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退位后见了嘉庆用下跪吗?

当然不用,乾隆在禅位前后可谓给自己做足了准备,整个大清朝上下都非常明白,所谓「嘉庆元年」,不过就是「乾隆六十一年」。

1.

乾隆晚年,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接班人的选择问题。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巡视东北,回来途中,走到锦县的时候,有一个叫金从善的秀才跑到御路边上给皇帝上书。上书说什么呢?请求乾隆皇帝立太子。

原来,这一年乾隆皇帝已经六十八岁,年近七旬,在古代,这已经是很老了。可是这时候,大家还不知道他的接班人是谁。所以金从善替天下人着急,说自古以来,储位问题都是关乎天下安危的重大问题,可是从来没听您在这方面有什么安排。你皇帝有个三长两短,天下可怎么办呢?于是上了这样一道上书。

收到上书,乾隆非常生气。因为接班人问题,岂是普通老百姓主动可以和皇帝讨论的吗?于是他将金从善以「狂诞悖逆」的罪名斩决了。

杀掉了金从善,乾隆感觉有必要和天下万民解释一下他在接班人问题上的想法,于是他下达了一道上谕,说我大清立储的原则,和历代不同:

朕历览诸史今古异宜,知立储之不可行也。盖一立太子,众见神器有属,幻起百端。至于立嫡立长之说,尤非确论。汉之文帝最贤,并非嫡子。又如唐太宗为群雄所附,明永乐亦勇略著闻。(《清高宗实录》)

就是说,我熟读历史,认为立太子这个办法不好。因为一立太子,别的兄弟往往就捉摸着把太子弄下去,容易酿成大祸。至于立嫡立长之说,更是不好。为什么呢?因为嫡长子往往不是最能干的。你比如汉文帝,唐太宗,永乐帝,都很厉害,都不是嫡长子。

乾隆也借着这个机会,向天下人公布了自己的接班人计划。乾隆皇帝说,这个问题,我早已经有所安排。早在乾隆三十八年冬,他就已经秘密立储。不过此事他只告诉了几个军机大臣,没有向天下公布,所以天下人才会产生这样的误会。

乾隆皇帝本以为这样一说,天下就太平了,大家就安下心来,不再操心储位问题了。没想到,这道谕旨一下,关于谁是继承人的猜想在民间进行得更热烈了。为什么呢?因为乾隆相当于给大家出了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他的这些儿子当中,谁是下一个皇帝。对于市井小民来说,这当然是极好的谈资。

那么,这个谜怎么猜呢?说难则难,说简单也很简单。

乾隆三十八年之时,十七个儿子中,已经死去了十个,只剩下七个。七个人里头,十二阿哥因为他的生母是那拉皇后,也就是被乾隆废掉的皇后,因此根本没资格列为皇储人选。

四阿哥和六阿哥被乾隆过继给别的亲王为后代了,因此也没机会立为皇储。皇帝真的要决定立储大事,就只能在八、十一、十五和十七阿哥这四个人中做一抉择。

八阿哥永璇(xuán)年龄最长,他文才不错,但是他为人轻躁,作事颠倒,所以他希望不大。

十一子永瑆(xīng)更具文艺天分。他的诗文精洁,尤工书法,在清代与铁保、翁方纲、刘墉,与成王并称四大家。但是这个人武功不行。乾隆皇帝对接班人要求文武双全,他很讨厌满州贵族当中那些沾染汉族文化人习气的人。所以他希望也不大。

至于十七阿哥永璘恐怕是兄弟几个中最不成器的。这个老儿子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年纪稍长,就常常溜出宫禁,一身便服去外城狭路曲巷寻花问柳。所以他根本没戏。

所以希望最大的,只有十五阿哥永琰(yǎn)。

永琰出生于乾隆二十五年,也就是 1760 年,乾隆五十岁那一年。他的生母魏氏,是汉军出身,系內务府包衣,身份并不高贵。但这个孩子有其他几个不及的优点,「以勤学闻名」。学起习来异常用功,三九寒冬,深更半夜,还经常手不释卷。

而且他品格端方,为人勤勉,生活俭朴,待人宽厚。朝野之间,绝少关于他的负面传闻。当时出使天朝的朝鲜使臣回国后,向他们的国王汇报见闻时多次说:

「第十五子嘉亲王永琰,聪明力学,颇有人望」,「皇子见存四人,八王、十一王、十七王俱无令名,唯十五王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于禁中,声誉颇多」。和其他三个皇子比起来,皇十五子永琰不是最聪明的一个,却是缺点最少的一个。(《朝鲜李朝实录》)

所以年过花甲的乾隆最终选择了他。乾隆三十八年冬至,六十三岁的老皇帝又一次亲书密旨,秘立十三岁的永琰为储。

密立之后,乾隆当然一直在观察这个孩子,看他能不能担当大任。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孩子的表现,也越来越得到乾隆的肯定。在乾隆心中,为这个接班人打了八十分。

让乾隆皇帝满意的有四点:

首先,从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自制力强,富于恒心和毅力。这是最让乾隆欣赏的。

其次,此人品质「端淳」,待人真挚,富于同情心,善于为他人着想。

第三,从学业上看,永琰的成绩非常突出。武功骑射成绩虽然比不上他的父亲和曾祖父,在兄弟当中也是首屈一指。

第四,从外表看,他也是清朝历代皇帝中长得最端正、最上相的一位。我们看画像,永琰中等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他皮肤白晰,五官端正,骨肉均停,一副雍容华贵的相貌。脸型介于方脸和圆脸之间,显示出他性格的平衡和理智。经过从小就开始的仪表训练,他在出席大的场合时,总是举止高贵,镇定自如。

2.

所以在对永琰观察期过了之后,乾隆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什么决定呢?活着就把皇位交出去。他说,早在刚刚登上皇位之际,他就已经向上天默誓,只当六十年皇帝,而把在位时间最长的纪录留给祖父康熙:

朕此举天下无由共闻,未尝无窃议朕为贪恋宝位,不肯立储。不知朕践阼(zuò)之初,曾焚香告天云: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卷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jī)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清高宗实录》)

就是说,天下人也许会窃窃议论我贪恋宝位,不肯立储。岂不知我登基之初,就曾焚香祷告上天说: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统治六十年,一定会在八十有五岁时传位皇子,自己退休下台。

乾隆的这个决定,让天下人都很意外。因为清代还没有一个皇帝是「禅让」的。我们知道,「禅让」当然是一个很好听的词儿,因为尧舜都以禅让闻名。

中国古代权力一般都是终身制,那么你要是禅让了,就说明你风格很高,不贪权不恋位,当然是好事。但是「禅让」这个事也是很有风险的。我们看历史书,除了传说的中尧舜之外,自古以来,大部分禅让其实都是被迫的,绝大部分太上皇下场都很惨。

唐高祖李渊还没当够皇帝,就被儿子李世民用刀逼下了皇位,当了九年寂寞的太上皇之后,悄无声息地死去。唐玄宗成了太上皇后,日日在儿子的猜忌中胆战心惊地生活,身边的大臣和朋友一个个被流放,最终自己被儿子软禁,郁郁而终。

中国历史上的另几个太上皇,比如宋徽宗、宋高宗、明英宗,也无一不是悲剧人物,下场都十分悲惨。

那么,精明的乾隆为什么偏要这样做呢?

这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他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解决继承问题,可以把权力交接的震动降到最低,使大清王朝的稳定不受任何威胁。

权力交接一直是中国专制政治制度中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终身制下,权力交接必然出现在统治者病危或者死亡之时,这个时候临终者的手已经无力有效挥动手中的权柄,在交接棒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意外。所以,中国历代以来权力交接之际,经常是血雨腥风,雍正皇帝时候就是这样。所以乾隆这样做,把历代王朝权力交接之际的风险隆到最低。

第二,这样可以博得空前的美名。

禅让这个事,我们知道,是尧舜时代的事。我们一说起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君主,就说他象尧舜一样。这说明什么?说明尧舜是君主的最高榜样。

乾隆皇帝是史上雄心最炽、最自负的君主,他时时处处,要超越历史,创造纪录,把自己大大地写在历史上。在举行传位大典之前,乾隆皇帝终于得意洋洋地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秦始皇以后,禅让都是徒有虚名。三代之时,虽然有过尧舜禹禅让的盛事,但是授受者都是异姓,充其量可称为「外禅」。只有他举行的禅位大典,是空前绝后的「内禅」,「以视尧舜,不啻过之。」

比尧舜都厉害。他因为这个举动,超越了尧和舜。因此,归政之时,乾隆皇帝直言自己「今明足授受,为千古第一全人。」乾隆认为,这一举动,标志着他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不,世界历史上,最最最伟大,最最最光荣,最最最有福气的皇帝,是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完人。

3.

所以本来应该是乾隆六十一年,被改成了嘉庆元年。这一年正月初一日,乾隆举行了「禅位大典」。上午九点整,头戴玄狐暖帽,身穿黄色龙袍衮服、外罩紫貂端罩的乾隆,坐上了太和殿宝座。

老皇帝那双慈祥中透着威严的炯炯有神的双眼缓缓扫向殿前广场,殿前广场上,翎顶辉煌、朝服斑斓的上千名王公大臣在庄重的「中和韶乐」中,如潮水一般拜兴起跪。九时三十二分,随着坐在宝座上的乾隆把手中那颗宽三寸九分、厚一寸的青玉大印「皇帝之宝」微笑着递到跪在他面前的嘉庆皇帝手中,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空前的纪录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平稳的权力交接顺利完成。

那么,传位之后,乾隆的太上皇生活过得怎么样呢?他是否象其他太上皇一样,落入囚徒境地呢?

当然没有,虽然号称「禅让」,但是精明的乾隆事先已经做了无数准备:

在退位之前,他就明确宣布,自己只将那些接待、开会、祭祀、礼仪之类的日常工作交给皇帝,至于「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他「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听我训导,将来知所遵循,不至错误,岂非天下之福哉。」(《清高宗实录》)

在退位之后接待朝鲜使臣的时候,他又明确向各国宣称:「朕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办。」

他规定,退位之后,他仍称朕,他的旨意称「敕旨」,文武大臣进京陛见及高级官员赴任前都要请示他的恩训……

一句话,虽然退了位,他还是处处昭示自己仍然是一国之主。

握了一辈子权柄的老皇帝对权力爱如自己的眼睛,防卫过度,眷恋到了近乎失态的程度。他既要禅让之名,又要权力终身之实。

事实证明,太上皇乾隆过虑了。直到真正禅让了皇位之后,乾隆才发现他选的这个接班人选得太对了。

正当盛年,三十五岁,血气方刚的嗣皇帝嘉庆远比乾隆想像的还要聪明,他十分清楚自己的地位和角色。他十分恭谨地做着大清国的皇帝,每天早睡早起,勤勤肯肯地阅读所有奏折,准时上下班,认真出席每一个他应该出席的活动,却从来不做任何决定,不发任何命令,不判断任何事情。

他十分得体地把自己定位为老皇帝的贴身秘书,所有的事情,他都是一个原则:「听皇爷处分。」

朝鲜使臣的记述里,把嘉庆韬光养晦的状貌描绘得跃然纸上:「(嘉庆帝)状貌和平洒落,终日宴戏,初不游目,侍坐太上皇,上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于此亦有可知者矣。」(《朝鲜李朝实录》)赐宴之时,嘉庆「侍坐上皇之侧,只视上皇之动静,而一不转瞩」。(《朝鲜李朝实录》)《清史稿·仁宗本纪》也记道:「初逢训政,恭谨无违。」

儿子如此「懂事」,乾隆的心很快放了下来。整个大清朝也很快明白,所谓「嘉庆元年」,不过就是「乾隆六十年。」所以乾隆太上皇生活,一方面大权仍在,另一方面,没有繁杂的日常事物,比以前轻闲多了。那么乾隆在忙着做什么呢?

他有更多时间从事他喜欢的收藏与鉴赏活动。

乾隆皇帝对文学艺术都非常感兴趣,他从十九岁开始学画,功底不错,他的生母崇庆皇太后每年过生日,他都要画上几幅画。乾隆元年初临御天下时,他曾经画过题为「松竹梅」、「桂菊」、「牡丹」、「梨花白燕」、「栀子花」和「凤仙石竹」的六幅花鸟彩图。从这些画来看,乾隆还算是个不错的画家。

书法上头,乾隆也下了很多功夫。他最崇拜王羲之的书法,称其《快雪时晴帖》为「千古妙迹」,日理万机之余,临仿不下千百回。

同时也临过许多董其昌的书法。乾隆的字有自己的风格,方圆兼备、刚柔相济,但是总体来说,水平一般,算不上书法家。不过乾隆这个人特别喜欢题字,现在我们到许多古迹,都可以看到他的题字。

4.

当然,除了享受生活,欣赏艺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乾隆也有很多遗憾和烦恼。最大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嘉庆   乾隆   太上皇   朝鲜   尧舜   阿哥   皇位   皇子   接班人   太子   实录   皇帝   权力   儿子   数码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