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寻“芹”记:千山曹寅(三)


《红楼梦》寻“芹”记:千山曹寅(三)

曹寅和纳兰性德一样,都是出生在北京的第一代八旗子弟。他们从小生活在汉语环境中,习诵六经、诗文,闲暇时则听戏,听鼓书,与身边的汉人朋友相交往。曹寅束发即以诗词经义惊动长者,这一代的八旗子弟的文化素养,绝非曹振彦、纳兰明珠那一代"工农兵大学生"可比。

曹寅出任江宁织造,既有圣眷渥宠的殊荣,同时也背负着笼络江南士人的重任。此时的清王朝在军事上已经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但是汉人,尤其是江南汉族的文人们,仍然对满洲抱着华夷之分的成见。刀兵易破,人心难服,这是康熙皇帝心中最大的芥蒂。康熙选择曹寅,代表满洲统治者完成收复人心的使命,是对曹寅赋予了极高的希望。

《红楼梦》寻“芹”记:千山曹寅(三)

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泣泪都飘尽(解珮令) 清初江南士人领袖朱彝尊画像

曹寅在江南结交的汉族文人,有据可查的就有二百多人,其中多是名儒巨硕。为曹寅的诗集作序的就有顾景星、杜岕、毛际可、朱彝尊、姜宸英等江南文坛的领袖,这些耆年尊儒的年龄要比曹寅大二三十岁。虽然不乏逢迎之意,曹寅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谦恭下士的风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朱彝尊七十八岁高龄之时,还曾专程与曹寅相聚半月。二人"解衣挂短桁,舍坐临清流",凭轩畅饮,诗文往还。朱彝尊曾将自己所藏之书,借与曹寅过录,曹寅则邀请朱彝尊入扬州书局,以解其生计。

《红楼梦》寻“芹”记:千山曹寅(三)

曹寅主持扬州书局精刻《全唐诗》书影

主持扬州书局是曹寅对江南文化传播做出的重要贡献。曹寅主持刊刻的《全唐诗》、《佩文韵府》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楝亭十二种》以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精美的印刷工艺,代表了清代初期出版界的最高水准。


《红楼梦》寻“芹”记:千山曹寅(三)

张伯驹捐赠现收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楝亭图》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曹寅邀请天下文士,为纪念其父曹玺而绘制的《楝亭图》题诗作文。一时大江南北文士辐集金陵,参与此次盛事。《楝亭图咏卷》则成了曹寅与江南文士交融的见证。毛际可称曹寅"背负儒素",意味着南方的汉人已经将满洲人,视为圣人弟子。

《红楼梦》寻“芹”记:千山曹寅(三)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秋柳)清初江北士人领袖王士禛雕像及大明湖畔秋柳诗社

曹寅的努力是得到了回报的。曾经参与反清运动的朱彝尊,终于当着康熙皇帝的面写下了"鱼水君臣古不如"的诗句。另一位以《秋柳》抒发故国情思的王士禛,也安心地入仕南书房,成了康熙皇帝的御用文人。文坛主盟的"南朱北王"尽入彀中,至此华夷之辨烟消瓦解了。

《红楼梦》寻“芹”记:千山曹寅(三)

康熙南巡图

康熙皇帝对曹寅的工作是满意的。康熙下江南,曹寅的家中是常驻之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到"独他家接驾四次"的江南甄家,其实就是曹雪芹自己祖上的家事。这种"银子花的像淌海水似的"接驾活动,也掏干了江宁织造府。曹寅去世之后,给他的后代们留下了三十万两白银的亏空。

从曹锡远到曹寅再到曹雪芹,六代人一百多年的盛衰似乎只在一弹指间。天道无常,当曹雪芹发出"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鸣时,他会想起当年辽阳城外喇嘛园里的曹振彦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文士   满洲   汉族   红楼梦   士人   扬州   人心   清初   江南   汉人   盛事   书局   文人   康熙   领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