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县太和镇——百年沧桑话转楼

社旗县太和镇——百年沧桑话转楼

社旗县太和转楼是中西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杰作,它面南背北,砖木坯瓦结构,上下三层,共有房舍126间,楼高12.80米,东西长46.70米,南北长40.50米,占地近1900平方米,整体造型为一天井院格局,外部与遵义会议会址大楼相仿。

社旗县太和镇——百年沧桑话转楼

社旗县太和镇——百年沧桑话转楼

从社旗县城往东南走24公里,便是闻名宛东的太和镇了,这里有一座古朴庄重,典雅大气欧式风格的建筑物,当地人称为“转楼”或“洋楼”。

社旗县太和镇——百年沧桑话转楼

社旗县太和镇——百年沧桑话转楼

它拱券走廊,宽敞明亮,圆柱高耸,气势恢宏。楼的墙角、房檐、窗檐用砖雕刻,细腻精湛,古雅巧成,门窗、楼梯、楼栏杆为木质结构,精雕细琢,玲珑剔透,楼板是厚厚的木板上,又蓝色方砖铺就,天花板、墙壁白石灰粉刷,显得华贵、典雅、厚重。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声名远播。在当地,有一民谣说:“唐河县的塔,离天一丈八,赊店街的春秋楼,半截插到天里头,源潭街的铁旗杆,离天还有一槄杆,太和寨的大洋楼,离天只有一指头。”足见“转楼”的巍峨壮观。

社旗县太和镇——百年沧桑话转楼

社旗县太和镇——百年沧桑话转楼

“转楼”坐北朝南,砖木瓦结构,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上下二层,房舍126间,楼高12.80米,东西长46.70米,南北长40.50米。整体造型为“回”型格局,楼的南面和“回”型院内四侧都设有走廊,前后左右,四通八达,人在楼上可来回走动,故有“转楼”之称,因其整体建筑为欧式建筑艺术,又称为“洋楼”。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南省著名古建专家杜启明先生参观了“转楼”,他评价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社旗太和“转楼”都有很高的价值,它是特殊人物在特殊时期兴建的特色公共建筑。很多人认为就建筑文化而言,它很朴素,很普通,其实“转楼”融汇中西文化,兼具南北方特色,所体现的混合建筑文化特色是很稀少的,可以与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相媲美。”可见,“转楼”是一座集历史、文物、文化、艺术为一体的景观建筑物。

社旗县太和镇——百年沧桑话转楼

社旗县太和镇——百年沧桑话转楼

社旗县太和镇——百年沧桑话转楼

该楼建于1937-1946年间,为当地大地主李子炎办宛属“蔚文中学”所建。据说:当年曾有清末大学士、京城书画家张东寅,用隶书为“转楼”题写了“乐育楼”三个大字的匾额,挂于南楼正门上方。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挥毫“蔚文中学”四个金色大字的匾额,悬于校门。因战乱等原因,这些珍贵的墨宝没能保存下来,令人遗憾。解放前后,从“转楼”读书走出去的学生,可谓人才济济,数不胜数,不少人成为国家的栋梁和精英。如: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耀宗、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刘运鼎、贵州省计委主任李隐之等。1948年,“转楼”曾作为刘邓大军的后方总医院,抢治过大量伤病员,刘、邓首长多次到“转楼”看望在宛东战役,淮海战役中负伤的众多官兵。为“转楼”留下了一页光荣的历史。

社旗县太和镇——百年沧桑话转楼

社旗县太和镇——百年沧桑话转楼

社旗县太和镇——百年沧桑话转楼

社旗县太和镇——百年沧桑话转楼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转楼”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转楼”历经几十年风风雨雨,保留基本完整。前几年,旧地重游,眼见楼栏杆、楼板更换为钢筋水泥结构,已失去沧桑、典雅、厚重之气,加上年久失修,部分房间破损不堪,院内外杂草丛生,一派荒凉、萧条的景象,颇有“人去楼空多寂寞”之感,让人索然无趣。庆幸的是,2000年,该楼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近些年,当地有关部门正在逐步修葺,挖掘历史文化积淀,规划开发成旅游景点。但愿“修旧如旧”能恢复原来的风貌,再次焕发出“自此地以楼传”的魅力,重现昔日的辉煌,给后代还原一个观瞻、游览的好去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社旗县   太和   唐河县   遵义会议   淮海战役   社旗   房舍   河南省   匾额   楼板   院内   典雅   沧桑   特色   结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