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队在贵州留下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600年前的生活?

清末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个叫鸟居龙藏的日本人穿越海峡,千里迢迢来到中国,这位东京大学人类学博士怀着对贵州苗族的深厚兴趣,深入荒僻闭塞的西南高原地区。 不曾想,鸟居龙藏会在贵州安顺遇见与以往考察过的苗族截然不同的山民,他从当地人的口中得知,这些人俗称“凤头苗”,因住在屯堡周围故又被称作“屯堡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之乡,图by《中国自驾地理》)

明朝军队在贵州留下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600年前的生活?

一、时光追溯到明朝 檐角为龙,顶脊也是龙,墙壁上雕刻着将士们路边放置着的鼓,屯堡的存在追溯起来得说到明朝。 治国平天下,让江山永固,这是历代皇帝的军魂,明太祖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北伐中原,结束了元朝统治,收复丢失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目前最常见的明朝宣德八年版图,图by中国历史地图集)

明朝军队在贵州留下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600年前的生活?

然而,明朝的疆域要比强盛一时的蒙古帝国要小一些,所以朱元璋就想到西征,将西南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30万大军征讨据守在云南的元朝残部梁王把匝纳瓦尔密,并拿下了重要的战略要地——黔中普定(即今日安顺)。 图by《中国自驾地理》

明朝军队在贵州留下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600年前的生活?

“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在明军完胜后,为稳定这一区域的政权,朱元璋在贵州设置卫所,令军队沿云贵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设防,开垦田地,并允许军士家属随迁,这就是史料记载的“调北征南”。 同时朱元璋还从中原、江南等人口较多、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强行将一些工匠、平民和农夫等迁来黔中,不仅巩固中央军事布防,还能缓解中原地区人口密集、耕地不足,边远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之困。 图by《中国自驾地理》

明朝军队在贵州留下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600年前的生活?

被征调来的百姓不仅促进了当地屯田的发展,还带来自己故乡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工匠手艺等。 粮食有着落,就要考虑住的问题,安顺是战略要地,建木房子似乎不太经用,于是大家就用石头造房,并且每间房子外形几乎一模一样,街巷也做的又多又窄,这样哪怕某天敌人进来也能保他摸不清南北。 至此便逐渐形成一个个屯堡村落,连当地的地名都包含极具军事色彩的所、屯、堡、关、哨等。 (航拍石头屯堡,图by贵州文旅局)

明朝军队在贵州留下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600年前的生活?

以卫所、屯耕为先导,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力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在今安顺市的山谷盆地里依然保留着一片石头的世界,其所辖的西秀区、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县以及关岭县、紫云县均系屯堡文化遗存区域,泛称安顺屯堡。 生活在这里的明代移民的后裔至今坚守着600多年前的生活方式,穿明代汉服、讲明代官话,形成了著名的屯堡文化,被称为“明代历史的活化石”。图by《中国自驾地理》

明朝军队在贵州留下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600年前的生活?

二、安顺 安顺地处云贵高原,地区主要是喀斯特地貌,峰林峡谷间有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通称“坝子”。这里历来就是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存在,“襟带楚粤,控制滇蜀,地踞省城上游,为滇南孔道,真腹地中之雄郡也。”。 安顺位于贵州省中西部,处在中原与云贵的联络交通线上,东面接近贵阳市、长顺县,南部能去望谟县、贞丰县,西抵六枝特区,北达遵义县,是乌江流域和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 图by《中国自驾地理》

明朝军队在贵州留下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600年前的生活?

这个地区属于高原型湿润亚热带气候,境内四季分明,呈现春迟、夏短、秋旱、冬长的气候特征,与中原、江南相近。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生长较快,水稻、玉米和油菜等成了这里主要的农作物。 图by《中国自驾地理》

明朝军队在贵州留下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600年前的生活?

在安顺的一些山地鞍部均有泉水流出,方便生活和灌溉使用,房子建在山腰上,离田坝较近,便于劳作。 再加上安顺地区交通方便,常绿植物多,不仅适合移民生活居住,也便于军队驻扎隐蔽。 因此在安顺这片土地上,高度密集的屯堡群落使其成为西南一带屯堡最集中的地方。图by安顺旅游局

明朝军队在贵州留下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600年前的生活?

三、屯堡文化 由于安顺屯堡人大部分是来自中原和江南各地区,随他们而来的文化逐渐主导这一区域,使得他们与周围少数民族以及汉民族在服饰、建筑、习俗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因而形成珍贵、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宗教信仰是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文化心态的体现,屯堡人在刚进入安顺的时候,面对居住环境的改变以及当地土著的欺负,为求生存,那种对自然的依附心理,对神灵的崇拜心态就更加虔诚。 图by贵州文旅局

明朝军队在贵州留下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600年前的生活?

在屯堡,大大小小的寺庙观庵随处可见,当地人的宗教信仰与汉人保持一致:以儒为主,佛道为辅,信奉的神灵有炎黄昊帝、伏羲轩辕等。 屯堡人的饮食方面体现出外来人的生活习惯,以大米为主食、杂粮为辅,如大米、糯米混合后制成的“糕粑”,透露出一定的军旅色彩,耐储存、便携带,以便于适应早期艰难的生存环境。 图by安顺屯堡文化风景区管理处

明朝军队在贵州留下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600年前的生活?

屯堡文化中还保留了地道的传统戏剧——安顺地戏。地戏又称“跳神”,由原始傩(nuó)舞的分支军傩演变而来,集演戏、祭祀、娱乐于一体,每逢重大节日,村民便以村寨门前或寨中空地为戏台,在唱、念、做、打之中演绎《封神》《三国》等中国古代忠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神秘的屯堡地戏,图by贵州文旅局)

明朝军队在贵州留下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600年前的生活?

四、将石头发挥到极致 “石头的路面石头墙,石头的瓦盖石头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磨,石头的板凳石头缸。”人们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安顺屯堡的石头世界。

明朝军队在贵州留下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600年前的生活?

安顺屯堡文化中这里的建筑可谓是把石头工艺发挥到极致,走进村寨放眼望去,这里的民居就是一个石头世界。 安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这些石头建筑是屯堡人在经历了数百年的社会历史变迁后,于汉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江南民居风格、军事防范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及住地天然石料为一体,体现出高度的血缘与地缘同构。 屯堡内的巷子纵横交错、相互连接,又直通寨中街道,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防御体系。

明朝军队在贵州留下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600年前的生活?

说到安顺就不得不提及云峰八寨、天龙屯堡。 云峰八寨是明初征南大军屯驻的核心区,由云山屯、本寨、雷屯、小山寨等八个屯堡村寨组成,被誉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遗憾的是如今仅前两个较完整地保存了典型的屯堡建筑和民风民俗。 云山屯浓缩了贵州600年的风云变化,它依山而建,周围都是易守难攻的寨墙,石头外墙包裹着江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街巷、寺庙、戏楼,寨中巷巷相通、户户相连,既宜人居又利巷战。图by张竹岗

明朝军队在贵州留下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600年前的生活?

本寨村在过去曾是明朝征南时期一个武将的大本营,历经几百年的战乱炮火以及自然侵蚀,至今大片的屯墙、碉楼依旧耸立,寨中各家各户是自成体系的封闭式“合院”建筑,与曲折的小巷连成一体。 户与户间有暗门相通,家与家又有高墙相连,石房紧凑,形成坚固易守的格局。 图by贵州文旅局

明朝军队在贵州留下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600年前的生活?

在元代时期,天龙屯堡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原名叫“饭笼驿”,当年朱元璋调北征南时曾在这里大量屯兵。 当走进天龙屯堡,脚下踩的是石头,伸手摸到的是石头,眼睛看的依然是石头。 这里的大部分物体,大到城墙、碉堡,小到磕盐的盐罐都是石头构成,屯堡人把对石块深沉的理解应用到建筑上,创造出令人惊叹石头世界 。 (天龙图书馆,图byhuangdan2060)

明朝军队在贵州留下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600年前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明朝   贵州   云贵高原   安顺   苗族   中原   村寨   江南   明代   中国   军队   石头   年前   地理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