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食用“临期食品”会损害健康吗?

最近微博上的一个“临期食品”的话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缘由是央视做了个报道,说是“临期食品”很火热,已经到了百亿规模。临期食品受欢迎,是消费者对于“保质期”正确认知的结果。在前些年,媒体和公众对“临期食品”如临大敌,卖临期食品的商家差不多就被看作奸商了。

长期食用“临期食品”会损害健康吗?

食品保质期是一个人为确定的时间,并不是食品变坏的时间。“保质期”的概念是“在保质期内,商家保证食品的风味口感符合产品的描述”。所谓“临期”,也依然在这个保证范围内;超过了这个期限,也只是厂家不再“保证”,而不是就坏掉了。

实际上,政府监管只是规定了预包装食品需要标注保质期(除了豁免保质期的少数几个品类),而并不规定保质期的长短——标注多长是厂家的选择。但厂家并不会因此“乱标”,因为“乱标”固然可以让食品销售更长的时间,但会有两方面的后果:一是保质期内食品出问题的概率增加,赔偿加声誉损失会让他们得不偿失;二是风味口感下降,会让消费者不再购买他们的产品。

如果“长期食用临期食品会有害健康”,那么商家就是在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是要被重罚重判的。

长期食用“临期食品”会损害健康吗?

实际上,出现临期食品是厂家供应链管理出现的偏差,是厂家要极力避免的。理想的产销状态,是从产品出厂到销售完毕的周转时间大大小于保质期。在产销稳定而且足够规模的产品中,这并不难实现。

对于“临期食品”,商家也完全可以不打折促销,而是继续正常销售到“到期”,然后废弃没有卖掉的部分。单独拿出来作为“临期食品”特价促销,是“降价多销”和“原价少销”进行比较权衡的结果——当然,现在因为有了“反食品浪费法”,“原价少销”导致过期废弃,要承担道德的谴责以及可能的“违法追责”,所以商家在权衡的时候会更偏向于“卖完”。

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不会有太多的“临期”,而且也不会是稳定持续地有货。所以,如果一个“临期食品店”能够长期供应某种“临期食品”,就应该警惕了。基于消费者对于“临期食品”的品质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包容,把一些不合格的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产品穿上正规产品的“临期”马甲去销售,也是很难说的事情。

本文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食品店   北京青年报   食品   保质期   权衡   口感   产销   风味   正规   原价   消费者   厂家   商家   时间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