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2017年,

当年故宫文物南迁途中的一个秘密停留点

——重庆安达森洋行,

被有心人挖掘,并决定保护下来,

由建筑师张永和与团队进行建筑修复、改造。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这里成为全国首个以故宫文物南迁为主题、

由故宫博物院授权的纪念馆,

并于2021年6月向公众开放。

山城重庆与千里之外的故宫,

跨越时空,重新有了连结。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时间回到80多年前,

1933年2月6日夜的北平,

故宫博物院太和门广场上,

13427箱文物码得整整齐齐,

等待启程南迁,以避战火。

里面装着的是故宫人精挑细选的国宝:

商周的青铜器、战国的玉器、唐宋两朝的精品书画……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这场国宝的“长征”,最终跨度超过20年,

途径大半个中国的10几个省。

颠沛流离中,

上万箱文物靠着故宫人及沿途军民的共同守护,

几乎没有损失,

堪称人类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一条于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开幕日

来到山城重庆,

听张永和讲述了改造房子的幕后,

挖掘了这段隐秘的“国宝长征之路”。

撰文 叶荔 责编 陈子文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百年安达森洋行的新生

我们抵达重庆的第一天,下着暴雨,重庆的新地标来福士超高层被水雾遮去一大截,“勒是雾都”。从解放碑打车去南岸区,司机也不知道有什么新开的“故宫”。“那一片只有一个慈云寺比较有名,周围都荒了很久了。”

在东水门长江大桥上,我们依稀望见了南滨路背后的一个小山包,听司机说有个霸气的名字叫“狮子山”。山上有一片小楼,沿着山的坡度建,檐角飞得最厉害的,也最显眼的一座就是慈云寺。而挨着它的几座独层小楼,就是安达森洋行的仓库。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修复前后对比

安达森洋行始建于1891年。这一年,重庆设立海关,正式开埠。

洋行主营土特产进出口贸易,为了办公和仓储,它在长江南岸陆续建造了8栋房子。在之后的百年中,这些房子又经历了多次加建、改建。不同时代的细节,留存其间。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安达森洋行仓库外墙写着“不拆”

2017年,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带着团队,沿着故宫文物南迁路线一路走访考察,准备在西南地区建立一座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当一行人来到安达森洋行旧址,看到保存尚好的老房子,及当年存放过文物的仓库外墙上的“不拆”两个大字,十分动容。

一个远在山城的故宫分支机构由此诞生。

2021年6月,它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主持安达森洋行改造项目的建筑师张永和,是一个老北京,他跟我们聊起这次改造,简单总结下来就是“没做假古董”,“都是真的改造,真的修复,真的新建。”

老建筑依着山势而建,共8栋房子,从1到8标了号,总面积2700㎡。

在早先的文物保护等级评定中,它们被分为文物保护建筑、优秀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三类。张永和就根据这个差异,定每一栋的改造方案。简单说:房子损坏的程度不一样,保护的方式也不一样。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第1号离长江边最近,是“优秀历史建筑”,唯一一栋修缮和局部改造并行的房子。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屋顶引入了一种新的胶合木桁架结构,在传统三角形桁架的结构上增加多级撑杆。房子朝向长江的一面完全打开,也有较深的挑檐遮挡日晒。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从左到右依次为2-5号建筑室内

踩着石板台阶从山脚往上走,左手边一排房子,依次是2-5号,都属于“文物保护建筑”。这几栋,采取的是修复策略。

比如2号建筑,就保留了青砖墙、红砖柱,恢复了原有的小青瓦屋面。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3号和5号建筑室内

3号和5号,原来的房子都有一半垮掉了。修复改造时,桁架的做法特意做了区分。完全修复的地方,用原木;完全塌掉的那一半,用的是胶合木和新的结构。

一眼就能看出新与旧。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4号是基地内唯一的两层楼,想重现原始建筑的夯土墙。

夯土墙现在少有人用,当地工人也不熟悉,提前做了好多实验,再跟设计师张永和一一讨论。

“最后一次去,我记得当时他们夯出了四、五个样品,可是有的就夯得太好了,密实度和表面的光滑度都超过原来老房子的质量了。”张永和回忆起那段趣事,“后来我们觉得那种重建方式可能过了,还是希望接近原来的夯土墙,就选了稍微粗糙一点的夯土方式。”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6-8号,是面积相对较小的三个房子,上世纪70年代建造,被列为“传统风貌建筑”,张永和团队做了就地重建。

屋顶改为平板瓦铺设的卷棚,与老房子的屋顶有含蓄的差异。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墙面一部分改为玻璃墙,更适合公共服务功能的使用;一部分石墙,用的是红岩,“我小时候接触到的,一说到红岩,就是重庆。”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1号楼:角楼咖啡

2号楼:“近代视野开放下的重庆”历史遗址图片展

3号楼:研学课堂

4号楼:紫禁书院(重庆)&故宫出版社书吧

5号楼: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

6号楼:综合服务中心

7号楼:文物南迁主题邮局

8号楼:十千肆国风主题餐吧


8栋房子,内部空间几乎打通,可以灵活用作各种功能。故宫文物南迁主题展、角楼咖啡、讲堂、书吧等公共教育、休闲体验空间等分布在各栋楼间。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重庆大轰炸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安达森洋行仓库旧照

守护国宝,文物迁徙史上的第一壮举

为什么当年故宫文物会在安达森洋行储存?

4个库房符合储存木箱的需求外,更关键的是:安达森是瑞典人,瑞典是二战时期的中立国,理应不被轰炸。据说当年故宫文物存放期间,安达森洋行就把瑞典国旗升起来,文物就这样幸免于一次又一次重庆大轰炸。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缆车轨道

张永和也提醒我们,场地里还有保留下来的缆车轨道。

站在锈迹斑斑的轨道边,远眺长江,游客就可以借此想象,当年故宫的文物是怎么在河滩上岸,又是怎么从山底下拉上去的。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这场历时超过20年的国宝守护,充满艰难险阻。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文物装箱前集中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文物装箱待运 1933年

打包难。

光是1万多箱文物的打包就用了半年时间。起初,故宫还花钱请了古玩行做惯了生意的人来宫里帮助装箱。很快故宫的年轻人就学会了技巧,随着战事升级,大家装箱的效率也越来越高。

瓷器装箱非常不易,包装至少有4层,棉花、纸、稻草,最外面才是木箱,保证了运输途中不论翻车、进水,损失微乎其微。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运送难。

国宝的迁徙,除了没有动用飞机,铁路、船运、汽车、板车,甚至找来骡子托运,几乎什么交通工具都用上了。很多路段都配有军警,比如从北平出发运送文物的列车,就有机枪保护。每到一站,地方官派人上车交差。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川陕公路上的艰难前行

北路车队要翻秦岭,大雪封山司机们被困山中,最终依靠一个小伙子开着一辆军用卡车,将粮食送上了山。

在中路,纤夫拉船的过程中绳子突然断裂,船工急中生智,把船搁浅在一处沙滩上,文物与人才得以保全。

运送文物也要跟时间赛跑。1937年在最后一批文物离开南京的10天后,南京就沦陷了。

保存难。

四川潮湿多雨, 为防止文物受潮霉损, 每逢晴天保管员们就会将文物拿出来翻晒,叫“出组” 。

每次“出组”, 卫兵持枪环立, 外人可远观不能近看。如开箱发现虫蛀霉损, 都要据实登记。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故宫博物院旅渝同人南泉修禊留景

尽管处于战乱中,停留在西南地区的国宝文物,也引发好几次文化大事件。

1943年12月,在重庆中央图书馆,举办了一次为期近2个月的故宫博物院文物精品展,展出书画196件,囊括从东晋王羲之起,及唐宋元明清历代书画大家真迹。在《参观须知》中还特别强调 “如有空袭消息请来宾退出”。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1946年,重新汇集到重庆的文物即将返程之前,故宫人还在成都举办了展览,以答谢西南民众对国宝的守护。其中“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也赫然在列。

成都的故宫书画展引起了轰动,普通门票每张四百元,学生团体票一百元,展览共计接待观众五万五千人次,各项收入达两千两百余万元。

当时在大后方的文化人也都跑去围观故宫文物,画家徐悲鸿还专门登报感慨,“此番吾人之眼福够饱了。”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抗战胜利后,国宝“回家”的道路也充满波折。因复杂的历史原因,这些文物最终分藏多个机构。

1947年,古物陈列所的5400余箱文物全部移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1948至1949年,故宫博物院的2900余箱文物分三批迁往台湾;

1950至1958年,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和国子监等处6200余箱文物分三次北返紫禁城。

此外,故宫博物院2500余箱南迁档案等文物移交国家档案局,2000余箱文物留存南京朝天宫保存库。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重庆地标朝天门码头

故宫南迁的历史,在这里“活”了

如今的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虽开放不久,已游客如织。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走到最高处,还有一棵枝繁叶茂的黄桷树,根系盘根错节地扎进石头缝里。这最能代表老重庆日常街景的大树,勾起了很多本地人少时的回忆。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重庆老城旧照

张永和2018年初到场地时就曾感慨:“看到老重庆了。”

他说的老重庆什么样?就是山城上个世纪的模样。山不高,房子也不高,依山势而建,房子的坡度跟着山势的起伏走。

他向我们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候看到的重庆。从朝天门码头上岸,走大台阶上去。“当时大台阶上站满了棒棒军。”张永和说,“那时候看到的重庆就是老重庆了,从建筑的角度看,那个画面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历史建筑的修缮,除了传承了城市的气质,更深层的,可能在于传承文化。

重庆?故宫?

我们在入口现场随机提问,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听说这段往事,“我在重庆十余年,都不知道还有故宫!”

在场地最高处的第5号建筑内,一场由故宫博物院发起的文物南迁文献史料展,正在进行中。展览通过书信,照片等史料,讲述了这段国宝南迁与故宫人守护文物的往事。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张永和在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主展厅

据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研究所所长徐婉玲介绍,多个政府公函是首次展出,收集自文物南迁路上的各个城市档案馆。

展览尾声说,“抗战中文物损失惨重,唯故宫文物损失甚微。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等处的19000余箱,历经十余载的颠沛流离,最终得以基本完整保存。”短短数字,非常震撼。

很多人就在模模糊糊的几张旧影,简简单单几幅书信间,停了又停,看了又看。在曾经国宝待过的老仓库里阅读这段往事,历史活了,讲述也有了温度。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走出展馆,我们还遇到不少精心打扮、结伴前来的中年人,有的阿姨手抚到红岩,神情仿佛一下就坠入怀旧中。当然现场也少不了热热闹闹来打卡、围观故宫文创的年轻人。

“咱们今天特别爱提文化,但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文化跟历史连接的,历史跟实物连接的。”在设计师张永和看来,重庆的这座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不仅仅是“修了几栋房子”。

他希望保留住老重庆气氛,更让人看到,为了守护与传承中国的文化,有这群人曾经付出过的那么多努力。

因为它,重庆又要上热搜了

除了与故宫南迁停留地相关的建筑实体被保护起来,还有一部故宫文物南迁纪录片,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中,计划分6集展开讲述。

这段“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以及幕后普普通通的国宝守护者们的故事,也在等待被人从旧时光里打捞起来。


部分素材由故宫博物院、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非常建筑提供

参考资料:郑欣淼《故宫文物南迁及其意义》、徐婉玲《颠沛流离的国宝:抗战时期故宫文物之迁徙》、冯贺军《颠沛中的从容——故宫文物南迁时期的几次国内展览》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国子监   重庆   红岩   安达   故宫   夯土   桁架   洋行   山城   纪念馆   国宝   文物   房子   建筑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