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发新歌被网友嘲讽,让我想起我跟老崔之间的3个小故事

前言:

崔健出了一首新歌,名叫《飞狗》;结果网上就炸锅了,各种评论满天飞。

如果你单一地去评价这首歌,说好说坏其实我都无所谓。

但看见很多网友去嘲讽崔健,说什么“崔健过气了”、“崔健才华清零”,甚至故作姿态地说“崔健是谁啊我没听说过”等等,我就想来一次反嘲讽。

恕我直言,如此评价崔健本人的网友,你们懂不懂音乐我不去妄言;但能确定的是,你们应该是不知道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

本文观点前置,全文3300字。

崔健发新歌被网友嘲讽,让我想起我跟老崔之间的3个小故事

网图:崔健及其新单曲《飞狗》

观点:

嘲讽式评价崔健本人的,我给你们对标了如下的两个案例。

简单案例: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

你现在当然知道地球引力;但不能因为你现在知道,就说牛顿当年为了搞清楚这件事,费了那么大的劲,简直就是笨死了。

崔健发新歌被网友嘲讽,让我想起我跟老崔之间的3个小故事

网图:牛顿与苹果的漫画

复杂案例:印象派的画作,到底牛在哪儿啊?

有人看印象派的画作,看马奈、毕沙罗、莫奈、雷诺阿、德加、高更、塞尚、梵高的作品,会觉得这样的绘画很简单啊——至少临摹起来,比把人画得非常逼真的那种写实主义画作,要简单很多。

然后,如果你的结论是“这些人的绘画功底,比不上那些把人画成照片般写实的画家”,那么同样的,你不但不懂绘画本身,更加不知道绘画发展的历史。

当年,写实主义绘画曾霸占了绘画领域。霸占到什么程度呢?

其一,几乎所有的画家都在“把人画得尽可能像”的、单一的方向上努力。用现在的话来说,当时绘画本身已经狭义到“人工照相机”的范畴。

其二,描绘人物的大幅油画,已经细腻到要把人胳膊上的汗毛都给画出来的程度。

毫无疑问,这样的绘画,已经走入了死胡同,艺术血液已经开始腐朽。

第一波击破这个腐朽,创造出全新流派——也就是印象派的画家,就成了绘画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印象派毅然抛弃了写实主义,转而走向了对于色彩、对于自身感觉的追求,带着创新的生命力,最终挣脱了原有体系的束缚。

从事绘画的人们不再在一条单一的死胡同里死磕,而是把艺术原本该有的空间和方向,全都创新、拓宽并且释放了出来。

现在你临摹一张印象派画作貌似不算难,但你就此得出结论说“那些人也没啥啊”,那就真的很露怯。

崔健发新歌被网友嘲讽,让我想起我跟老崔之间的3个小故事

网图:梵高的印象派作品

简而言之:你现在吃着螃蟹,去低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得出的结论那不是见识,而是无知。

所以,用崔健的这一首新歌,去刻意差评崔健本人的观点,同样如此。

好吧,为了让你明白,我来讲讲我和老崔之间的3个故事。

请注意:我当然“认识”老崔,但老崔并不认识我;我这3个小故事,跟他的距离也是由远及近的。

崔健发新歌被网友嘲讽,让我想起我跟老崔之间的3个小故事

网图:崔建早期的表演

故事1:

我第一次看见崔健,他还在海报和专辑的封面上。

听到《一无所有》和其它歌的第一反应是:歌居然可以这么唱!

毫不犹豫地,我把他的海报贴在了床头——这就算是认识了哈!


因此,必须说说中国的流行音乐。

这么说吧,年轻一代现在接触到各种类别的音乐,可以想听什么就听什么;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件事打根上你首先得感谢一下邓丽君,然后再感谢一下“西北风”,以及崔健。

当年,中国流行音乐是比较僵化的——不展开了,知道的人自然知道。

正是邓丽君,这个甜美的可人儿唱出来的 “靡靡之音”,当年曾以顽强的生命力横扫整个大陆,给大陆的音乐掀开了一个时代。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邓丽君的歌声,中国流行音乐还要沉闷很多年;摇滚乐就更加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粉墨登场。

这也是为什么当邓丽君香消玉殒后不久,大陆当时多支知名的摇滚乐队,各自翻唱一首邓丽君的歌曲结成专辑的原因。

那是摇滚人集合在一起,向邓丽君致敬。

崔健发新歌被网友嘲讽,让我想起我跟老崔之间的3个小故事

网图:邓丽君女士

站在邓丽君开启的背景上,“西北风”系列正式登场,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流行音乐做出了力道很大的探索、开拓与击破,影响力持续了整整10年。

那个时候成名的歌手,包括田震、杭天琪、安冬、范琳琳、胡月、刘欢……

“西北风”给中国的流行音乐添加了个性的倾向和自然的躁动,添加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崇尚特色的风格,为即将绽开的摇滚乐铺垫了一个前期的温床。

没多久,崔健的《一无所有》就震动了整个中国。

再然后,是崔健和魔岩三杰等摇滚音乐人,把中国流行音乐的外延再次拓宽和拔高。

崔健发新歌被网友嘲讽,让我想起我跟老崔之间的3个小故事

网图:当年的杭天琪

所以,这根本不是一首歌的事,这是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你无法抹去的重要坐标点。

站在这个坐标点上的人物,远比你现在喜欢的、崇拜的某个歌手要重要很多倍——除非你喜欢的这个歌手,也能在音乐史上占据一个起承转合的坐标点。

所以,你可以试试,从这个维度出发,拿你现在的歌坛偶像去跟这些人做个对比。

注意:某一首好作品,或者某一首流行到爆的歌曲,并不等同于它就有历史坐标点。

注意:也别拿那些个“演而优则唱”的人来做对比,比如说刘德华。

我当然尊重华仔的敬业以及演艺上的成就,但有一说一,他在唱歌时对音乐的贡献,可以说是零。

这样的例子你可以举出一大堆:莫文蔚唱过歌、赵薇唱过歌……

崔健发新歌被网友嘲讽,让我想起我跟老崔之间的3个小故事

网图:刘德华

故事2:

我看崔健现场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崔健第四张专辑《无能的力量》已经发行快一年之后的事。

那天朋友告诉我,北京农展馆COFFEE吧今夜有崔健的现场。

我当时十分犹豫。老实说,我怕看见苍老的崔健,但我还是去了。

等我到达现场,COFFEE吧早已满员,为了安全起见停止售票,门外还有三百多号人焦急万分。

已经入场的朋友打我手机,让我上天桥。天桥很接近COFFEE吧二楼的窗户,朋友把他的票从窗户里面扔了出来。

我用手捏住被撕掉副券的一边,从天桥上冲下来挤到门口大喊:“让开!我有票!我有票!!”

就这样一头混进了COFFEE吧。

演唱会现场就不说了,单说演出的间隙,一个高中生模样的女孩子冲上舞台,抱着崔健使劲地亲了一口。

虽然那是一个发育已经很充分的女孩,但其实表情依旧是懵懵憧憧的。很显然,她这个年纪不大可能理解崔健;跑上台的行为,与其说是在追星,不如说是在为自己出风头。

于是,崔健抱着吉他,脸上印着红色唇印的形象,让我觉得非常滑稽。

当崔健准备演唱下一首歌时,刘元提醒他要把唇印擦去。

我觉得刘元的这个举动真的是太安慰我了——他让我得以继续跟着崔健的表演,一起歌唱。

崔健发新歌被网友嘲讽,让我想起我跟老崔之间的3个小故事

网图:仅作示意参考

这个时候的崔健,跟大多数中年人一样,头发比以前少多了;只不过唱歌的时候,仍然斗志昂扬。

散场的时候,我听到周围最多的声音就是:“崔健没老!”

一抬头,说这些话的人和我一样,明显奔三张去了。

这句话与其说是说给崔健听的,还不如说是说给自己听的——用现在的网络语言来翻译,这句话其实是在说“爷青回”。

其实没必要,谁都会老。

即便崔健老去,他这个坐标点也不会被抹去。

崔健发新歌被网友嘲讽,让我想起我跟老崔之间的3个小故事

头条正版配图

故事3:

2003年前后,我在北京柳芳街某个小区租了个破一居;那是个很普通的小区。

隔三岔五地看见一个人,老是戴着一顶白色的帽子,帽子正中有一颗红色五角星,开着一辆敞顶的北京吉普,跟小区里的大爷大妈比起来,并不突兀,非常的“和大伙去趁凉”。

我认识他,但他不认识我。

他只知道我也住在这个小区,有时候撞上了,因为面熟,会互相微微地点个头。

崔健发新歌被网友嘲讽,让我想起我跟老崔之间的3个小故事

网图

他不知道,大二时的我给他写过信。一个毛头大学生在信中,云山雾罩地说了很多压抑与叛逆,束缚与自由;还不知高低地说到了摇滚,说到了摇滚精神。

肯定是毫无章法的信、一知半解的信——现在看来,就是把人家当成电脑回收站的那种信。

他居然给我回信了,寄来一张他演唱时的照片,照片背面草草地写了两个字:坚持。

当时我万分激动。

现在,他在我对面,冲我微微点头。

他不知道,他是我十余年来最喜欢的摇滚人。楼上我租住的破一居里,有很多摇滚音乐磁带和CD;这里面也包括他所发行的全部专辑,并且里面所有的歌,我都会唱。

我也冲他微微点头,并没有激动地走过去请他签名。

崔健发新歌被网友嘲讽,让我想起我跟老崔之间的3个小故事

网图:崔健早期的唱片

他叫崔健。

摇滚乐给我带来了什么?其实上面这段话已经作答。

摇滚乐最鼎盛的时期,我在大学校园,它和我的青春圆融在一起,掰不开。

它躁动,它狂野,它疯狂,它自由,它奔放,它叛逆,它无坚不摧,它泥沙俱下……

有的是真的,有直击心灵的力度;有的是跟风,有粉饰装扮的肤表。

正如自己的青春故事。


青春翻篇了就翻篇了,真没啥。

但听到摇滚,就会想起青春。

偶尔唱一唱,其实是怀念;既然是偶尔,那肯定也用不着天天怀念。

最后,它是它,我是我。

崔健发新歌被网友嘲讽,让我想起我跟老崔之间的3个小故事

网图,仅作示意参考


结语:

崔健的新歌《飞狗》,引起网络上的众说纷纭,其实是正常的现象。

但如果你根本不了解崔健这个人在流行音乐坐标点的地位,不了解中国流行音乐史,就对崔健本人评头论足甚至嘲讽,那就不但会有失公正,还会引来反嘲讽。

网络信息总是满天飞的,作为网民仅仅是自娱那就罢了,但如果不求甚解或者不假思索就固化了自己的观点,那就不但容易被带着跑偏,一不小心还容易变成韭菜。

被人收割的韭菜。


#崔健##崔健最新单曲飞狗##音乐#

关注@老非2020,一个背包走过9次西藏和90多个国家、喜欢码字的背包客;分享旅行,偶尔会聊点别的。

文字原创,未经本人允许拒绝任何转载!

头条站内转发请注明原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梵高   天桥   写实主义   印象派   西北风   画作   摇滚乐   中国   流行音乐   摇滚   当年   观点   现场   网友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