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山里的豪宅现空无一人,自家院里藏戏台,像几百年前的古代


各位朋友大家好,游三晋传统古村,体验华夏5000年文明!欢迎观看中国传统村落三晋经典。

生活在山西的我们,对黄土还是比较熟悉的,因为我们就生长在黄土高原上。黄土高原是全世界黄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神奇的黄土地无所不能,我们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都由她馈赠,古老的黄土地上生长出了金黄的小麦、个儿大粒儿多的玉米、如珍珠般的大豆、香甜的红薯、饱满的花生、洁白的棉花、红红的高粱……今天我就带大家来看一看,由黄土、木头、青瓦砌筑的,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云竹镇的中国传统村落桃阳。

桃阳村位于太行山上的一块黄土丘陵地带,地势比较平坦。桃阳村的民居建筑依顺北部小庙岭的天然地势,自然形成了北高南低的村落布局。

桃阳村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坐南朝北、清朝中期建造的过街戏楼。

村里的老祖宗们直接把戏台建在大街上,站在入口处看,戏楼就像一座黄土砌筑、青石做基、砖碹门洞的堡门,走进堡门才发现这是一座面阔三间、进深四椽,高1.1米石砌台基,三面厚厚的黄土墙支撑起的古戏楼。台中的隔断残破的只剩下框架,两侧的黄土墙上遗留下还可辨认的字迹:桃杨 …… 兴隆班 …… 民国九年 …… 民国十五年 …… 公元一九五二年武乡五区寨上村同乐意 …… 。村民赵延山的记忆里,儿时曾经在这个戏台看过演出,是村里剧团排演的现代剧《小二黑结婚》。戏台就像一位垂暮的老人,苍老而孤独。

一条黄土古街把戏台一分为二,平时戏台下是进出古村的必经之路;当下大雨山洪暴发时,古道又成为泄洪的河道,让村庄免受洪涝之祸;到了唱戏的时候铺上门板,立即成为一座完美的戏台,让桃阳人的喜乐纠缠在一场场大戏里。

在桃阳村,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十来座土楼院。因为桃阳所在的地区山多土多,古人就取材于身边的黄土,夯土为墙,上木为梁、搭椽盖瓦,砌筑了这卓尔不群的土楼。在桃阳古村东面,有五座门楼高大的楼院建筑群,村里称为李家大院,这里的街道被称为“李氏一条街”

据李氏家谱讲:1436年,也就是明朝英宗正统元年,李氏先祖由

平阳府的洪洞县迁居榆社,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李氏家族人丁兴旺、财源茂盛,在朝为官者春风得意,在外经商者拥有字号店铺,在乡耕种者拥有大量土地。

五座楼院中规模最大的是东院,东院院门是一座坐西朝东的二层阁楼,阁楼上有積昌第的匾额,匾额下是厚重的木门,木门后面的墙上上竟然镶有六个石槽,六个石槽也就代表着能插三根粗壮的顶门杠,上中下三道顶门杠一插,完完全全就把这道门变成了一堵墙!真真的是院门三道杠,大院固若金汤。院墙已经倒塌,院内杂草丛生满目疮痍,一进院落有三间东房,曾经圆若满月的月洞门,在风霜雪雨的侵蚀下已经变成了椭圆。穿过月洞门就进入了东院的主院,主院有五间正楼建在将近半米的高台之上,前墙一楼和二楼都是4柱木门窗结构,木条结构的门窗棂格造型多样,正楼东西两边为砖砌结构,貌似上二楼的楼梯间。二层门窗的面积远远大于墙面,这是因为二楼一般为粮食的储藏室,要求透气和通风。二层木质结构的房屋,又成为一层屋子的出檐。东面原有五间偏房,现在坍塌的只剩下两间;西面的五间偏房还在。原本从正房和西房之间的小角门就能到达西院,但不知在哪个年代小角门已经被封死。

我从本院西房和西院东房之间狭窄通道进入西院,西院里也是杂草丛生,满目荒芜,今天荒芜的大院,并不能隐藏昔日主人不简单的身份。西院的正房是前墙挂砖的一排土窑洞,第二层是土楼,与正房相对的是一个坐南朝北面阔三间、破败的小戏台。戏台现在虽然破败,但在自家院中建戏台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当时一定是官僚富豪或有钱人家,试想在这庭院深深之处,当年主人坐在院中品茶听戏,是何等的逍遥自在。西院还有三间西房和五间东房,但西房已不复存在,现在成了一片菜地。

在东院的南面,与之毗邻的是三个两进院落,三个楼院的格局基本相同。

三个院落中最东面的这簇院落的门楼,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门楼,据说也是当时最气派的一个门楼。门楼和院墙的基础都是用大块的条状青石砌筑,已被岁月磨得没有棱角的五层石阶上耸立着高大的的歇山顶式门楼,厚重木门上的门栓和铁艺装饰锈迹斑斑,粗大的明柱下有精致的石雕柱础,大门的两边还有两块雕刻有吉祥纹样的门墩石,整个门楼透露着一种深沉的古韵之美,

推开两扇厚重的木门,木门发出沉闷的声响,就好像推开了几百年的光阴。在大门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有五道防御强盗、毛贼进入大院的设施,第一道是铁链门搭、第二道是木制门闩、第三道依然是铁链门搭、第四道又是木质门闩。我们再看这里,在大门石门框上有一个碗口粗的石槽,在它的对面还有一个石槽,这就是大门上的第五道安全防御措施。把刚才讲过的四道保险锁好、插严后,再加上碗口粗的顶门杠,就是用头牛也顶不开啊。

我们在影视剧里经常能看到,月黑飞高的半夜,盗贼拿出匕首,叭噔儿一下,叭噔又一下,就拨开了地主老财家院门上的门闩,在这个老李家,他可是拨不开的门闩的!大家往我这里看,我现在就是在里边都打不开门闩,因为在他的下面有这样一个机关。你往上一拨,门闩就轻易地被打开了。

进入大门后就看到一座高高的、巨大的青石做基、裸露着原木大梁的土楼山墙,黄土砌筑的高墙让人感觉到的是亲切,体验到的是沧桑。墙上是这个院落的影壁。一棵老树在春风里刚刚发出了嫩芽,柔嫩的绿叶和那粗糙的墙身相互映衬着,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宁静,这座院子的二进院是建在有五步楼梯的高台之上,正房和东房均为三间正面挂砖的双层土楼,但是正房的三间土楼建在略高于東房的石台之上,并且正房前墙上下都是4柱木门窗结构,西面的三间偏方是平房,二进门处设有月洞门和西面的院落连通,在三间正房的两边设有小角门,在这里就又通往了通往东楼院、西院。

在村里还有一座酒坊院,酒坊院是一座比较宽敞的二进院落,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进和二进院之间是以穿堂过厅相连,在二进过厅的门额上木刻着“凝瑞处”,文革时期被用黑墨涂写上了“学毛著”,经过几十年的政治变迁,两种字迹依然双重显现。一进院里的南房是座摇摇欲坠的二层土楼,东房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现在是一块菜地。西屋的檐下摆放着两架弃用的木制扇车。

在古村落老街上有一座门额上写着“读於耕”的院落,这是一座清朝留下来的建筑,青石为基、五步石梯,梯上门前有方形门墩。黑色的木门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门楼的天花板上竟然有35副彩绘的祥花瑞草图案。

郝姓人家是明朝嘉靖年间从武乡迁至桃阳村的,郝姓家族经商发达后开过票号,曾出过“双秀才”。门楼两侧山墙博风板的悬鱼上装饰着“喜鹊登枝”的木雕。

大树掩映中的青瓦、木门、木梁、木窗;斑驳的黄土高墙,古村俨然一幅油画,静美而纯粹。你看看,“堂”“墅”“室”“屋”等和房子有关的诸多汉字,都是以“土”为底,说明土与大地的脉搏相通,土最接地气,有土就有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武乡   青瓦   黄土高原   月洞门   藏戏   石槽   角门   戏楼   门闩   正房   戏台   门楼   山西   青石   院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