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这首唐诗,号称巧夺天工、绝唱、唐代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

明朝有个文学评论家,叫做王世懋,他说唐代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应该在王之涣和王翰的《凉州词》中选择一首。

凉州是古代地名,在现今的甘肃武威。凉州词,是根据凉州地区流行曲调所写的唱词。很多唐代诗人都曾经以凉州词为题写诗,其中尤以王之涣和王翰的作品为最佳,堪称是《凉州词》中的“绝代双骄”。

今天我们来分享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这首唐诗,号称巧夺天工、绝唱、唐代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

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向着远方奔腾而去,就像流淌到了天边的白云之上。首句描写了边塞壮丽的景色。

在唐人笔下,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常常带有不可抵挡的气势,譬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张蠙的“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等等,都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王之涣这首唐诗,号称巧夺天工、绝唱、唐代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

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屹立在万丈高山下。这句写的是城池所处的险峻地势,以环境的恶劣,衬托戍边将士的勇敢。“一片”,即一座。“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边城的将士啊,你们何必用羌笛吹起《折杨柳》这样幽怨哀伤的曲子,埋怨春光姗姗来迟呢?这句写的是戍边者的乡愁。

“羌笛”,羌人用的一种乐器,声音幽怨。而《折杨柳》是一种古曲调,表现折柳送别的情境。在遥远的边关,忽然听到有人用羌笛吹出《折杨柳》的怨曲,自然会泛起怀乡之情。

但诗人使用了“何须”两字,意思是何必吹奏这样的曲子,怨天尤人也是没用的,总得有人保家卫国,这就包含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升华了诗句的风骨,使之具有了苍凉慷慨的韵味,体现了盛唐诗歌壮美的气魄。

王之涣这首唐诗,号称巧夺天工、绝唱、唐代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

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承接第三句,解释了王之涣为什么主张“羌笛何须怨杨柳”,道理很简单:埋怨是没用的,连春风都到不了的地方,哪有什么杨柳枝来寄托离人的别情呢?与其有这份闲心,还不如洒脱一点,安心戍守边疆呢。

对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明朝大才子杨慎,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他说:“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意思是戍守边关苦地的士兵,得不到君王的关怀,所以产生了怨恨之情。按照这样的理解,“春风”指的是皇帝和朝廷的关怀。显然,这样的说法,也是解释得通的。

王之涣这首唐诗,号称巧夺天工、绝唱、唐代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

本诗写成后,迅速风靡一时,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绝对流行曲。唐人薛用弱所写的传奇小说集《集异记》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王之涣曾和另外两个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在洛阳的旗亭饮酒作乐。酒过三巡,王昌龄童心大发,提议打个赌:看歌女们所唱,谁的诗入歌词多,谁就是第一高手。

赌局开始之后,前面三个歌女分别唱了两首王昌龄的诗,一个唱了高适的诗。王之涣自负盛名,眼看自己吃了白果,脸上有点挂不住了,他说:“刚才几个歌女都是庸脂俗粉,所唱的都是不入流的曲子!那些真正高雅的好诗,她们哪敢唱呢?”

又指着最美丽的一个歌女说:“如果她等会唱的不是我的诗,我终身不再和你们争!”

过了一会,那个最美的歌女终于登场,她眼波流转,果然唱出了“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个脍炙人口的诗坛典故,叫做“旗亭画壁”。

王之涣这首唐诗,号称巧夺天工、绝唱、唐代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

王之涣的《凉州词》,历来受到评论家的好评。明朝周珽认为,这首诗巧夺天工。邢昉赞它“字字雄浑”。清朝的李瑛说:它的神韵格力,都到了绝顶水准。俞陛云更是将它推为绝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玉门关   压卷之作   明朝   羌笛   黄河   歌女   边关   边塞   巧夺天工   绝句   城池   绝唱   评论家   唐人   将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