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长平埋碧血,千古思悠悠。哀壑青磷出,雄风浊水流。断山吹旧雨,残苇泣新秋。何处搀枪没,悲凄若解愁。

长平之战注定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平之战奠定了秦始皇一统中华的局面,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其惨烈程度我们可以从诗词中感受,也能从历史文献中了解,双方投入超过百万兵力,死伤超过60万之多,成为冷兵器时代规模最大、死伤最多的一战。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传说和故事,纸上谈兵的赵括,以逸待劳的廉颇,百战百胜的白起,残忍无道的暴秦……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正是因为长平之战有着如此重大的意义和影响,我决定一定要去长平之战的遗址看一看,看看能不能从一些细节上体会到当时战争的惨烈,能不能让我一下子穿越回那个烽火连天的战国时期。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长平之战的遗址就在现在山西省晋城市的高平,高平古称泫氏,战国时改名为长平,在许多历史文献中对长平之战的描述都是赵军被困于泫氏峡谷。其实由于时代久远,古战场已经很难考证,一直以来长平之战究竟在哪发生都是一个大概的区域,直到上世纪90年代,附近村民耕地总能发现白骨,上报国家科考队,在1995年10月正式开始了长平之战遗址的发掘,陆续出现大批白骨,以及战国时期的钱币,可以确定这里就是长平之战的古战场。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长平之战遗址规模很大,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西起骷髅山,东至鸿家沟。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10公里的地带。如今的长平之战遗址纪念馆设立在高平西北十公里的遗址中心地带,驱车前往十分方便,且不收门票。这也是我们参观长平之战的第一站。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进入景区道路,路边的雕像长戈都充满了战国的气息,似乎一下子把人带入了战国时期。进入大门口,长平之战遗址就在左手边,右侧是讲解长平之战的画墙。进入长平之战纪念馆,展馆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战国烽烟、长平之战、长平遗址、历史遗珍。清晰的介绍了长平之战的过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尸骨坑,无数白骨堆积,不仅如此还能很清楚的看到骨头上的刀伤剑伤,有的被砍断了双腿,有的则是断臂,场景异常惨烈,还原了当时长平之战的激烈程度。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整个长平之战遗址包括骷髅庙、光狼城、秦百里长城、安贞堡、大梁山、白起台等很多小的景点,分布在方圆十公里的范围,许多的村子也都在遗址上拔地而起,我们只能是看到一些后期修缮保存完整的遗迹和许多残垣断壁。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我对长平之战的理解

起因

秦国历经商鞅变法和秦惠文王的东出称王已经从一个西陲小国变为战国最强大的国家。到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在统一的进程中多做努力。任用范睢之后,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连齐而进一步蚕食魏韩。经历了伊阙之战的魏韩早已经没有了与秦抗衡的资本,更有一种偎秦如虎的心理状态。就在这样的局面下秦国大举伐韩,韩上党太守冯亭决心抗秦,韩王则是割让上党与秦,在这样的矛盾下,冯亭决意献上党于赵国,赵王欣然受之,赵国这一无功受禄的举动彻底激怒了秦国上下,于是就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惨烈过程

秦将王龁率秦军长驱直入,一时间震惊了赵国朝野,老将廉颇临危受命率赵军以逸待劳,想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军,不战而屈人之兵,筑起了三道壁垒防线,第一道空仓岭,第二道丹水沿线,第三道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纵深合理,呼应缜密,廉颇称得上是善守之强将,在与秦军接触后廉颇放弃第一道空仓岭防线,拒守丹水,秦军一时没有办法,一相持就是三年之久。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原以为秦军会因为战线长,供给不便,粮草短缺而退兵,可秦昭襄王一生最大的志愿就是痛击赵军,这一战他表现出异常的坚毅,举全国之力支援前线,沿水路供给前线粮草,这种斗志大大超出了赵国庙堂的预期。赵国一时间粮草供应不足,国内决战的呼声越来越高。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秦国抓住机会,使用反间计让赵国易帅,随后廉颇被撤换,取而代之的是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纸上谈兵的主角。借着其父亲的威名,赵国人对他寄予厚望。可是临阵换帅乃兵家大忌被赵国庙堂遗忘。与此同时秦将白起也悄然来到长平前线。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出生牛犊再不怕虎,终究是斗不过久经战阵的白起,白起诈败诱敌渡过丹水,指挥秦军绕过前线,沿百里石长城、大梁山一线包围了全部赵军,赵军拼死突围终究是难以逃脱,断粮长达46天之久,主帅赵括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死,至此赵军全部投降。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长平之战到此还没有结束,秦国死伤战士高达20余万,可谓遭到了重创,粮草供应也不足,投降的赵国士兵之多第一很难管控,第二粮食无法供应,于是就有了坑杀赵军40万降卒只放回240名小孩的惨无人道的故事,究竟是秦王的诏命还是白起的残忍已经很难考证了,不过自此之后,赵国也失去了与秦国抗争的资本。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长平之战留下的思考

长平之战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看似是赵括的统帅无能,其实是一种历史进程的必然,就算是没有纸上谈兵的赵括,秦统一也是时间的问题。如果赵国能不启用赵括,如果赵国能向其他国家借用粮草……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我们能做的只有以史为鉴,记住一句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为何长平之战遗址留下更多的是赵国的痕迹

从纪念馆出来,向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赵括的雕像,手拿一本兵书,显得英气逼人,乍一看怎么也想不到这是一位纸上谈兵的将军,右侧就是一座长平之战阵亡将士的纪念塔,周围有很多历代诗人的题词,似乎每一篇诗词都是在指责暴秦无道,指责秦国坑杀40万赵国降卒。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继续往上走就没有景区修建的道路了,土灰路蜿蜒向山顶,一眼望不到尽头。最先到的就是长平之战的古道,古道就在树林之间显得异常的深邃幽静,这里的灯盏大多都写着廉颇的廉字,一定是在纪念这位老将军。沿着古道向下走隐隐约约能看到远处的壁垒痕迹,每一处都在诉说着几千年前这场惨烈的战争。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往上走,视野逐渐开阔,一片平坦的山坡上又有一个骑马将军的雕像,虽然没有文字记载,可以看出这是一位骑着骏马,拿着弓箭的将军,应该是赵国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将军,凭我的预测,这很有可能是马服君赵奢,就是赵括的父亲,不知如果马服君在世,是否会让自己的亲生儿子上战场,这或许也是对赵括的一种讽刺。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顺着楼梯向上爬,周围布满了旌旗,战国元素的铁戟均匀分布在每一处,锈迹斑斑,更加显得年代感十足,在这些旌旗上毫无例外写的都是赵,或者廉,完全没有秦的字眼,可以看出后人对赵国冥冥之中是一种支持的态度,是一种怜悯的心理,对秦军的印象就是残暴不仁,时隔多年后包括唐太宗李世民在内都表现出一种对廉颇的敬意,对秦国坑杀40万赵卒的行为抨击和唾骂。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走到高台,这里是一尊巨大的廉颇塑像,老将廉颇看着丹水对面的秦军营地表现出一种临危不惧的大将本色,这或许是人们在可惜廉颇被赵括所替代,也是对廉颇老将军的认可,夕阳西下的时候,血红的残阳映红了丹水两侧,山间似乎出现了血色,更加烘托出长平之战的惨烈。历史是带有血色的,也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其实从出土的白骨可以看出,每一处白骨都像是经历过激烈的战斗而伤痕累累,至于说是不是白起在这活埋了40万赵军,还是经过战斗阵亡,时间久远已经很难考究了。只是人们接受了这种坑杀的说法,从而发自内心的反感暴秦,怜悯赵国,所以这里更多是纪念赵国的元素。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其实旅游除了山山水水,就是这种古迹,古文化,能从旅行中学习到更多的历史地理知识才是旅行最大的意义。长平之战这个历史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战争,如今只能从遗址上来想象当时的惨烈程度,喜欢历史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这个长平之战遗址。

游长平之战古战场,观历史留下的痕迹,回忆那场充满血色的激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秦国   梁山   历史   粮草   长城   纸上谈兵   死伤   白骨   古道   纪念馆   惨烈   遗址   激战   血色   战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