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不讲格律的诗,却成了吟咏黄鹤楼的千古绝句


一首不讲格律的诗,却成了吟咏黄鹤楼的千古绝句


一提到古诗,大家很容易就想到唐诗,想到律诗和绝句。的确,唐代的文墨大家们,用他们的唯美情怀和高超技艺,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水到渠成地把古诗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便到了现代,一提到中国古代文化,大家仍情不自禁地想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致于在很多人眼里,“唐诗就是古诗,古诗就是唐诗”,唐诗,成了古诗的代名词。

一首不讲格律的诗,却成了吟咏黄鹤楼的千古绝句


其实不然,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而这个“古”与“近”的时间界限,就是在唐代;“古”与“近”的区别,就在于格律。换句话说,唐代以前,古诗不讲究格律;唐代以后,产生了诗词格律,进而衍生出了平仄、韵脚、对仗、粘连等等更加规范的古诗创作规则。诗的格律产生之后,古诗更加朗朗上口、赏心悦目,这大大激发了唐代的诗人们的创作热情,他们用激情与才情,创造了一个时期的诗的辉煌。

一首不讲格律的诗,却成了吟咏黄鹤楼的千古绝句


诗的格律,一度成为诗人们尊崇写诗的神圣规范,无论是诗仙、诗圣,还是各路名家,只要写诗,就严格按照格律来。所以,那些流传下来的千古绝句,也大都是在格律的规范下产生。换句话说,诗的格律产生之后,格律就成为古诗创作的神圣规则。这种影响很深远,即便到了清代,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样浓重的格律情结。可想而知,在格律盛行的唐代,写诗不讲格律,该是怎样的格格不入了。

一首不讲格律的诗,却成了吟咏黄鹤楼的千古绝句


然而,就是有这样一个“另类”,他不讲格律地创作了一首“律诗”,却一不小心成了千古绝唱,就连诗仙李白目睹此诗后,也大为折服。说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样的话来。这个人就是崔颢,那首让李白折服的诗便是《黄鹤楼》:


一首不讲格律的诗,却成了吟咏黄鹤楼的千古绝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首不讲格律的诗,却成了吟咏黄鹤楼的千古绝句


崔颢,唐代人,他生活的时代,诗的格律早已形成,所以,崔颢还是知格律而不格律。这种我行我素、知之而不顾的洒脱,令人钦佩!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倘若气在意在,格律亦可不顾。《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也曾这般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也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不以词害意”的原则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格律   绝句   黄鹤楼   高唱入云   近体诗   红楼梦   律诗   平仄   千古绝唱   黄鹤   古诗   李白   唐代   唐诗   千古   神圣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