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丰县黎氏祠堂匾额,不题宗祠,这背后的故事

石崖滩黎氏祠堂位于宜丰县石市镇石崖滩村白田自然村,是在黎氏宗祠旧址上新建起的祠堂。始建于乾隆年间,坐北朝南,为二进三开间穿斗与抬梁混合结构,宽13.3米,进深41.7米,高10米,前后天井各一个,宏伟高大,雕刻粗犷,为典型的江西清代早期建筑代表作之一。后经历史风雨,损毁严重。此次重建,地点、面积依旧。2010年7月动工,201 1年9月竣工。

江西宜丰县黎氏祠堂匾额,不题宗祠,这背后的故事

江西宜丰县石市镇石崖滩黎氏祠堂。

重建后的黎氏祠堂外观为歇山顶,风火墙,三进深,中间一大天井,后堂有寝堂,供奉黎氏开基始祖黎干。全祠面积约800平方米,地面均为花岗石铺就。

江西宜丰县黎氏祠堂匾额,不题宗祠,这背后的故事

江西宜丰县石市镇石崖滩黎氏祠堂。

祠堂中最有特色的是全祠有22根石屋柱,除门堂外4根为圆石柱外,内堂中18根均为四方石柱,甚为壮观。祠堂大门上方横匾上,“黎氏祠堂”四字笔力雄健,金碧辉煌。

江西宜丰县黎氏祠堂匾额,不题宗祠,这背后的故事

江西宜丰县石市镇石崖滩黎氏祠堂。

为什么匾额不题“宗祠”而直称“祠堂”呢?这里面有一段故事。传说与乾隆皇帝有关。据说乾隆皇帝登基前,还是宝亲王弘历,受教于太子太师朱轼。朱轼是宜丰邻县高安村前人。 一次,弘历来朱轼家乡探访,朱轼带着弘历四处访古,乘船一路来到石崖滩。弘历见岸上翠竹修木,风景宜人,就泊船于岸,登岸赏景,直趋白田竹山。这时他听到附近人声鼎沸,好不热闹,就前往观看,原来是白田黎氏族人正在起屋做祠堂。

江西宜丰县黎氏祠堂匾额,不题宗祠,这背后的故事

江西宜丰县石市镇石崖滩黎氏祠堂。

此时正值半晌午,当地习俗是工匠们要间歇吃餐便食或点心,当地人称为吃“淘茶”。黎氏工匠们见有客人来到工地,热情地招呼客人一起吃“淘茶”。弘历和朱轼都身着便服,工匠们也不明他们的身份。弘历笑着说:“我们吃了,你们可就不够了。”黎氏乡亲说:“不要紧,不够我们再煮,你只管吃。”吃完“淘茶”,弘历和朱轼就要上船离开。这时朱轼提醒弘历:“这里的黎氏乡亲如此好客,你就给他们留一点墨宝吧。”弘历一想也对,就问管事的黎家族长:“你们这个新祠堂是大宗的还是小宗的?”族长回答:“是大宗的。”弘历点点头说:“好吧,我给你们写几个字,不过要等我们离开后你再打开看。”说完,弘历上船,要朱轼摊开纸,饱沾墨,挥笔写下“黎氏祠堂”四个大字,交给族长。

江西宜丰县黎氏祠堂匾额,不题宗祠,这背后的故事

江西宜丰县石市镇石崖滩黎氏祠堂。

望着弘历和朱轼的船远去,族长才打开纸一看,先是觉得这字写得好,再一看落款,不得了,是当今宝亲王弘历!大家高兴万分,指令专人保管弘历的墨宝,待新祠堂落成后,再镌刻上去。

江西宜丰县黎氏祠堂匾额,不题宗祠,这背后的故事

江西宜丰县石市镇石崖滩黎氏祠堂。

一年后,弘历登基,改年号乾隆。此时,黎氏宗祠业已竣工,于是把乾隆帝当年的赐额刻石立坊,荣耀于乡里。按常规,祠堂应该叫“黎氏宗祠”,但因为乾隆亲自题匾额,所以后来就一直用“黎氏祠堂”这个名称。这就是与全国各地额为“宗祠”的习惯有所不同的原因。如今在祠堂天井右侧墙壁上,就根据这个传说,绘有一幅乾隆赐题的图画。“文革”期间,牌坊被毁,成为黎氏千古之憾。

江西宜丰县黎氏祠堂匾额,不题宗祠,这背后的故事

江西宜丰县石市镇石崖滩黎氏祠堂。

宜丰石崖滩黎氏自明代隆庆年间从新余递步迁入后,英才辈出。近代有解放军少将黎同新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宜丰县   宗祠   祠堂   江西   石屋   乾隆   宜丰   进深   匾额   市镇   墨宝   天井   族长   工匠   大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