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缺“古人”,缺“日子”

我们不缺“古人”,缺“日子”

古人的日子,妙不在“古人”,而在“日子”。中国文化,若古人通“文”,那日子曰“化”。

何为“化”?365天的寻常日子,时间的力量才是“化”。中医讲“消”与“化”不同,牙齿和胃把食物磨碎了为“消”;而食物通过小肠吸收化为人体精微气血的过程叫“化”。

日本人评价中国文化最牛的一个词,就是“化”——无论你是何方妖魔鬼怪,中国人都用时间把你“化”掉,然后融入成大文明的一部分。

说到底,“文”是知识,而“化”是时间的美学——即日子,即日常。

古人的文“化”肯定不是“仪式表演”——浅薄的穿件旗袍参加个1小时活动、穿个汉服集体做一次2小时祭孔拜师典礼、汉服底下还遮掩着不相称的皮鞋腰带;

古人的文“化”肯定也不是“面子摆设”——大老板的办公室放半屋子的好贵好贵的黄花梨硬木家具,桌上摆着好贵好贵的天目釉兔毫盏茶具,然后客人来了,好,一人一个一次性纸杯泡茶,还是觉得这个方便,更讽刺的是再雇清洁阿姨把茶具落的灰土擦一遍,当品位的摆设。

古人的文“化”甚至不是“像古人一样生活”——我们回不到古代,只能活在当下。“车慢、船慢、写信慢”的日子很好,可你真慢悠悠写纸信沟通客户急事,黄花菜早凉了。

甚至《红楼梦》里那些“茉莉粉”天然化妆品,我们觉得古人好美啊,好养生啊,然而真正做化妆品的朋友告诉我——你真拿茉莉花擦成的粉什么都不添加就往脸上涂……嗯,那绝对是“擦了像没擦一样自然哎~~”,下半句话是——什么24小时控油啊遮瑕啊你就别想了,古人的化妆品是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用的,不能晒太阳时时勤补妆,像咱们这种需要穿着高跟鞋见客户8小时赶文案不脱妆的2019年苦命女人,你就死了古人“茉莉粉”的心吧。

那么,古人的日子到底是什么?我们既然回不去,又到底在追什么?

我们不缺“古人”,缺“日子”

古人对一笔一墨很在乎——墨团团中黑团团,黑团团中天地宽。毛笔用秃了,还要建“笔冢”;墨、砚皆是老的好,吴昌硕把一方日用小砚磨穿了,还舍不得扔,作诗自嘲;甚至是往砚台里滴水的容器,也有讲究,做成“砚滴”,又觉得这个名字不够雅,有口的叫“水注”,没嘴的叫“水丞”。一块上好的松烟墨从爷爷传到父亲,父亲也舍不得用又传给孙子,曾几何时是中国人的常态。

古人对一纸一书很珍惜——敬字惜纸,仓颉造字“天雨粟、夜鬼哭”,古人认为沾了字的纸既有灵性,写坏不要的废纸,也要建“惜字塔”、“焚字炉”才可烧掉,不能乱扔;百年以上无废纸,别说是雕版印刷的古籍善本,就是古籍片书残叶,亦稀若珍宝。

依然是庄子这个老头,讲“物物而不物于物”。何解?“物物”,第一个“物”是动词,第二个“物”是名词,就是驾驭外物(物欲),而不为外物(物欲)所驱使。

古人并不是说过日子不可有物欲,而是说日常用物要合理,不能反过来被物欲所驱使。

一蔬一饭,

一桌一椅,

一节一气,

一壶一杯……

把这些古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拆散了,打成每年365个碎片,按照节气时间编排到365个“日子”对应里,就是《古人的日子》。

扬之水与廉萍老师联袂的《古人的日子》日历出到第三年,依然是扬之水先生释物,廉萍老师读诗。365个日子,365个古人的日常,如“碎银子”般攒到第三年,小“日子”却微言大义,分量早已超过了一本普通日历。

读廉萍老师后记,得知扬之水先生因为集中精力赶写《中国古代金银器史》,整天溺于黄白之物不能自拔。能分出精力来,把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配同廉萍老师解诗的精神文化,合二为一“化”到每年365个“日子”里,实属不易。

说到底,《古人的日子》,就是一本日历版的《中国古代物质与精神文化史》。

喝普洱茶的人都知道,陈年又上好的老茶头,有“碎银子”之美称——壶中放上几粒,醇厚入汤又醉人如酒,寻常日子可以泡一个下午而不减其色,滋味甚至胜过样子好看却不扎实的宫廷普洱。而这每年365个古人“物物”的日常,就如同散落在我们日子里的365块碎银子,翻开日历,随便捡起一块,读可清目,满口生香。

愿你2020(庚子年)的365个日子,

有古人365块“碎银子”陪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仓颉   磨碎   古人   碎银   日子   物欲   废纸   中国古代   日常   日历   化妆品   老师   小时   精神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