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佳句耐寻味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按中国农历,一年最后一天为“除夕”。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除夕之夜总会诗兴大发,赋诗言志,留下许多名篇佳作。每当我们除夕之夜回首旧岁,展望新春,细细品读除夕绝句,确有“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的滋味,足以启迪心灵,感悟人生!

除夕诗句很多,涉及的层面广泛,内涵丰富,意境深刻,趣味横生,风格各异。

除夕佳句耐寻味

诗句有许多是励志之作。明代才子文徵明的《除夕》诗:“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洋溢着惜时奋进之豪迈。北宋苏东坡在《守岁》诗中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诗人强烈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今日品读,仍有醒世警人的现实意义。更为可惊可叹的是清代诗人赵翼在85岁时,写出了“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折射出了他老当益壮的心里萌动一股活力,对迎接未来人生的新曙光充满渴望。

除夕佳句耐寻味


  还有不少诗人通过除夕诗句,或抒发离别的情感,或宣泄心中的忧伤,让人无法释怀。明代诗人袁凯的《客中除夜》:“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说的是在外面时间长了,到了除夕之夜,听见房外响起爆竹,竟忘了“今夕为何夕”,看见旅居海外的他乡之人在除夕之夜里,不免牵动乡思,儿女不忘娘,爱国爱家乡,更添一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趣和韵味。清代短命才子黄景仁贫困潦倒,他在《除夕偶成》诗云:“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他的诗艺属上乘,可表达的个人遭遇和心态,却是时代的悲哀,命运的悲怆,令人唏嘘不已。

除夕佳句耐寻味


  过年的习俗,也成为诗人许多佳句中的重要元素。过年有着放鞭炮、贴对联的传统。北宋诗人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最为脍炙人口。除夕吃过年夜饭后,晚辈要向长辈问好,长辈受拜以后,拿出“压岁钱”分给晚辈。因为“岁”与“祟”谐音,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压住邪祟。清人吴曼云就在他的《压岁钱》中说:“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就写出了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后的欢快心情的画面。

除夕佳句耐寻味


除夕诗句还派生出许多故事。唐玄宗时,一位叫史青的大臣向皇帝自荐称:“古人子建七步成诗,臣可五步成诗,皇上可任点题目。”除夕之夜,唐玄宗以除夕为题,令其五步成诗。史青果然在五步之内作诗一首:“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月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寥寥数句,形象生动地表述了寒尽春回、辞旧迎新的情景,也展现了作者的才华横溢。

除夕佳句耐寻味


现代的除夕诗句,多为情调高昂,气势磅礴,胸襟宏大,既不乏文学艺术的精彩,又增添了思想境界的超逸。董必武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共庆新春》中写道:“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女士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1961年,陈毅在《咏新春》写道:“忽报岁作俱欢然,满堂鼓掌迎新年。跃进斗争更奋发,不畏长征有困难”。1955年,林伯渠在《春节看花市》写道:“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这些充分表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远大理想不懈追求,对祖国的未来充满憧憬。


除夕佳句耐寻味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尽管除夕诗句千姿百态,喜怒忧思,只不过是一种艺术欣赏和情趣的熏陶。但现实生活的景象会随着辞旧迎新,更加诗情画意,丰富多彩;当代人们的内心期盼是一个个美好的春天,如约而至,让生命在阳光中温暖吉祥。(图片源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董必武   除夕   屠苏   佳句   今夕   辞旧迎新   晚辈   压岁钱   北宋   爆竹   明代   诗句   新春   诗人   五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