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神垕古镇,源于宋朝的“一把泥”戏班,它是如何得名的?

接着分享我的旅行故事,今天要说的是河南钧瓷故乡神垕古镇的故事。

河南神垕古镇,源于宋朝的“一把泥”戏班,它是如何得名的?

“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满天”, 这是明清时期,民间对于盛产陶瓷的河南神垕古镇的形象描述。神垕古镇中有数不清的烟囱直插云霄。神垕陶瓷兴于唐,盛于宋,所谓“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说的就是源于神垕的钧瓷。

河南神垕古镇,源于宋朝的“一把泥”戏班,它是如何得名的?

神垕人爱听戏,周边的各个曲种,无论曲剧,还是豫剧,都来者不拒。做瓷烧窑是个体力活儿,过去的窑工们在辛苦劳作之后,都爱去戏台周围坐一下,听着熟悉的唱腔,放松自己的疲惫。

河南神垕古镇,源于宋朝的“一把泥”戏班,它是如何得名的?

“一把泥”戏班起源于宋朝,按照神垕当地的传统规矩,在制瓷行业的各个工种都要拿出一点时间,专门为剧团制作瓷器,取“一人一把泥,养活戏班”的意思,而得名“一把泥”戏班。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神垕“一把泥”戏班逐渐没落,古老的唱腔在古镇上就此消失。

河南神垕古镇,源于宋朝的“一把泥”戏班,它是如何得名的?

“一把泥”戏班起源于宋朝,按照神垕当地的传统规矩,在制瓷行业的各个工种都要拿出一点时间,专门为剧团制作瓷器,取“一人一把泥,养活戏班”的意思,而得名“一把泥”戏班。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神垕“一把泥”戏班逐渐没落,古老的唱腔在古镇上就此消失。

河南神垕古镇,源于宋朝的“一把泥”戏班,它是如何得名的?

十多年前,在陶瓷厂工作的小娟提出,要重组戏班,恢复“一把泥”剧团。“一把泥”剧团重新唱了起来,剧团成员都是各个陶瓷厂的工人,他们白天做工,晚上排练。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只是演出过去的一些老戏,没过多久,小娟就发现来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如何在现代环境下立足,让“一把泥”再次成为神垕人的精神寄托,是小娟那时想得最多的问题。

河南神垕古镇,源于宋朝的“一把泥”戏班,它是如何得名的?

神垕镇“一把泥”剧团团长介绍“咱想着叫年轻人也喜欢上这戏,这戏慢慢等于是不会断,我才想起来排这《金火圣母》嘛,这是神垕人的历史,也是神垕人的精神,我想叫这精神也能传下去。”创新的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拍一出新戏,对从来没有创作经验的贺小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整整五年时间,剧团团长每天早上五点到陶瓷厂上班,一边干活,一边想戏词,下班后再和剧团成员一起排练,最终,他们根据神垕当地“窑变”传说,改编的创新戏《金火圣母》完成了。

河南神垕古镇,源于宋朝的“一把泥”戏班,它是如何得名的?

新戏中唱到:“还不知道能烧成啥样啊?这钧瓷全靠窑变,偏偏这窑变咱也没法……”2015年夏天,在神垕窑神庙里,已经消失多年的“对台戏”再度上演,并排的两座戏台上,一边是传统剧目《三娘教子》,另一边就是历经五年终于亮相的创新戏《金火圣母》,老唱腔玩出了新花样,首演就大获全胜,一年多的时间里,《金火圣母》演出了40多场,“一把泥”剧团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神垕人在传承与创新中,创造出新的色彩与生活。而这份创新精神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古镇人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戏班   宋朝   河南   古镇   戏台   剧团   工种   唱腔   镇上   圣母   瓷器   排练   传统   精神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