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特点鲜明,通力协作,应对变化

研学旅行,特点鲜明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 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研学旅行,特点鲜明,通力协作,应对变化

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

1.主题明确,学科融合

研学旅行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并非单纯的旅游,旅行前必须让学生牢记“关键事件”,做足功课,把多学科知识融合。

如地理学科既可涉及仰望星空变化、辨认地形类型、体验气候差异、领略海陆景观、观察植被分异等主题,也可涉及地域风俗、城市格局、作物分布、企业布局、交通差异、工程建设、环境变迁等主题,不仅用到地理知识,还用到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等知识。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可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

2.亲身体验,实践育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研学是旅行的目的、旅行是研学的载体,研学旅行搭建了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提供了与中华文化交流的平台,增添了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有些地理知识较为抽象、难懂,若设计与知识相应的研学旅行,就能让学生很好地亲历自然地理环境,既开阔眼界,又能在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形成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3.群体活动,合作共赢

课堂教学中虽然有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但都是预设的情景,学生体会不到如何面对真正的困难。

研学旅行超越了课堂,直接面对现实,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地理”,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研学旅行中虽有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周密安排,但由于是以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活动,许多项目单靠个人是很难完成的,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相互支持、配合,有效沟通、相互信任,不计较个人得失,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才能顺利克服研学旅行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4.养成教育,立德树人

研学旅行促进了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 致力于学生的自我认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通过与同学交往、与社会接触,避免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现实生活中的人。

如“地球运动的地理 意义”中时间的计算、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课堂上学生虽能理解,但到了具体的工作、生活中却不会运用,研学旅行能帮助学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与现实生活的接触中,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体会知识的价值。

5.机制健全,制度保障

研学旅行涉及经费、安全、多部门协调、多学科融合等问题,《意见》从国家层面进行了规范,打消了“宁愿不出去,也不能出事”,怕担责任的“懒政”想法。

研学旅行,特点鲜明,通力协作,应对变化

通力协作,应对变化

研学旅行是国家实施课程改革迈出的重大一步,强调学思结合,突出知行统一。

这一政策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转变传统观念,密切合作,以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1.政府“保驾”,政策、经费支持

政府不仅要制定法律法规,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对相关部门做出具体要求,而且要在经费保障上坚持公益性原则,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探索专项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筹措机制,如可鼓励社会捐赠,可执行儿童票价、减免门票,可对贫困家庭予以减免相关费用。

只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才能确保研学旅行的可持续、常态化发展。同时, 政府还要建立研学旅行基地,挖掘地域特色,确定好主题文化,并要求相关部门互联互通,保障研学旅行的正常运行。

2.社会协调,保障机制健全

大批学生走出校园研学旅行,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而且还涉及交通、旅游、食品药品监管、文化、 财政、金融、公安等多部门的保驾护航。

要成立一个由政府部门牵头的研学旅行专门协调小组,一方面,统筹协调、组织有序,在实际运营中做好整体规划,将职责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单位,切实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另一方面,要制定研学旅行工作规程,以规范的管理、清晰的责任确保相关单位开辟绿色通道,让学生家长放心。

3.学校规划,路线合理畅通

学校要根据《意见》和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挖掘各学科的核心素养,选择好“关键事件”,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积极开发研学旅行的校本课程,并使其由原来的选修课程转变为必修课程,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全员参与。

在旅行前,要充分论证,选择最佳旅行路线,力争每个环节都让学生有收获,并上报研学旅行协调小组,协调社会各部门,保障研学旅行的畅通。

4.教师解惑,爱护困难学生

研学旅行对于学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一桶水,更需要一桶“活”水。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学校确定好研学旅行的“关键事件后,教师要预设学生在研学旅行中遇到的问题,不仅要准备本学科的知识,还要博览群书,发挥“临场智慧”,帮助学生解答各种问题。

例如,奇异地理现象的解释、同学关系的处理、生活困难的解决、偶发事件的处理等;对一时解答不了的问题,应及时与同行交流或上网査阅,给学生满意的答复。

5.学生协作,学会做事与生存

在研学旅行中,教材上沉寂的知识会变得鲜活。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旅行,看到的地理事物相同,但获得的知识、感受却有很大差别。

因此需要学生相互协作,对预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共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做事方式。另外,也需学生张扬个性,对感兴趣的知识向教师和当地专家请教, 为将来职业规划打下基础。

6.家庭参与,陪同学生成长

要通过家长委员会、致家长的一封信或召开家长会的形式宣传研学旅行的意义,学校与家长之间签订协议书,明确家长的责任。

也可让部分家长参与其中,充当志愿者,把他们的专业技能、生活体验与学生分享,这不仅能引导学生成长,而且能增强家长与学生、教师、学校 的交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研学旅行,特点鲜明,通力协作,应对变化

总之,研学旅行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和实施新课改的突破口,利于提高国民的生活品质和文明素养,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善举。

面对国家的这一政策,我们要深入探索和调研,完善、优化研学旅行的各个环节,不断改革创新,彰显教育教学的价值,培育适应时代的合格人才。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商务合作—《研学旅行联盟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旅行   教育部门   素养   经费   鲜明   学科   困难   地理   家长   方式   教师   学校   政府   社会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