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三百年传承,非遗文化,匠心工艺

纱灯笼皓魂,宣纸载烟云。

徽墨文房宝,潜簟凝寒冰。

摺扇青阳好,巢鱼席上珍。

怀榴镶醉玉,祁茶天下闻。

——《安徽八宝歌》

徽墨文房宝,第一宝说的便是无为纱灯,也是安徽

省的皖地八大特产之一。

无为,县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在宋代,曾与临安、扬州、寿春并称“全国四大名城”。

“她”三百年传承,非遗文化,匠心工艺

三百年传承 无为剔墨的纱灯

“她”三百年传承,非遗文化,匠心工艺

历经数百年发展,代代相传,至清嘉庆年间无为剔墨纱灯工艺已相当成熟,鼎盛时无为城有民间纱灯作坊30多家。

“她”三百年传承,非遗文化,匠心工艺

非遗文化 匠心工艺

纱灯框架取料檀木或红椿,并用龙头凤头、象鼻、虎脚装饰,灯壁四周镶罩纱绢,绘以花卉、山水、人物等形象。

“她”三百年传承,非遗文化,匠心工艺

经多次革故鼎新,反复实验,最终摒弃了色纸和玻璃,选用薄似蝉翼的丝质绢纱作画,并独创“剔墨”技法。经过剔墨工艺和点眼手法,画面人物眼晴,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遂形成了无为剔墨纱灯。

剔墨纱灯区别于其他宫灯,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剔墨。当稿件被拷贝到绢纱上后,先用勾线笔蘸墨在绢纱框上勾出画图轮廓,把轮廓以外空出部分用淡墨涂抹,而后剔除焦墨,再将预留作画的图画均匀涂上透明胶,晾干后,在胶面上勾线、着色、晕染。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飞禽、走兽、山水或神话故事便跃然于绢纱上,剔墨是为了让画面更为立体,有凌空之感。

“她”三百年传承,非遗文化,匠心工艺

文化传承 把“灯”留住

为了传承传统技艺,在无为县委组织部和县文化局的要求和推动下,无为县开设了“剔墨纱灯”传承人培训班。

近年来,无为县政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积极实施剔墨纱灯的抢救和光复工作,使几近消逝的“剔墨纱灯”终于恢复了生产并远销海内外,同时于2006年成功申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米芾   纱灯   遗文   革故鼎新   徽墨   勾线   工艺   安徽省   匠心   文房   宫灯   蝉翼   彩灯   安徽   北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