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史前考古取得突破性进展

海南史前考古取得突破性进展 陵水桥山遗址是海南地区迄今发现最大的史前遗址


海南史前考古取得突破性进展


 桥山遗址卫星图


  海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华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海南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陵水县博物馆三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在海南省陵水县的沿海地区开展田野考古工作,寻找海南史前考古的突破口。


  2012年3月,联合考古队在陵水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发现桥山、莲子湾等遗址,其中桥山遗址面积达5万平方米。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联合考古队在桥山遗址临近海湾的东部进行了考古发掘。通过发掘可知,遗址分3层,出土遗物按其所处层位而有所区别。第3层层面所出多系夹砂红褐陶,陶质较差,夹粗砂,器形较大,器壁较厚,口部多见敞口或盘口,底部多见圜底或圈足。第3层所出陶片按其陶质可分两类:一类陶质较好,夹细砂,烧制火候较高,器形较小,器壁较薄,可辨器形者多为圜底罐,直口或侈口,唇上多见花边,器表施磨光红陶衣,唯器肩饰细线纹;另一类陶质较差,夹粗砂,烧制火候较低,器形较大,器壁甚厚,器形暂难辨别。桥山遗址至少存在着两类文化遗存。


  2013年12月至今,联合考古队在桥山遗址临近淡水的西北部及西部布设探方,目前揭露出的第3层层面亦见大面积密集分布遗物现象,所出陶器也与第一季度接近。第3层层面大面积密集分布遗物现象在桥山遗址应有较大范围分布。与此同时,联合考古队复查莲子湾遗址,发现遗址被上世纪90年代和现今两次采矿作业严重破坏,见大量文化及自然遗物。出有磨光红衣陶片和夹粗砂陶片,器型见有圜底罐、圈足盘、圈足碗、圈足杯等,与桥山遗址第3层所出年代和文化性质相当。出有较多的双肩石斧、石锛、凹石、砾石、打制砍砸器、石片等。出有颅骨、股骨等人类骨骼残片。出有大量的鱼类、海洋哺乳类、陆生哺乳类动物的骨骼,以及较多的贝壳。


海南史前考古取得突破性进展


莲子湾卫星图


  为深入认识桥山、莲子湾遗存,规划下一步的发掘工作,联合考古队邀请赵辉、许永杰、陈冰白、郭伟民、孟华平、张弛、范雪春、李珍、全洪、蒋乐平、杨小燕、王浩天、梁中合、王明辉、吕鹏等专家学者到工地现场研讨。专家们认为,桥山和莲子湾的遗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每一点发现,都将为海南地区的史前考古学填补一处空白,两处遗址的发掘对海南考古而言,具有学术史意义。桥山遗址系一处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沙丘遗址,本身就罕见于华南地区,遗址出有大量层位明晰的文化遗物,将为构建海南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和谱系提供重要的材料;莲子湾遗址发现有大量的文化遗物外,还见大量的动物遗存,为深入认识古人生产、生活结构提供了线索。桥山第3层层面遗存与桥山第3层、莲子湾遗存有年代上的差别,应分属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两类遗存均与双肩石器共存,年代大致应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两类遗存与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并无结构性趋同,但存在若干文化因素相似,可能与华南沿海地区、洞庭湖流域地区诸遗存有所联系。第3层层面系一种特殊的堆积单位或埋藏情景,对层位学、埋藏学、聚落考古等研究有重要意义。


  联合考古队将参考上述专家学者的观点,开展下一步的工作:一、对桥山遗址发掘作长期的规划,并将新村港和黎安港一带,包括面向内海和外海的沙堤、沙丘遗址纳入到规划当中。二、尝试在桥山遗址的第3层层面寻找遗迹单位,尤其要注意密集分布陶片层面的空隙处。三、继续清理莲子湾遗址已暴露的遗物,同时钻探找寻莲子湾遗址的原生堆积。四、采样分析两处遗址的植物遗存,鉴定所出动物遗存的种属,认识当时的环境和生业模式。五、整理、分析已有的材料,以类型学方法探索两类遗存自身的年代结构,参考专家提供的线索,思考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问题;选取相关样本进行测年,判定两类遗存的绝对年代。六、参考诸位专家的设想,有意识的寻求证据,尝试解释第3层层面大面积密集分布遗物的现象。(刘业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海南   史前   中国社会科学院   海南省   遗存   考古学   莲子   突破性   遗物   遗址   密集   层面   进展   较大   年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