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天镇有座千年古刹慈云寺,独特的钟鼓楼第一次见

地上的文物看山西,一点儿不假。每一次进入山西,都会对所到之处以及周边的古建筑感兴趣,于是,不会放过一砖一瓦。天镇的慈云寺听说有千年的历史了,自然要去探个究竟。一进门,一位老者告诉我,慈云寺原来叫法华寺,其气势轩昂,布局严谨,被古人誉为“关北巨刹”,也是文保单位。

山西天镇有座千年古刹慈云寺,独特的钟鼓楼第一次见

老者介绍说,慈云寺创建于唐代,民间有的说是建于汉代,因无实证,无法考证其具体建设年代。从史料上查,原存于寺内辽开泰八年(1019年)的无垢净光舍利塔,证实了辽代寺宇曾进行扩建,且巳颇具规模。我感兴趣的是这座寺院的建筑中的钟鼓楼的制式。

现存的大木构件上可以找出辽代木作遗物,如释迦殿和毗卢殿的檐柱、额枋及一部分梁栿等构件明显地保留了当时的建筑形制特点。从辽代至明代,几百年风风雨雨,慈云寺历经时代变迁和战火劫难衰败。在当地民间流传有“大庙盖成小庙庙,钟鼓楼盖成草帽帽”之传说。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和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曾屡次修葺,成为现存的一组完整的古代寺庙建筑群。解放以后,慈云寺得到了保护和修缮,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天镇有座千年古刹慈云寺,独特的钟鼓楼第一次见

入了山门,第一重院落为天王殿,殿前东西两侧有钟楼、鼓楼相互对称,为圆形穹庐顶,顶下有两层。下层周设廊柱8根,砖砌成室,上层敞亮,周有围栏,围栏磨得光滑亮洁。木纹清晰可见,整个结构有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这样的制式为国内罕见,是山西省现存元、明两代钟鼓楼中仅有的一例。

整座寺院坐北朝南,布局为四重大殿排列在中轴线上,两侧配置小殿,依次为金刚殿、天王殿,释迦殿,毗卢殿。禅堂,经堂、祖师堂等。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规整对称。

山西天镇有座千年古刹慈云寺,独特的钟鼓楼第一次见

慈云寺为佛教禅门七宗之一的临济宗所据。早在明清两代,寺院广结善缘,聚众说法,影响甚大,并供朝礼五台山的蒙、回,汉等民族的僧尼,居士歇脚饮居,故又称十方丛林。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和硕庆亲王请朝廷颁发全部大藏经于慈云寺。自此,慈云寺名气上升,香火愈盛,是慈云寺的极盛时期。为慈云寺四大殿顶部的屋脊,全部是精致的砖雕和琉璃浮雕,两侧装饰有花样繁多,斗姿争艳的花卉图案和色彩绚丽,造型奇特的五色龙。顶部立有众多的人物和各种走兽的彩色塑像,形象逼真,生机勃勃,在日光下更是金光四射,熠熠生辉,是明代琉璃的艺术珍品。

山西天镇有座千年古刹慈云寺,独特的钟鼓楼第一次见

钟鼓楼是慈云寺最具特色古建筑之一,据寺院碑刻记载,明宣德五年重建。其建筑结构独具匠心,形式为八角攒尖和圆锥形顶的结合体。这种建筑形式最早在唐代明器中已有发现。宋《营造法式》中所载“亭榭斗尖”,是类似伞架的结构。这种做法在清代皇家园林和南方园林较为常见,一般八角圆形多用于亭榭。在中国所有的传统钟鼓楼中都是方形亭式,而慈云寺的钟鼓楼为八角圆形,形制极为罕见。它们重建于明代,由八根重檐金柱和八根檐柱组成,顶作苍穹式,上置圆形宝顶,加之梁枋斗拱等承重结构作屋檐外伸,在美学和结构上它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与具有“关北巨刹”之称的慈云寺相依相衬。为中国古代建筑杰出代表形式之一。

山西天镇有座千年古刹慈云寺,独特的钟鼓楼第一次见

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以后才用于报时之用。同样在历代佛教寺院中都有设置。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

多少年来,晨鼓暮钟,尤其是释迦殿的壁画,照原样重新彩绘一新,都值得特别一品。

山西天镇有座千年古刹慈云寺,独特的钟鼓楼第一次见

一代代一朝朝更替着,天镇长城脚下,历史再一次的回响着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钟鼓楼   天镇   释迦   山西省   辽代   佛教   钟鼓   形制   古刹   建筑群   山西   寺院   明代   中国古代   圆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