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集安作为高句丽地方政权曾经的都城,与辽宁桓仁的五女山城高句丽遗址一起,2004年7月,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集安高句丽旧府遗址共有两处。其中国内城目前只有一处遗址公园,已经没有任何遗址痕迹了,丸都山城遗址还在。

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修建在起伏险峻的丸都山上,是高句丽前期的都城国内城的守备城,平时用作储放兵械粮草,战时可恃险固守。又曾作为高句丽王都使用,在高句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过重要作用。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筑史上附复合式王都的新模式,为世界古代城史书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丸都山城是凭借自然山势的走向构筑城垣,城墙高低起伏。东、西、北三面城垣所在山脊,山峰最高海拔676米,外临陡峭的绝壁,内抱较为平缓的坡地,北高南低,形如簸萁状,平面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城周长为6395米,山城东墙、北墙西段、西墙北段保存较好,高处可达4-5米,由20余层修琢工整的长方形和方形石条构筑,结构严谨。石材一般长40-90厘米,宽20-50厘米,厚10-30厘米。自下而上,逐层内收,上部筑有1米高左右的女墙,女墙内壁下部有一排筑洞,相距2米左右。全城有城门6处,南侧谷口处有一处瓮门,东北面城墙上各发现两处门址,南墙西部有一处城门址,西城墙上至今未发现门址。山城内有泉水两处,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东山脚下。在南城门汇于一处,经瓮门下涵洞注入通沟河。

内城

丸都山城的布局以宫殿群为核心,以沿山势走向构筑的城墙为屏障,以瞭望台和戍卒居住地及蓄水池为辅助,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而山城内建筑数量少、布局简单,缺少街坊和规范街道设计,城内主要干道均由沟谷自然形成,北部两条沟谷是主要通向北北墙、东墙和西墙的主要道路。其中东部的沟谷在北端分为三支,形成树枝形的道路,分别通往北城墙的中部、中东部和城墙的东北角。西部的沟谷到北部分为两支,形成丫字形的道路,左侧的通往西墙,右侧的通往城墙的西南角。即便是主要的宫殿区,其周边的道路走向也是由自然的地形形成。

城内地势北高南低,发现的遗迹主要位于山城南部的地势相对平缓的地带,有蓄水池1处,墓葬37座和宫殿址、瞭望台、"戍卒驻地"等。瞭望台,亦称点将台,在南门以北200米的高岗上,用石块垒筑,高11.75米,瞭望台的主体建筑为一圆角长方形石筑高台。长6.7米、宽4.5米、残高4.5米。外壁选用楔形石叠砌而成,部分楔形石外侧边缘处可见人工凿刻的凸棱,用以防止上层砌石滑落。北壁中部修有阶梯,以便于上下。登台可望见通沟平原及国内城。戍卒驻地在瞭望台北15米,长26米,宽8米,存础石3排。蓄水池亦称"饮马湾"、"莲花池",北缘尚存石砌池壁。

丸都山城内共发现两处山泉,一处在城西北角,另一处在城东。两处山泉形成两条小溪流向南门,在瓮门处汇合,流出城外,最后汇入通沟河。在距离山下河川和水源较远的地方建有独立的人工蓄水池,面积约50-60平方米,距离瞭望台30米,南瓮门100米,宫殿群300米处。

宫殿群

宫殿址位于山南地势相对较平缓的台地上,整体东高西低,高差达13米,周边遗存分布密集,是丸都山城内遗迹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共修筑人工台基4处,共发现建筑址11座,外面建有宫墙,南北长91~96米,东西宽70~75米。进深作三层阶地,每层阶地设排列有序的础石,地面上有大量的红色瓦砾。 台基间有排水系统。宫殿址的排水设施较为系统,一方面在选址上注重对山洪的防范,东侧的圆丘可使宫殿址南侧免除水患;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到宫殿面积较大、降雨对其造成的影响,在每处台基的外侧修筑了排水沟。同时充分利用地理形态的优势,使台基两侧成为自然排水通道。

宫殿群各建筑独立存在,坐北朝南,平面或呈方形、长方形或是八角形。每组建筑都设有外廊,与周围建筑之间无廊庑连接,特别是矩形的建筑平面,各建筑问分为若干组,每组建筑间隔很小。宫殿址内道路系统较为简单,踏步和与之相关的门道构成了宫殿址的道路系统。

高句丽政权建立后,屡受中原政权的册封,臣属于不同时期的中原王朝。但随着中原王朝和高句丽自身力量对比的消长,高句丽也多次与中原王朝和周边地方势力发生冲突。作为高句丽早、中期都城,丸都山城曾发生过多次战事。公元28年,高句丽第三代王大武神王十一年秋七月,汉辽东军队攻伐高句丽,直逼都城,高句丽王公大臣退守丸都。粮草殆尽,形势危急。左辅乙豆智献计,以池中鲤鱼及美酒慰劳辽东军。使者代大武神王向辽东军将领谢罪:“ 寡人愚昧,获罪于上国。致令将军帅百万之军暴露敝境。无以将厚意 ,辄用薄物,致供于左右”。汉军以为丸都城中水草粮食丰足,久围不利,于是退军。

公元209年,山上王移都山城。曹魏正始五年(244年),因高句丽东川王侵扰辽东西安平,派遣幽州刺史毋丘俭率兵征讨高句丽,初战于梁口,高句丽王败走平壤,幽州军队直追至赤见岘(今麻线乡板岔岭一带),丸都山城遭到洗劫。“束马悬车,以登丸都”,并刻石纪功。此后,山城荒芜了近一百年(母丘俭纪功碑 904年(光绪30年)出土于板岔岭西北天桥沟的山坡上。碑文所记正是母丘俭征高句丽破丸都山城的史实)。

公元342年,高句丽第十六代王故国原王重修丸都城,并从平壤移都于此。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燕王慕容皇光率军攻陷高句丽,故国原王只得仓皇逃命,焚毁丸都城宫殿而去。故国原王以为难能修复,再迁回平壤城。从此,丸都城市逐步衰落下去,终于成了历史陈迹。

丸都山城环山为屏,山腹为宫,谷口为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山城防御坚固,城内却又宽敞自如 ,环境优美,使建筑、军事、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首创了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口簸箕形山城的建筑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创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高句丽民族建筑才华、筑城理念的充分展示,高句丽在丸都山城营造方面的奇思妙想,使其成为中世纪都城建筑的杰出范例。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丸都山城位于国内城约2.5公里。早上八点刚过我们就来到山城。购票后要求出示健康码方可进入景区。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景区大门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景区门票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网上图片)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网上图片)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网上图片)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网上图片)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网上图片)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从现存山城遗址来看,丸都山城作为都城整体布局并不完善,甚至有些混乱。山城内建筑数量少、布局简单、缺少街坊和规范的街道设计,城内主要干道均由沟谷自然形成,没有人工修建痕迹。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网上图片)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网上图片)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五一辑安游 丸都山城(上)

山城古井,直径0.45米,深4.5米,开凿时间已无从考证。据说水质清冽甘甜,冲泡茶饮,其香更醇,非其它地表水可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8

标签:集安   山城   平壤   辽东   都城   戍卒   台基   蓄水池   中原   城墙   宫殿   遗址   道路   建筑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