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知青嫁农村聋哑男子,携手40年相互扶持,背后故事让人感动

知识青年如今下乡早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知青的故事也已经被年轻一代称为“古”时候的事,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老知青的故事,她是一名扎根定远农村的上海知青,甘于清贫与当地聋哑农民郑德聪相濡以沫近四十载。为了这份爱,沈锡美当时毅然放弃回大上海工作的机会,扎根定远,从把麦苗认成韭菜的城里人变成如今的地道农民。图为沈锡美用打工钱建起的柿子园,如今已挂果。

上海女知青嫁农村聋哑男子,携手40年相互扶持,背后故事让人感动

1971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年轻的沈锡美从繁华的大上海插队到定远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刚到农村时城市里长大的她对农村生活一无所知,为此闹出不少笑话。把麦苗认作韭菜,以为花生种在树上,挑水做饭更是一窍不通。当时住在村子西边的聋哑人郑德聪看到她的处境,经常默默的替她担水干农活。还经常常捞些田螺、龙虾、螃蟹送给她改善贫苦的生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沈锡美艰苦的知青生活,郑德聪给他带去了一丝温暖。

上海女知青嫁农村聋哑男子,携手40年相互扶持,背后故事让人感动

1972年初夏,沈锡美在河边洗手,不小心滑进水流湍急的河里。村民们闻讯赶来,却没一个人敢下河救她。被村里人称为“老闷”的郑德聪急中生智,拨开人群,骑在一头老水牛背上扑腾到水中,一把将沈锡美捞上牛背。后来,在身边知青的撮合下,沈锡美和“老闷”举行了朴素的婚礼。结婚时,不会说话的“老闷”高兴地拉着锡美的手,拍拍胸膛,仿佛对她说:“我有力气,一辈子都对你好!”图为沈锡美和郑德聪准备下田锄庄稼。

上海女知青嫁农村聋哑男子,携手40年相互扶持,背后故事让人感动

沈锡美和聋哑人结婚的消息传到了上海,母亲闻讯后匆忙地赶到小潘村,苦口婆心劝说沈锡每。“其实,当时我也知道嫁给一个聋哑人,意味着什么,我也怕困难,但我就是舍不得他,就是不能抛弃他。”沈锡美回忆说。最后,母亲含泪给她留下200元钱,无奈地返回了上海。图为沈锡美当年在“下乡上山”期间获得的奖状。

上海女知青嫁农村聋哑男子,携手40年相互扶持,背后故事让人感动

尽管沈锡美有当时有充分的的心理准备,但生活的和理想差距很大,结婚后生下的一个孩子,3岁时,一次生病高烧不退,在赶往医院的路上孩子就夭折了,不久后家里的耕牛也病死了。一次老伴骑在牛背上,不小心颠簸一下,就从牛背上掉下来摔断了胳膊;他走路不小心,被野草戳穿了脚背,染上了破伤风。贫贱夫妻百事哀,一年到头的艰苦劳作,才够沈锡美一家填饱肚子。但是她们从没因为这些事情吵过架红过脸。图为郑德聪看爱人唱黄梅戏。

上海女知青嫁农村聋哑男子,携手40年相互扶持,背后故事让人感动

1996年,为了改变家里的经济情况,沈锡美回到出生地上海打工,在上海她当过清洁工、保姆、采购员,省吃俭用攒下每一分钱补贴家用,她靠着自己柔弱的肩膀支撑着这个家。由于长时间省吃俭用,导致严重贫血,走路时经常会感到头晕,为了家人的生活,她还是坚持着外出打工挣钱养活这个家。图为沈锡美和郑德聪相互给对方夹菜。

上海女知青嫁农村聋哑男子,携手40年相互扶持,背后故事让人感动

“老闷”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对妻子一往情深。每次沈锡美从离家的第一天起,老闷就开始计算着沈锡美的日子,锡美走一天,火柴就多一根。等锡美回来时,火柴已经插满一香炉。在40多年的时间里,“40年了,‘老闷’从来没有让我生过气,我们没有红过脸。”沈锡美一边说,“老闷”在一旁一边比划,仿佛是说愧对妻子,又仿佛是在说感谢。在这里祝福2位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看更多百姓图片故事请添加关注】

上海女知青嫁农村聋哑男子,携手40年相互扶持,背后故事让人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定远   下河   上海   生下   百事   农村   麦苗   聋哑人   省吃俭用   知青   韭菜   火柴   艰苦   家里   小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