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鸡娃”,不妨向家书家训取经

家长们不妨冷静一下焦虑的心情,抽一点时间读一读经典的家书家训,或许能够找到一些裨益子女心灵乃至自我成长的感悟。

拯救“鸡娃”,不妨向家书家训取经

2020年12月28日,著名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在英国逝世,享年86岁。傅聪为作家、翻译家傅雷之子,1954年,傅聪赴波兰进修古典音乐,傅雷、朱梅馥夫妇开始与之跨洋通信,前后近200封,直至1966年两人决绝离世。这些书信言辞恳切,质朴纯真,深切饱含着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特别是在子女精神成长、人格塑造上的循循善诱与悉心关怀,字字苦心孤诣,如春风化雨一般,影响了一代代的读者。


杜甫诗云:家书抵万金。家,是人生的精神起点,家教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立身处世。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家教的重要性,因此才有源远流长的家书、家训文化。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农业社会,一家几代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地方,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中国深厚的家文化。家书家训是家教的载体,是祖辈从自己奋斗,在社会上很多事业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最根本的道理。


这个最根本的道理,在儒家看来就是“诗礼传家”。也就是说,只有文化才能让一个家族立起来,而不是金钱或权势,或者别的什么东西。


曾国藩家族四代人出了两百多位文化精英,今天仍传为佳话。梁启超的9个孩子中有3个是院士,其他几个也是著名的学者,走到哪里人们说起梁家都肃然起敬。毫不奇怪,曾国藩和梁启超都有世所推崇的家书传世。由此可见,一个人成才的过程中,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人品、胸怀、修养才是教育的核心。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发表演讲时,提到了一件童年的小事,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莫言和母亲去集市卖白菜,因为舍不得一年的收成全部贱卖,有意无意地算错了账,放学回到家,母亲伤心地责备他说:“孩子,今天你让娘丢人了。” 母亲虽无多少文化,却以自己正直善良的人格塑造了莫言。可以说,没有母亲的言传身教,就没有后来的莫言。


古代的家书家训常常有立家格言,从家庭的基本礼仪规矩,到诸如立志、敦行、砥砺、知书、达礼、勤俭、谦恭、兴善、除恶,等等,无不尽心点拨,要求子孙照此规矩做人。这些家书家训短则寥寥数语,长则卷帙浩繁,但由于儒家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讲两条:仁与礼,一个讲关爱,一个讲秩序,这两条恰好是持家、传家最根本性的问题。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写给儿子的一封《诫子书》中就谆谆教诲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几句字字珠玑,传递了诸葛亮一生的智慧所得,他一生文治武功、冠绝天下,方有这样震古烁今的教子箴言。


而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8卷20篇,堪称中华“家训之祖”,言辞明快,说理深刻,有“篇篇药石,字字龟鉴”的美誉。比如,《序致篇》云:“夜觉晓非,今悔昨失。”早晨有过失,晚上就要醒悟;昨天做错了事,今天则应悔改。说的是,人对于自己的缺点过失,要及时改正。又如《名实篇》云:“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高尚的人会无视名声,普通人会努力树立名声,下等的人却会去欺世盗名。


颜之推生逢乱离之世,目睹许多大家族宦海沉浮,遂将自己的见闻以及人生感悟,以夹叙夹议的文笔,与晚辈娓娓道来,无丝毫说教色彩,读来倍觉亲切。在《颜氏家训》的影响下,古代下起士庶,上至宰相,乃至帝王之家,多有自订的家训,渐成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一泓清泉,嘉言懿行传至千家万户,裨益于世道人心。


明清以来,程朱理学被钦定为儒学正统,是科举考试必读的教科书。朱熹的家训,也称《朱子治家格言》,以儒家修齐治平为宗旨,集做人处世良方之大成,自问世以来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譬如,“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这些说的都是浅显朴素的道理,但往往也确实是需要提点和警醒的地方。


《朱子家训》全文524字,因其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意思是说,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而颓废懒惰、沉溺不悟的人,是难以持家立业的。


家书家训不光在士大夫精英中流行,在文化教育不甚发达的农村,即使最底层的贫寒之家,哪怕自己没有文化,也希望孩子可以凭借读书,成为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甚至考取功名出人头地。中国南方至今仍保存有很多祠堂,匾上大多都刻着“诗礼传家”四个字。祠堂正是家文化存在的标志性场所,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族长行使道德权力以外,还兼有教育族人子弟的学堂功能。


时代的脚步永远在向前进,家文化也在不断演进更新。古代的家书家训里,难免有与时代落伍的地方。


《弟子规》里面,规定孩子必须几点起床,大人坐着小孩就不能坐,这一整套的规矩,明显不符合今天的家庭。今天的生活节奏很快,年轻人都很忙,压力也很大,很多人工作也很迟,早上晚起一点,难道就败家了吗?恐怕也未必。这里面的精神,是说为什么要早起呢?早起意味着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珍稀大好光阴。这种精神领会了,也就把家训活学活用了。


今天我们再读古代的家书家训,不一定非得按照它的形式去做,最主要是领会它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必拘泥于字面上的古训。距离今天愈近的家书家训,则更加接近我们的社会文化,其价值和意义也更加凸显。对比古今家书家训,从中也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文化和家庭伦理发生或隐或显的变化,家书家训的内涵也在进步和丰富。


在《傅雷家书》里,傅聪发来了一封精神消沉的信,傅雷在回信中没有呵斥,而是充满了温情的理解,他写道:“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傅雷劝慰和鼓励儿子,低潮高潮皆是人生常态,栽了跟头再爬起来,“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如果换在封建时代,人在年少时的这种烦恼很可能不被理解或宽容。


今天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据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调查,北大一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30.4%的学生有厌学倾向,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抛开数据的准确性不论,这种状况折射出今天中国的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太过功利地偏重知识教育,而忽视孩子精神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其代价是错失了养成健全人格和感知幸福的能力。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些望子成龙、爱子心切而把孩子逼成“鸡娃”的父母们,不妨冷静一下焦虑的心情,抽一点时间,目光投向那些经典的家书家训,细细品读一番,或许能够找到一些裨益子女心灵乃至自我成长的感悟。无论如何,古今中外凡广为流传的家书家训,必是经受住了岁月的磨砺和淘洗,穿越时光而散发出智慧的光芒。


(作者 曹雅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家训   家书   诗礼传家   儒家   颜氏家训   裨益   祠堂   古代   母亲   精神   孩子   家庭   人生   时代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