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文/图/许金龙 编辑/书中浪子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古代运冰进冰窖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许金龙(江苏)


上世纪中叶,位于镇江京畿岭瑞芝里南侧,有一个用黄褐色条石铺就的陡坡,名字叫做西下坡,是京畿路通往大悲庵街、民主街的必经之路。


西下坡中段向西,有一条不起眼的无名巷道,“长166米、宽4米,东高西低,另一头通往牛皮坡小铁路”(1983年《镇江地名录》)。皆因此地曾经有过一座储存天然冰的仓库,周围住着不少人家,后改称冰仓巷。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古代靠冬季采冰存放于库中天热时拿出来用



01

消失的冰仓巷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镇江的冬天相当冷。记得那年还是在琴园路小学校读书时,西荷花塘里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居然有人在冰上骑起了自行车。


家家户户屋檐下都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冻铃铛”,足有一尺多长,白天不停地化水,傍晚又冻了起来。教室里伸不开手,有条件的同学都把家里的手炉、脚炉带进课堂里取暖。


那时学校的操场和路上还没有水泥地,雪后化冻时必须穿套鞋、钉鞋才能出行,回到教室后再换上棉鞋。这样的严冬生活足足要过两个多月。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现已废弃的琴园小学


我家住在大伦街,一前一后有两条连通新河边的小河浜。一场大雪之后连续刮了几天的西北风,硬邦邦的冰层封住了水面。哪怕天气再冷,一早就有人在冰面上砸开几个窟窿,家边邻居们一个挨着一个蹲在石阶上淘米、洗菜、涤衣裳。


冰房此刻开始收冰了,好多人打起了卖冰的主意。大人小孩纷纷出动,将河里打捞上来的冰块拿去卖钱,也好攒点零花钱补贴家用。


这时候的河边上可热闹啦,有的在岸边用竹竿敲,用木棍捣,千方百计地砸破冰层。也有的用绳子扣上重物往冰上使劲抛去,冰面顿时出现了裂缝。更有胆大的索性划着澡盆到河中间去捞,一个个奋力争先,互不相让,都在使出各自的捞冰“高招”。


只见一簇簇冰块漂浮在水面上,慢慢向岸边移动,冰块最厚的达到2寸。岸上的人逮住了大块大块的冰,立马往篮子里、篓子里装。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冰仓巷就在如今瑞芝里后面的山下


从河边走到冰仓巷足有一里多路,中间还要翻过小铁路,穿过牛皮坡,爬一段上扬坡。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变压器上贴有牛皮坡的标识


一路上送冰的队伍颇为壮观,有抬篓子的,有挑篮子的,有拎木桶的,有用木箱、澡桶装的,还有用自制滑轮车推的,更有的在大冰块上敲个洞眼、再用杠棒穿起来抬的。


只见一桶桶、一筐筐、一盆盆大大小小的天然冰块源源不断地被送往收冰处。冰仓巷两头入口人头攒动,四处八方送冰的人排成一溜边的长龙。远远望去,只见冰窟入口围满了人,这时大家的心情都是想赶快送完再去捞第二趟。


这是一座半埋式地窖,占地面积大约有1000多平方米。地窖檐口高度约莫有两人深,顶上是毛竹屋盖和一层层茅草。


屋面斜顶上共开有四五个大方孔,那是收冰时用的入口。只见有几个人站在洞口之上负责收冰,对每一个卖冰人送来的“冰货”根据品相估堆报价。然后撕

给小票,卖冰人再凭小票去水产公司兑换人民币。


“3分……”、“5分……”、“8分……”、“1毛……”,最多的厚冰居然能卖上两毛钱一大澡盆。笔者和邻居的孩子们在那几天“收入”不菲,每人都能弄上个块儿八毛的弥补弥补学杂费。


对于薄得像玻璃一样的劣质“冰源”,收冰人毫不留情地当众倒掉。一天下来冰收得差不多了,管理人员开始封闭冰仓口,第二天还要继续收冰。


到了次年夏天,冰仓里储存的天然冰开始派上用场了。水产公司、食品公司等国营单位的鱼虾肉类保鲜全都依靠库存的天然冰。因为那时候全社会的生活水平普遍很低,冰箱、冰柜还没有问世,更谈不上什么大型制冷设备了。


烈日炎炎之下,冰仓顶部厚厚的茅草被掀开了。各家用户的板车装上高高的大木桶,集中在冰仓巷排队取冰。运输冰块的小板车上装满了一桶一桶清澈透明的冰块从冰库出来,经过大悲庵街驶上和平路。


沿途顽皮的孩子们假装着帮助推车,突然趁着拉车人不注意,一个个将手伸进木桶里去“抢”冰,不住遭到拉车人的声声吆喝。男孩子们几乎都赤着膊,有的用冰块擦身,有的用冰块互相对掷,更有的竟然将小冰块放进嘴里含了起来,以此消暑纳凉。放暑假的那一段时间,每天上午几乎都能见到这样闹腾的场景。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本市的水产公司、食品公司、罐头厂、乳品厂等大单位都有了自己的制冷装备,有的开始建造小型冷库。牌湾街还有一家专门生产制冷设备的朝阳机械厂,产品热销全国各地。


到了后来不知怎么,冬天的气温也不像从前那样冷了,即使在三九四九天,河里也几乎看不到结冰。因此,那座全市仅有的天然冰仓逐渐被人们淡忘,成了一片废墟,冰仓巷自然也就失去了往日的喧哗。



02

曾经的“西侨公墓”


就在冰仓巷北侧的山脚下,原贮冰仓库以西的一片茂密的丛林之中,有一块洋人的墓地。墓园呈长方形,南北长32m,东西长16m,占地约515.3㎡。西洋风格的墓园庄重肃穆,阴暗的墓地里绿荫笼罩,林木葱翠。墓园四周和墓间是碎石铺就的小路,常绿的松柏和紫罗兰等花草使得墓园充满宁静和安详。


此外国坟地的正名是“西侨公墓”(镇江不列颠公墓),当地老百姓很直白,习称“洋鬼坟”。后来才知道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的五位亲人、基督教中国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牧师与妻子玛丽亚·简及三个孩子等56位外国侨民长眠于此。这是我国近代史中镇江遭受殖民侵略的又一历史遗迹。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一家人合影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们“小把戏”经常结伴到公园山上“打游击”,必然路过“洋鬼坟”。墓园里阴气很重,平日里无人光顾。小孩子因为不图忌讳,才敢到里面去玩玩。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网络照片)


墓园的大门位于南北中轴线南端,西侧围墙上还有一个边门,木质隔栅的大门长年往里敞开着。大跃进时,原先镶嵌在木门上的金属门环、饰物被人撬走去大炼钢铁,其英文名称的牌子还在。墓园四周是砖砌的半截矮墙,矮墙上面是西式铁艺隔栏,外涂墨绿色油漆。围墙基础采用优质青条石砌筑,墙面做了粉刷。


墓园内南北向路径3条,东西向路径4条,横竖成行的小路间典型西方风格的坟墓排列有序。每座墓的四周和顶面大都是花岗岩贴面,有铁锈红的、魔力黑的,也有一部分朱红的、祖母绿的,靠近基部都长了青苔。


高低错落的墓碑形状各异,大部表面镜面磨光,加工极为精致优美。有的墓上还竖有十字架、精美的石柱和水罐石雕,充满异国风情。花岗岩墓碑上都刻有外文图案,有的刻纹里镶嵌有金箔。那一行行字体各异的英文字母,有大写,有小写,漂亮流畅,很有艺术感,可惜我们这些小孩子当时一个都不认得外国字。


听老人们讲,此处墓葬年代久远,最早埋葬到此的时间为嘉庆二十二年(1817)。墓园里安葬的大多数是早年来华传教、从政、教学、行医的外籍人士及其后裔;还有英国驻镇江领事馆,以及亚细亚、美孚、德仕古、怡和、太古等外国商行在华人员及其眷属。老年病、分娩或流行性瘟疫夺去了他们的生命,也有16名是夭折的儿童,还有2名是英国皇家舰队的船员。由于远隔重洋,死者回不了祖国,只能就地入葬白人公墓。


辛亥革命胜利后,镇江英国领事馆被国人收回,这一处白人公墓顿时黯然失色。全国解放之后,外国殖民主义者全都撤离中国,从此割断了联系。这一块作为“殖民主义”产物的地方也就逐渐荒芜,销声匿迹。


建墓初期,还在不远处的山坡上建有一幢二层西式小洋楼,既为看墓人专用,又可供墓主人祭扫休憩。第二代看墓人李成林老人早年已经离世,此楼WG前被房管所收回,作为公房安置了10几家困难户入住。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外国坟的附属用房


1965年6月,镇江市木建材公司因业务发展需要,在靠近牛皮坡的铁路新货场旁边兴建仓库。同年8月17日,镇江市人民委员会计划委员会第122号文件批复镇江木材建材分公司:“同意拨用小铁路巷东土地3.8亩(含外国人坟地0.773亩)建基建仓库”。于是乎,征地单位征用了包括这块墓地在内的整片土地,白人坟墓园顷刻被夷为平地,无需发布迁坟通告。


紧随其后,镇江市运输公司第五营业站也征用该仓库以西紧贴住新货场围墙的一块空地,整天的汽笛轰鸣声不断。


笔者当年曾参加过木建材公司仓库的建设,亲眼目睹了那幢红砖黑瓦木屋架、双跨碰檐式的平房仓库,在白人坟位置拔地而起,是这桩平坟事件的见证人之一。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施工队伍开进工地,墓园里那一块块显赫又漂亮的墓碑,以及那么多杂七八拉的东西全被当成是“建筑垃圾”倾倒至南郊野外和李家山的山洼之中,后来的镇江钢铁厂就建在这处山洼里。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其时财力受限和时间紧迫,建设方只是对外国坟就事论事地进行“清表”,并没有刨穴挖棺。云台山西麓平场削坡的多余土方,正好回填到西部的低洼地段,所有的墓穴仍埋于仓库地坪之下。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附近街角曾看到残存的英文墓碑



03

后续


时光荏苒。进入21世纪,镇江的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城区的铁路三线和小铁路拆除了;新货场不复存在;周围的企业单位改制的改制,破产的破产;西荷花塘片区的拆迁改造一直延伸到京畿路牛皮坡一条线,西下坡、冰仓巷已不复存在。但是作为一段美好的童年记忆,冰仓巷的故事却深深地隐存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目中。


根据镇江城市建设规划,2013年市城投公司征用了原西侨公墓这块土地。2013年2月11日,新的雅阁璞邸高级酒店开工伊始,笔者曾应约陪同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基督教两会和赛珍珠研究会的领导,对牛皮坡“白人坟”遗址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现场指认。经过地质勘探,戴德生和玛丽亚的灵柩被完整地从西侨公墓搬迁,安放在镇江南郊基督教宣德堂钟楼地下二层,供人们瞻仰。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1905年戴德生合葬在镇江牛皮坡西侨公墓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镇江基督教宣德堂


如今,依附于云台山麓的镇江西津渡雅阁璞邸酒店已于2018新年伊始开业迎宾,但湮没在地下的白人坟已几乎无人知晓。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镇江西津渡雅阁璞邸酒店鸟瞰图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早年的西下坡冰仓巷蝶已变成花园酒店


图片内容来源 | 许金龙、云旦罗布、网络


作者风采: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作者简介:

许金龙,江苏镇江人,东南大学全日制建筑管理工程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职称。国家语言保护工程镇江方言老年男子发音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镇江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后多次在《京江晚报》《浪花文艺》等报刊媒体上发表散文作品。著有《镇江方言大全》(东南大学出版社),长篇纪实小说《春江潮》;合作编撰了《镇江味道》(江苏人民出版社),为该书主笔之一。



本期编辑简介: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李淑华,笔名书中浪子,女,1966年出生,中学英语高级教师,镇江市作家协会、丹阳市作家协会、丹阳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镇江市委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丹阳市委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丹阳慈善总会义工、丹阳护生小居、丹阳凤凰慈善、丹阳如意慈善会员,曾在《青年诗林》《镇江师专》《丹阳日报》《镇江日报》《京江晚报》《英语周报》《中学生英语》《英语之友》《扬子晚报》《作家天地》《当代作家》等报刊杂志,在《同步悦读》《作家平台》《一线作家》《人民杂志》《新长江文学》《艺术荟萃》《女人花文学》等微刊及大小网站论坛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1500余篇。《中外文艺》《当代文摘》《最美作家》特邀专栏作家,《浪花文艺》创始人、总编、主播。2020年8月出版散文集《浪花飞歌》。



摄影欣赏: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小路弯弯 郭振东





作者风采: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郭振东艺术简介


郭振东(随光逐影),笔名远山。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美国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网签约高级摄影师。

从事摄影创作四十余年,擅长风光、民俗、人文摄影,1985年9月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学习,1991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数百幅摄影作品在国际国内各级影展、影赛中入选,分别荣获金、银、铜奖和国际摄影联盟勋带奖,并编入画册。多次荣获地方政府文学艺术成就奖。

2012年9月举办《“随光逐影,风韵无限”郭振东艺术摄影作品展》。出版印制《郭振东艺术摄影作品集》。

在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办的《2019“大美祖国”全国摄影作品征集活动》中担任大众评委,并荣获“优秀评委奖”。

2019年10月获“中国砚都·七星肇庆”全国摄影大赛金质收藏奖


镇江冰仓巷曾经有赛珍珠家族的墓地


中文:冰仓巷的故事却深深地隐存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目中。

英文:The story of bingcang lane is deeply hidden in our generation's mind.

日文:氷仓巷のストーリは深く私达のこの世代の人の心の中に存在しま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镇江   京畿   镇江市   丹阳   基督教   墓园   白人   公墓   冰块   牛皮   墓地   仓库   作家   外国   铁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