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让中国观众苦等大半年的真人版《花木兰》,

终于要来了。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一周前,《花木兰》登陆海外流媒体,

在国外评分网上评分尚可,

烂番茄新鲜度81%,均分7.05,

跻身史上迪士尼真人改编电影口碑前三。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烂番茄新鲜度:81%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豆瓣评分:4.7

然而豆瓣上《花木兰》的评分持续下滑,

社交媒体上各种吐槽层出不穷,

中国网友看完电影后最多的评价就是: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花木兰》到底怎么了?

老外拍“中国风”又翻车了吗?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八月底,一条独家视频采访了“首位华人公主”刘亦菲,

了解了许多《花木兰》拍摄的幕后故事。

撰文 鲁雨涵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花木兰》在国内口碑扑街的命运,在预告片刚出的时候就初见端倪。

预告片里,刘亦菲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涂着又厚又白的底妆,眉毛又浓又粗,配上大红唇,额头上是大片的黄色颜料搭配红色的花钿,脸颊两侧还打着大片的腮红——如此符号化的妆容扮相,着实气坏了中国观众。

9月7日,“花木兰妆容”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不仅刘亦菲的妆容被吐槽,巩俐饰演的反派仙娘的造型也引起了不满。一位历史博主把片中宫女的妆容形容成“妖魔鬼怪”,获得了超过20万次点赞。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刘亦菲、巩俐在《花木兰》中的造型

正片上映Disney+之后,网友指出了更多不符合史实的细节。《木兰诗》创作于北魏时期,花木兰应该来自于中原地带,电影却安排她住进了福建土楼中。

木兰在祠堂拜别祖先的时候,祠堂里挂满了大红灯笼。从军之后,军营入口立着两尊门神。皇帝的宫殿门口,则竖立着一排石狮子……

一切都让人怀疑,剧组是不是把所有他们认为有中国特色的元素都混在一起了?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福建土楼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祠堂

此前,好莱坞电影中的亚洲元素就经常被诟病是西方人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更不用说《花木兰》这样一部完全以古代中国为背景的电影。

电影里出现的对联,被网友发现上联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下联是“愿世间眷属全是有情人”。各国的定档海报,只有中国大陆版最丑,被网友吐槽像是20年前的土味审美。一位豆瓣网友甚至评价说:“让外国人拍我国的历史真的是中国电影历史上最愚昧的决定。”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背后的对联 上联: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下联:愿世间眷属全是有情人

说来有点心酸,《花木兰》是迄今为止制作成本最高的女性导演电影,估算成本高达2亿美金,和正在上映的大片《信条》差不多一样贵。在这种题材和制作规模的影片中,这也是唯一一部完全由女性主导的电影,按说与花木兰这样一个女性题材也非常契合。

然而,还未正式上映,已经骂声一片,《花木兰》到底冤不冤?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选角其实不是问题

接受一条采访的时候,刘亦菲扎着半丸子头,穿着牛仔外套,看起来青春活力。在《花木兰》电影中,她大多数时间都披散长发,身穿盔甲,手持长枪。

和现在的一片骂声不同,迪士尼刚刚官宣由刘亦菲来出演花木兰时,几乎收获了中国观众清一色的肯定。甚至有人在官宣微博下回复说:“几乎可以说这是唯一一个评论一片大好,而我相信不是控评的消息。”

以往,西方认可的中国面孔,往往不受到国人待见。但这次,中西方达成了一致意见。极具东方美的面容,略显清冷和潇洒的气质,加上丰富的古装武打戏经验,让刘亦菲成了花木兰的不二人选。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其实,花木兰的选角在全世界整整选了一年,导演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演员。于是,他们找回了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第一轮选角的演员,刘亦菲就是其中之一。

导演妮基·卡罗用“残酷”这个词来形容试镜过程。

刘亦菲在头一天晚上乘坐飞机从北京到洛杉矶,14个小时的行程,她整晚没有睡觉。几乎是一下飞机,刘亦菲就径直去了试镜现场,开始了2个小时紧张的面试和试镜。基本的台词试镜之后,导演找来了体能教练,又让刘亦菲进行了90分钟的体能测试。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刘亦菲在开拍前进行了三个月的体能训练

妮基有点内疚地说,她看得出来刘亦菲已经很累了,但在整个过程之中,她都没有抱怨过一次,也没有喊过一次累,这更让妮基坚信,这就是她想找的“花木兰”——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演员,还是一位可以和她并肩作战的战士。

然而,选角之后,更大的难题是如何用西方的叙事方式,来讲述一个中国的传统故事。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刘亦菲和导演妮基·卡罗

到底是迪士尼公主,还是中国的公主?

1998年,迪士尼以动画的形式将花木兰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这可能是中国古典文化在西方大银幕上最早的一次文化输出。迪士尼公主谱系里从此有了一位属于中国的公主。

然而,现在看来,其实这位中国的公主并不“中国”。

就像迪士尼自嘲的那样,所有迪士尼公主都有共同之处,花木兰也不例外。她有一只幸运的蛐蛐,一条会吐火的魔法小龙,最后还和自己的将军谈起了恋爱。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动画版《花木兰》 1998

除了人物设定之外,动画版《花木兰》还有很多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剧情桥段:女子要经过淑女考试媒婆才愿意做媒,男人说话没有女人插嘴的份,歌词中唱着“嫁个好人让我的家族得到荣耀”,木兰最后邀请李将军“你愿意留下来吃晚饭吗?”……完全是西方约会文化的表达方式。

然而,动画中的卡通画面掩盖掉了这些不和谐的要素:我们把这部电影当一部动画片看,而不是中国古代传奇题材的历史大片看。因此,我们顺利接受了中国角色说英语,花木兰在关键时刻受到魔法帮助。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从动画版到真人版的改编,迪士尼的拿手好戏就是“尽量忠实于原版”,《灰姑娘》《狮子王》都是如此。《花木兰》当然也不例外。

结果就出大问题了。

看动画片,我们允许适度的夸张与抽象化提炼,但是看真人,尤其是花木兰这种历史传奇题材,中国观众会不自觉地用“符合史实”的标准去衡量。

比如花木兰的妆容。其实是对动画造型的还原,然而放在真人身上就格外违和。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动画片的妆容造型移植到真人脸上之后格外违和

再比如魔法。因为离题太远,迪士尼删掉了魔法小龙的角色,但是魔法元素还是被保留下来了,因为“没有奇迹和魔法,怎么还能算迪士尼电影?”

但是在中国观众看来,有魔法的真人花木兰,怎么还能算“花木兰”?

其实,为了“贴近历史”,迪士尼的团队也做了非常多的努力。《花木兰》的艺术指导格兰特·梅杰,是电影《龙之谷》《金刚》《指环王》三部曲的艺术指导,曾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为了这部片子,他不遗余力地研究了中国历朝历代的设计特点,并特别参考了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的唐代元素。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都城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军营,从公元700年一处真实的营地改造而成

电影的服装设计佩纳·戴格勒和造型设计丹尼斯·金都是第一次参与中国元素的电影制作。为了尽可能贴近中国古代服装,戴格勒专门来中国进行调研,和专家交流、去博物馆、借鉴参考书,造型设计师丹尼斯·金则通过当时的绘画、织锦和雕塑作品,仔细研究了中国历朝历代的造型。

戴格勒最喜欢的是电影开始时,木兰穿的一套女装——淡紫色的丝绸裙上点缀着明丽的粉色,腰带上绣着凤凰的图案,象征女性的力量。内衬上缝制着一朵木兰花,作为木兰标志性的图案,反复出现在设计中。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亦菲非常适合这条裙子的线条,这条裙子凸显出了木兰的女性美。这很重要,因为影片中接下来她都会穿着男装,这样的设计会增强两个形象之间的对比。”戴格勒解释说。

可惜的是,如此大费周章的设计,并不对国内观众的胃口:格兰特引以为豪的布景,被批评为是对史实元素的胡乱混搭。戴格勒最喜欢的服装,被批评颜色太俗了。丹尼斯费尽心机设计的妆容,被批评太土了。就连一开始众望所归的女主演刘亦菲,也只剩下“美貌”这一个可夸之处。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被吐槽五颜六色的古装造型

好莱坞对中国的想象还停留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代。而我们观众的审美取向已经进化到了《延禧攻略》《长安十二时辰》《庆余年》的水平。也许这才是《花木兰》下了功夫和血本、却在国内遭到群嘲的根本原因。

迪士尼在做讨好广大观众的事情?

《花木兰》的命运让人联想到2018年上映的《摘金奇缘》,同样是拍亚洲题材,也是在美国市场叫好又叫座,在国内市场却口碑票房双双扑街。

在《今日影评》节目中,影评人周黎明评述了《花木兰》的营销策略,其中就包括被吐槽“丑到爆”的定档海报。周黎明认为,海报是一种宣传手段,目的就是要让大家看到演员里的熟面孔,“有好多大明星我认识,我就去看了,这是行之有效、简单粗暴的一件事情。”

《花木兰》故事最大的卖点并不是一线城市的影迷、文青,而是三、四线城市里一年只看几部大片的人。“一部影片如果买到10亿、20亿以上,主要不是靠文青,不是靠一线城市,而是靠广大的观众。”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周黎明进一步解释说,《花木兰》是想做一个中国故事的国际讲述。“如果你希望看到一个中国故事的中国讲述,那本身它的定位就已经对你不符合了。”

对此,有网友认为,大家应该修正自己的观影期待:“千万不要抱着美国人能拍好中国历史的期望,还有服化道能一直符合中国人审美的期望,就当做中国风架空神话故事就好。”

其实,与动画版相比,真人版《花木兰》在立意上做出了创新。无论是动画版还是《木兰诗》,落脚点还是在传统的忠孝价值观上。然而,真人版电影则更加直接地抛出了“女性身份觉醒”的话题。这显然更符合当下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花木兰和李翔

为了规避“METOO”风潮,动画片里花木兰的男朋友的角色在真人版里被删掉了:因为他同时也是花木兰的领导,20年后再看这段恋爱戏,不免觉得有职场PUA的嫌疑。

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外普通观众看来,《花木兰》至少是一部合格的大片。

《花木兰》上映后,在国外的社交网络上,木兰的妆容引得网友竞相模仿,还有小孩画上了被国内观众吐槽的大浓妆,穿着木兰的衣服,摆出了海报上的经典姿势。

一位西方观众评价说,大部分好莱坞大片的基础是骑士文化、北欧神话等西方世界观,而《花木兰》则是建立在东方世界观之上的。

“(这部电影)让我们能接触到其他文化的千年神话和故事,真的很酷。在这一点上,为迪士尼点赞。”

部分素材提供:迪士尼、导演妮基·卡罗的Instagra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花木兰   木兰   中国   题材   真人版   大片   元素   观众   导演   造型   公主   网友   故事   魔法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