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驿站之随想

父亲走的早,就埋在了我们原先曾居住过的山脚下,每年除了正统的清明祭祖外,阴历七月十五前后我们这里都要去上坟,规格之高甚至要超过清明,据老年人们讲这已是千百年来相沿成俗的习惯啦,不知是不是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乡俗?

有了上坟的安排,天气的好坏自然成了决定上坟日子的主要因素,我这里说的天气“好坏”,是指是否下雨,不像沿海南方地区考虑的那样多,什么台风洪水泥石流的,我们这里统统的没有。夏秋季来我们这里旅游真是个不错的选择,还特别的凉爽,同时也是避暑的好去处。这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地方。还是书归正传吧,准备上坟,那的先查一查近几日的雨情,发现星期六比较理想,既不下雨,大家还都休息,遂拨通了姊妹们的电话进行了一番沟通,最后敲定:就定在星期六上午上坟,坟上见。

那日天气晴好,八点半准时从家里出发,九点多一点儿就到了原居住地的附近。把车停好后,和儿子提溜着供品便朝坟地的方向走去。

坟地就在山脚下,要到达那个地方,先要经过我们曾经居住过的居民区。

居民区是建在山坡上,整个房屋是依山势而建,一条路把居民区分成了两半。路东是原先的老瓦房,一排一排的,横的是并列两排,纵的是我看有个十几排,从坡下一直有序地排列到了坡上,还挺好看的,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尤其是到了夜晚,家家户户的灯都亮了起来的时候,那景色还挺有诗意的:月亮、星星、巍峨起伏的山恋、灯光还构成了一副十分漂亮的天上人间美图。那也是我们最亢奋最激动的时刻,在夜幕中和伙伴们寻找着最佳的位置,观看着这奇妙的夜景。

路西则是八十年代为了解决职工家属们的住宿问题,把原来的沟壑填平夯实后盖成了二层小楼,独门独户的。当然跟现在的楼房条件没有可比性,但在当时那也是属于“贵族”房啦。不过它很小,据说是在施工过程中又有领导指示把图纸临时给改了,原设计的每栋九户人家,后来盖起来变成了一栋12户的房子。以至后来人们给这个二层小楼送了一个贴切的外号叫“鸽子堂”,再后来人们碰面时问起这二层小楼,都是这样回答的:“哎,你住在哪里呀?”,“鸽子堂!”;“你去哪儿呀?”,“鸽子堂!”“鸽子堂”后来就渐渐变成了小二楼的代名词啦。

路也是由“鸽子堂”而“贵”,从最初的羊肠小道一下变成了能通一辆大卡车的“油”路,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算是很高档的路啦……。

时过境迁,随着人们逐渐的搬迁,昔日的“繁华”之地已不再“繁华”,成了破败之地,荒凉的很,已很少再能见到居住的人啦,路面也变得坑凹不平,失去了往日的风彩,居民区里也到处是残垣断壁,没有了昔日的“烟火气”,倒是野草受了宠,肆无忌惮地疯长,变成了这里真正的主人。大概是这里比较偏僻的缘故吧?再加上地质条件也恶劣,没有什么可利用的价值,也不能够“腾笼换鸟”,给我的感觉现在这里好像是在自生自灭。但对我来说,看到“家”变得的如此破败,心中便涌起了无尽的惆怅和伤感。不管它如何的变,在我的心中它永远是那个不变的“家”,那个曾经留宿过我的人生驿站。

人生驿站之随想人生驿站之随想

上过坟后,想回到原住过的屋子看看,但小路已被野草遮住,没有了路,原来小路旁的防洪渠也被草遮平,路、渠难辩,稍有不慎就会掉进渠里,衣服现已不成衣服啦,外面都被草粉染成了绿色的斑斑点点,一坨一坨的,也顾不得扑打。只顾回忆当年的路径,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草丛中折腾蹒跚,还好,最后总算走出了迷“魂”阵,来到了屋前,我站在门旁久久的凝视不已,感慨万千……。

人生驿站之随想人生驿站之随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独门独户   坟地   居民区   野草   山脚   鸽子   随想   好坏   清明   驿站   昔日   繁华   衣服   心中   星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