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 响穷巢湖民歌

巢湖市位于皖中,襟江环湖,既是鱼米之乡,又是盛产民歌之乡。

起源于南宋和元朝的巢湖民歌大致可分为“山歌”“秧歌”“号子”“小调”、说唱、器乐曲等,其中又以“秧歌”最具代表性。

渔舟唱晚 响穷巢湖民歌

典型代表:“秧歌”

“秧歌”的曲调高亢、宽阔,节奏自由、舒展,巢南、巢北大同小异,然《黄山秧歌》、《司集秧歌》、《槐林秧歌》、《沐集秧歌》、《银屏秧歌》、《烔炀秧歌》皆各具特色。特别是司集一带,明清战乱年间,一些移民从桐城、怀宁、潜山等地而来,带来了皖西南一批民歌,其后又与当地民歌融汇,形成了《数板山歌》、《吓老鹰》、《刘姐姐》等新的唱腔,丰富了巢湖民歌的内涵。

传统创作形式:“望风采柳”

“望风采柳”是巢湖民歌的传统创作形式,农民们非常有智慧和风趣,聪慧的歌唱者可以见什么唱什么,走到哪儿唱到哪儿,干什么活唱什么歌。

比如,春夏季节,在水田里插秧时,他们直起身子歇口气,会面对田野歌唱:“十里也,长冲也,好风光呀依也,麦苗青呀,啊咦呀子吆,稻花黄啊,啊咦呀子吆,幸福生活万年长啊。”(《十里长冲好风光》)在劳动中,他们也会嘲讽那些游手好闲之人,看到路上无所事事的闲人,他们会唱:“六月天,大忙天,哪有闲空站路边,不是黄秧占着手,拎着尾巴扔上天。”(《拎着尾巴扔上天》)他们也会歌唱自己平凡而有趣的日常生活,如:“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两口吵架不记仇,白天吃的一锅饭,晚上同枕一个小枕头。”(《小两口吵架不记仇》)

辉煌历史:曾经唱进中南海

1949年以后,巢湖民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1955年3月,巢湖民歌《姑嫂对花》被农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唱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至此,巢湖民歌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民歌来源于民间,最原始的民歌就是人体调节气息自然发出的声音,很土但有节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下里巴人”的民间音乐如今竟然“曲高和寡”。如今的年轻人鲜有知道巢湖民歌,更别提参与民歌的传唱了。现在民歌手总共只有一二十人,民歌的传承后继乏人,抢救刻不容缓!

渔舟唱晚 响穷巢湖民歌

传承之路:寻求变化,紧随时代

面对巢湖民歌走“下坡路”的现实,作为巢湖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李家莲心急如焚,积极呼吁加大对巢湖民歌的传承力度。让她欣慰的是,巢湖民歌作为传统音乐,2006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巢湖民歌发展带来了曙光。

李家莲是巢湖学院附中的一位音乐教师。2000年以前,她就将巢湖民歌带入课堂,每节课之前总是以民歌作为话题,边讲边唱,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后来,她又把民歌的旋律编为视唱带进课堂,并积极申请将自己所在的学校定为民歌教学基地。

如今,在当地部门的重视下,巢湖市已经在不同的学校建立了三个传承基地——巢湖三中、炯炀中学、苏湾中心小学。

不过,李家莲也明白,巢湖民歌要想真正地传承下去,必须寻求变化,跟上时代的发展。这种变化,必须有巢湖民歌的旋律,改编后仍然能够听出来是巢湖民歌。李家莲说,这是一个民歌爱好者的底线,也是一个地方民俗歌曲传承下去的基本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巢湖   怀宁   民歌   桐城   潜山   巢湖市   中南海   后继乏人   渔舟   秧歌   小两口   山歌   文化遗产   尾巴   传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