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合阳:260人的小村庄将一项民俗活动做到非遗

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很多时候,范围没有那么大,十里八乡不同俗,甚至邻村风俗习惯都有很大区别,而有的风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演变,已形成一种地域文化。像陕西合阳岔峪村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放河灯便是其一。

陕西合阳:260人的小村庄将一项民俗活动做到非遗

现在的岔峪村位于黄河岸边,陕西榆林府谷至渭南华山的沿黄公路与新村擦肩而过。但是先前的村子处于徐水入黄河的地方,水患似那黑白无常总是不请自来,因而最早放河灯是对逝去亲人的一种哀悼、对生者的一种祝福。

陕西合阳:260人的小村庄将一项民俗活动做到非遗

岔峪村的放河灯起源于西汉末年,经过2000多年的代代相传,已经从单一的悼念演变成祈子求福,尤其近十多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连年提高,放河灯又有了新义。图为村民们提前制作的河灯。

陕西合阳:260人的小村庄将一项民俗活动做到非遗

现在,放河灯除了悼念求福祈子,又增加了求平安、功名、财利等。每年农历六月黄河汛期,村民选择十五月圆时将制作的河灯在夜幕降临时分点亮放入河中,点点红灯似星星眨眼,盏盏顺水漂流,水波粼粼,月光灯光交相辉映,壮丽的夜景美不胜收。

陕西合阳:260人的小村庄将一项民俗活动做到非遗

看着人山人海的观众及组织有序的活动,下意识认为该村是个大村子,但不经意看到的一幅宣传画让笔者甚为惊奇:该村只有260人!千百年来,几百人的小村庄竟把一项民间活动搞到如此盛大,他们靠的是什么?

陕西合阳:260人的小村庄将一项民俗活动做到非遗

活动前的热身项目。锣鼓咚咚响,喧声传四方,人们听见响动便知活动即将开始。

陕西合阳:260人的小村庄将一项民俗活动做到非遗

放河灯前有一个短暂却必不可少的祭祀仪式,图中大叔手捧物为一架梯子,名曰神梯,其作用大致与灶王爷的“回宫言好事”类似。

陕西合阳:260人的小村庄将一项民俗活动做到非遗

祭祀仪式中祭品自然不能缺,而且,就算现在物流发达物品丰富,但手工花馍必不可少,而且历年在活动中担当主角,这个时候也是村妇们亮手的时刻,哪个花馍被选中,说明哪家的女主是巧手。

陕西合阳:260人的小村庄将一项民俗活动做到非遗

今年被选中,亮相的时刻到了,瞧两位大姐那种喜乐劲,走起路来如同踩了风轮。

陕西合阳:260人的小村庄将一项民俗活动做到非遗

祭品摆放也是有讲究的,一般由年长者主持。

陕西合阳:260人的小村庄将一项民俗活动做到非遗

前几年,岔峪村放河灯被列为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庆贺,但现场观察,担忧也随之而来: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多为老年人,近20人中仅有两位稍年轻。波涛黄河中,年长者还能捞几年河灯?

陕西合阳:260人的小村庄将一项民俗活动做到非遗

得到捞上来的河灯,许愿,如果在以后的日子里遂了愿,人们会选择在遂愿后的下一年放河灯时来还愿,还愿礼品凭自己意愿,一箱饮料、一袋水果,抑或一盒糕点,或者一个大西瓜,礼轻情意重,只要不空手。图为还愿礼品收集登记处。

陕西合阳:260人的小村庄将一项民俗活动做到非遗

当地媒体积极参与报道,几位主持人的汉服装扮极其吸睛。

陕西合阳:260人的小村庄将一项民俗活动做到非遗

所有制作的河灯一个个点燃,用特制的工具分批投放到河中,有祈愿者请河中捞灯人帮忙捞来。

陕西合阳:260人的小村庄将一项民俗活动做到非遗

得到捞上来的河灯,许愿,如果在以后的日子里遂了愿,人们会选择在遂愿后的下一年放河灯时来还愿,还愿礼品凭自己意愿,一箱饮料、一袋水果,抑或一盒糕点,或者一个大西瓜,礼轻情意重,只要不空手。

陕西合阳:260人的小村庄将一项民俗活动做到非遗

放灯活动晚7:00正式开始,18:30左右沿黄公路开始交通堵塞,20:40笔者的车才驶上公路开始返程。维持秩序的还是那些放河灯的人员,我想,此项活动之所以能传承下来,正是因了这些朴实无私人的倾情奉献。

陕西合阳:260人的小村庄将一项民俗活动做到非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合阳   陕西   府谷   徐水   渭南市   黄河   祭品   空手   糕点   祭祀   村子   必不可少   村庄   民俗   河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