒家思想理论来说,却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

伯夷叔齐为明志,义不食周粟,孔子以为“义”。其实,在当时,普天之下,莫非周土,不光周粟姓“周”,伯夷叔齐吃的菜、喝的水、呼吸的空气都姓“周”。第四个疑问:不食周粟为仁,那食周薇、喝周水、吸周气、沐周日……可谓仁乎?

晦涩难懂的《伯夷列传》,是《史记》的灵魂之篇、铭志之篇

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忽悠人的。儒家思想有缺陷,道家也一样。

原文释义:有人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像伯夷、叔齐那样的人,算得上是善人了吧!他们那样积善行德,最终却被饿死。在孔子的徒弟们当中,孔子总总表扬颜渊好学,可是颜渊却一直穷困,好的赖的都吃不饱,最终早早死去。看看吧,老天爷是怎样对待善人的!盗跖暴戾恣睢,凶狠无比,每天都杀死无辜的人,食人血肉,还纠集数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寿终正寝,这是什么天道?以上的事例还不能说明点什么吗?再看近代,那些操行不轨的人,无恶不作,作奸犯科,却终身享乐、世代荣华富贵。而那些谨小慎微、谨言慎行、刚正不阿的人,却屡屡遭到迫害,这样的事数不胜数。我很疑惑,这就是所谓的天道么?(疑问)(答:“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忽悠人的。)

《伯夷列传》的第三部分,司马迁情绪比较激动,用词比较激烈。这是因为,压抑了太久的他,想到了自己遭遇。自己刚正不阿,忠心不二,择地而蹈,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却落得被阉割的下场,天道何在?天道何在啊?

在《伯夷列传》的第一、二部分,司马迁对儒家学派提出了质疑,而在这三部分,司马迁又对道家学派发起了攻击。 众所周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出自道家名作《道德经》。司马迁列举了古今一系列事例以及自己的遭遇,来充分说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简直是胡说八道。

在司马迁的年代,儒家学说是当时的主流思想,次之是道家学派。司马迁一并对儒家和道家提出质疑,一是表明自己对世道的厌恶,二是对自己理论学说的充分自信。这些言行,充分展示了一个满腹经纶、视野开阔、阅历丰富、高屋建瓴的学者的胆识和气魄,也是一个怀才不遇、惨遭蹂躏、对世道无可奈何的受压迫者发自心底的呐喊。

晦涩难懂的《伯夷列传》,是《史记》的灵魂之篇、铭志之篇

四、“道不同,不相为谋”,我要写一部真正的史书给你们看!

原文释义:孔子说:“追求不一样,就不能成为一路人”,人各有志吧!所以说:“如果荣华富贵可以求得,就是去给别人赶车我也干,如果无法求得,就做自己喜欢的事好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候到来,就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整个世道都浑浊了,清正的人就会出现。这取决于你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坚持本真。“君子最大的遗憾是人死不留名”。贾谊说:“贪财的人为财死,英烈的人为名死,虚荣的人为权死,普通老百姓为了填饱肚子而死。”“同样明亮的东西,会相互照耀,同一类的人,有共同的追求”。“龙出现时,就会有云,虎出现时,就会有风;读了圣人的文章,就会对万事万物都能理解”。伯牙、叔齐虽然贤德,但也是因为孔子的青睐而名声在外,颜渊虽然好学,不是因为孔子夸赞,人们也不会知道他。那些隐士们的事迹,能否流传于世要看运气,看孔子的心情被《六经》记取或舍掉,最悲哀的是,有时《六经》记录的人物都名不副实。由此看来,普通老百姓想要留名于世,如果不攀附上孔子那样的青云之士,怎么能做到呢?(疑问4)(答:不能!如果不是被孔子选中,普通人的事迹,是不会出现在《六经》里的。)

《伯夷列传》的第四部分,也是文章的高潮部分、精华部分,司马迁写得更加大胆,写得更自信甚至有些自大,可能这也是有才的人的通病。文章大部分都是引用,而且大部分都是引用孔子说过的话。从表面上看,这是尊重孔子,而实际上,司马迁是在用孔子的话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史记》公布之前,当时社会各界均以孔子整理的儒家经典著作《六经》为正史、为参照。而在多年的实践和考察中,司马迁逐渐看到了《六经》的局限性,看到了孔子编史的主观性。汉武帝时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是当时的正统和主流,所以司马迁只能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不满,这也造成了很多人读不懂《伯夷列传》。

晦涩难懂的《伯夷列传》,是《史记》的灵魂之篇、铭志之篇

言归正传,回到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两句司马迁其实是在说,无论儒家,还是道家,我和你们的追求都不一样。这世界上不光只有“追求富贵”和“从吾所好”两种选择,还有公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司马迁很喜欢屈原,所以这两句可以用一句屈原的辞来概括:“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在这里,司马迁自比清士。他认为,公正自在人心,不会因为你重视不重视而存在。他相信总有一天,世人会知道他是对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这几句,是说大家的处境不一样、追求也不一样。但是,人们读完圣人的文章,就自然会明白万物的规律。所以,好的史书,大家一定能够一眼就看出。孔子只把和自己有关系或者自己认可的人写入历史,不管这个人是多么的名不副实,这对那些高义的隐士来说,很不公平。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文章的最后一句表面上是说,按照孔子的记史方式,普通老百姓想要留名于世,如果不攀附上孔子那样的青云之士,是做不到的。而实际上,这里隐藏着一句广告词:我的《史记》就不那么写,我会以公正的立场,客观地记录史实,在我的《史记》里,平民百姓也能留名后世。

综上所述,《伯夷列传》是整部《史记》灵魂之篇,是司马迁的得意之篇、铭志之篇。在《伯夷列传》里,司马迁终于敞开了心扉,释放了情绪,他大胆而隐晦地说了三件事:社会很黑暗,主流思想很垃圾,我的《史记》很牛B。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史记   列传   天道无亲   儒家   青云   孔子   善人   史实   晦涩   学派   仁义   释义   道家   难懂   怨恨   疑问   灵魂   旅游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