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王阳明学做人,向曾国藩学做事

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不朽。”


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能做到这“三不朽”者,即为圣人。


梁启超曾言,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则是曾国藩。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地光明,堪称做人典范;


曾国藩外圆内方,进退有时,实为做事楷模。


跟王阳明学做人,向曾国藩学做事

跟王阳明学做人


1、上下求索,志在千里


王阳明出身诗书世家,自小就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更时常告诫他“考取功名”的重要性。


但令人惊奇的是,他并没有听从父亲的教诲,其读书学习竟不以“考取功名”为目的。


有一天,年仅12岁的王阳明突然向老师问道:“何为第一等事?”


老师不假思索答道:“唯读书登第耳。”


王阳明摇头说:“读书登第恐未为第一。”


老师反问道:“那你说什么才是人生头等大事?”


王阳明坚定说道:“读书做圣贤!”


此言一出,惊得老师合不拢嘴。见过有志向的,却未见过如此有志向的!


跟王阳明学做人,向曾国藩学做事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有了方向,便只顾风雨兼程,从不惧前路漫漫;有了理想,便只管放手去搏,哪管他荆棘丛生。


王阳明数十年如一日地追寻着自己的圣人之道,他曾发奋格竹七天七夜,结果一无所获,反而大病一场。


但他没有放弃心中的志向,后来被贬龙场,依旧坚持到底、潜心思索,终于得悟大道,开创心学一派。


而这一切,都起始于他少时的那个念想——做圣贤。


“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


人生跌跌撞撞,总得有个志向,只要立志去求,终能得偿所愿。


其实,立志并不难,难的是:志向往往在阻碍中流于空想。


所以,要想成功,需立志真切,省察克治。


如此,余生才能拥有诗和远方。


2、万事从容,豁达以对


正德年间,王阳明因直言进谏,得罪了大宦官刘瑾,被贬到荒凉之地,担任龙场驿丞。


在远赴龙场的路上,他又被刘瑾的手下追杀,幸好自身足够机智,才用金蝉脱壳之计躲过一劫。


虽然经历了凶险遭遇,但依旧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鼓励自己说:“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就这样,王阳明继续迈着坚定的步伐赶赴龙场。


龙场是个蛮荒之地,蛇兽遍地,瘴疠弥漫,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更糟糕的是,这龙场驿站连像样的住房都没有,粮食也极度匮乏。


面对此种绝境,王阳明不过淡然一笑。无房屋居住,那我就住山洞;没粮食吃,那我就开垦荒地。


于是,王阳明开始了他山洞内研究学问的历程,并为洞取名“玩易窝”,还写了一篇《玩易窝记》来记述这段特殊的时光。


从此,他置荣辱得失不顾,白天黑夜端正静坐, 内心清静守一,在“日有三死”的凶险环境中顿然悟道,真正实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目标。


跟王阳明学做人,向曾国藩学做事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遭遇祸事而不乱,身处困境而不怨,只要苦不入心,再困苦的处境也是甜的。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一个人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这便是用从容豁达升华了自己的人生。


3、内心自足,默然无争


公元1519年,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举朝震惊,文武失色。


正当朝廷百官不知所措时,南边却传来了一个好消息:王阳明以迅雷之势,成功平叛!


王阳明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成功平定叛乱,立下大功。


跟王阳明学做人,向曾国藩学做事


只可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宦官张勇为了抢夺王阳明的功劳,竟然怂恿正德皇帝将宁王放掉,然后再由皇帝亲自去抓捕。


正德皇帝天生贪玩,又痴迷于行军打仗,听了张勇的话后不由得心动起来。


王阳明很清楚,若此刻放了宁王,等于放虎归山,日后再想抓捕就难了。


他虽然心中着急,但也明白直言进谏只会适得其反。


于是,他选择以退为进,用“不争之心”对待抢功之人,主动将平定宁王的功劳让给张勇,而他自己却去研学悟道了。


张勇得了好处后,自然也就不再和王阳明计较了,王阳明因此逃过一劫。


在那个宦官当政、朝野动荡的时代,王阳明勘破世情,不再与万事万物相争,潜心研学,终成一代圣人。


他曾说:“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适当退让能获得好处,一味争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不争,并非不思进取,而是从大局出发、审时度势,为自己留一份清静,也为他人留一个机会。


名利换不来人生幸福,惟有心灵宁静祥和,余生方可自在安乐。


看淡名利,不争不怨,这便是我们对自己余生的最大慈悲。


跟王阳明学做人,向曾国藩学做事

向曾国藩学做事


1.外圆内方,刚柔并济


曾国藩年轻时脾气不好,在京任职期间“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致使“诸公贵人见之或引避,至不与同席”。


以上种种都为曾国藩在京城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不仅影响了他的心情,也影响了他事业的发展,甚至还差点为他惹来杀身之祸。


咸丰皇帝刚登基时,曾国藩曾上了一道奏疏痛批官场之不良风气。奏疏中言辞犀利,咄咄逼人,竟丝毫不给皇帝留面子。


咸丰帝看后勃然大怒,连呼十几声“狂悖”后,立刻下令让军机大臣给曾国藩定罪。


后来,在其他正直大臣的规劝下,咸丰帝才渐渐平息了怒火,放过了曾国藩。


逃过一死的曾国藩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我一心想办好事,却总是将事情弄糟呢?看来的确是我的处事风格有问题,我当以此为戒啊。”


跟王阳明学做人,向曾国藩学做事


后来,曾国藩渐渐改变了自己“不近人情”的处事风格,以“内方外圆”的原则待人处事,仕途果然顺遂了许多。


正如他自己所说:“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柔,能让你赢得人心,路越走越宽;刚,能让你赢得尊重,路越走越远。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必然是懂得刚柔并济的。刚柔并济的处世之道,会为你的生命注入韧性,为你的人生增添色彩。


2.深思熟虑,不骄不躁


如果一个人内心骄躁,那肯定是会吃苦头的。


这一点,曾国藩很有发言权。


公元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从广西攻入湖南。


在湖南老家丁忧的曾国藩闻讯后,立刻就地筹建团练,准备抵抗太平军的进犯。


在曾国藩看来,太平军不过一群乌合之众,是很容易消灭的,所以他制定了一个迅速消灭敌人的计划。


然而,曾国藩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对手将会亲手打破他的美梦。


面对经验丰富、士气高昂的太平军,曾国藩作战屡屡失败,他越是想要快速歼敌,就败得越惨。


在一次次的残酷打击下,他开始反思自己,经过一番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克敌制胜的计划。


跟王阳明学做人,向曾国藩学做事


针对太平军擅长肉搏的作战优势,曾国藩指挥湘军占据有利地形、修筑堡垒,通过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方式来蚕食太平军领地。


同时找机会切断敌军补给,最后达到耗死对手的目的。


就这样,曾国藩逐渐扭转了败局,率领湘军攻破了太平军的大本营。


如果说,让一个普通人颓废的根源是懒散,那么让一个天才陨落的途径就是骄躁。


《菜根谭》有言:“躁极则昏,静极则明。”


你的每一次骄躁妄动,实则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要知道,一个人只有在冷静时,才能看到真相,才能合理解决问题。


如果只是用自己急躁和混乱的思维去做事,那么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


古人常说:“学必由圣。”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是看他生前有多大功绩,而是看他身后浸润了多少后世子孙。


做人当学王阳明,以入世事,炼出世心;做事当学曾国藩,以出世心,行入世事。


愿我们都能在入世出世之间,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安放好自己的灵魂。


与诸君共勉。


作者 | 不雨亦潇潇,说书的侠客,仗剑的书生。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太平军   正德   奏疏   外圆内方   目的   刚柔并济   湘军   宦官   作战   余生   志向   圣人   皇帝   老师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