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我们被大数据割了韭菜?不瞒大家说,前些日子,老白和几个朋友在一起策划新的选题,一晃神儿华灯初上,已经到了晚上,馋虫勾起,饥饿难耐,遂和朋友打开某团APP想要点个外卖,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白发现,在同一家外卖店铺下单,明明开通了会员的老白,满减金额居然比非会员的朋友要低,一拍脑袋,嘿,咱们又被大数据给杀熟了!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大数据究竟是怎样算出我们的偏好的?面对杀熟这种割韭菜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反杀回去?又应该如何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关于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屏幕前的你,都极为关心的一个领域,个人信息安全。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2021年,我们早已离不开各种平台App,从外卖、购物、旅游,到打车、买电影票,网络消费几乎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仅是购物APP,老白的手机里就有三四种,每一次操作,每一次指尖点击屏幕,都是一串信息的代码在看不见的暗处流走,而这些信息,都会成为大数据那张信息巨网中的一处暗暗闪起的微光。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大数据杀熟,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法律术语,老白从前几天市场监管总局刚刚颁布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中,看到对大数据杀熟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表述,那就是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利用大数据分析、算法等技术手段,根据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基于成本或正当经营策略之外的因素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价格的价格违法行为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要老白来说,同样是买一件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会比新客户要高很多,可以说就是出于信任,我经常从你那买东西,你却利用着我的信任,做出损害我的事情,这不就是对于老客户信赖的一种辜负嘛!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说起服务应用大数据杀熟的具体表现形式,则可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手机应用平台的差异价格,即苹果和安卓系统在同一应用的同一收费服务中定价不同,第二是同一应用同一服务注册用户与未注册用户定价不同,第三是经常使用的用户与不常使用的用户定价不同。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大数据杀熟,也不是我们一次两次提到,追溯起第一起杀熟事件,那可要讲到二十一年前,也就是2000年,当时有一名用户在亚马逊上浏览DVD,却在自己删除了浏览器的Cookies之后,意外发现自己之前看的一款DVD售价降低了近四美元,从26.24美元降成了22.74美元。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在此事件酝酿发酵之后,亚马逊的CEO贝索斯倒也是诚恳,亲自站出来向公众道歉,并且说这只是一次向不同的乘客展示的差别定价试验,而且还在测试阶段,贝索斯还向公众保证,这与客户的数据没有关系,希望大家放心,后来经过研究,这一次确实不是亚马逊刻意的定价行为,而是大数据的无意识算法的锅。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但是,老白常说,到了今天,大数据的发展已经不同以往,算法的精确性也大大提升,能够更精准地捕获到用户的偏好和消费习惯,正如信息流开发者阿萨拉金斯所说,“在你的手机屏幕背后,有上千名工程师正试图使软件更大限度地让你上瘾”,很多公司为了盈利,故意开始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算法杀熟,这就使得屏幕前的你我成为了资本的韭菜。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从2017年起,大数据杀熟就出现在了中国,当时有一位名叫“廖师傅廖师傅”的微博用户,率先跳出来发文,说自己被某一个在线旅游平台以及一家网约车平台大数据给杀熟了,之后,大数据杀熟一词频繁的见诸于媒体。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老白查到,2018年4月10日,新经济行业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发布了关于《2018中国大数据“杀熟”网民态度行为调查报告》,有77.8%的网民认为,利用大数据进行差异定价是不能够接受的,与此同时,还有73.9%的受访网民,甚至还不知道大数据杀熟这一情况。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在调查中,以爱某艺的黄金VIP视频为例子,同样在不自动续费的情况下,苹果客户端包月包季包年价格分别为25元、68元、248元,而安卓客户端则是19.8元,58元,198元,而在某音短视频中,同样是充值30元,安卓客户端可以获得300个某音币,苹果客户端则只能获得210个某硬币,随着舆论的发酵,“大数据杀熟”这个词汇也顺带成为了2018年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大数据杀熟这一现象是真的存在于我们身边吗?针对这一现象,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也曾展开了相关调查,具体调查方式则包括问卷调查,舆情采集和体验调查三种,覆盖到旅游、购物、外卖、购票、约车等五种新型的网络消费领域,并在2019年3月27日公布了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一现象非常普遍,还有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就亲身经历了被大数据杀熟的事情。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老白记得,在这一次调查中,去某儿网和飞某旅行都被点名,嘿 !但这两个企业都表示自己没有杀熟,但是,由于大数据杀熟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消费者又很难去维权举证。因此,调查结果是出来了,但是每一次呢?涉事的企业都否认了自己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我们进行杀熟,反之他们换了一套话术为自己辩解,无非是说商品型号配置不同,享受的套餐优惠不同,或者是时间点不同等等,而自己的具体算法和规则又避而不谈,这样一来,结果自然也都不了了之。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为了发现大数据杀熟的秘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孙金云教授亲自带领团队,,带着20多名在校大学生打车821趟,轰轰烈烈地对打车软件出行状况进行了调研,为了调研结果的准确性,他们跑了上海,北京,深圳,成都,重庆5座城市,以三公里、十公里为划分近途、中途、远途距离标准,对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日间非高峰和晚间非高峰等时段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最终获得了一份长达三万字的《2020打车软件出行状态调研报告》。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在调查中,孙教授有了有趣的发现,第一,某滴打车作为行业绝对老大,车最多,数据最全,但估算的时间偏差却是最大的,第二,与非苹果手机用户相比,,苹果手机用户更容易“被舒适型”,这一比例几乎是三倍,这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要老白换句话说,就是比起非苹果用户,苹果用户更容易被更贵的车型接单,与此同时,在打车优惠上,苹果手机用户平均只能得到2.07元优惠,非苹果手机用户则能得到4.12元,看来“苹果税”果然是名不虚传,在此 心疼苹果用户一秒,但凭这一点,也不难看出互联网科技公司,在利用他们获得的大数据信息,对我们进行割韭菜了。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线下杀熟,也是常见的,但是大数据技术,却让线上杀熟来得更简单,你可能是鼠标在某宝上某个位置多停留了几秒,或者是散步的过程中按息了手机屏幕,这些小细节都会被认为是你的个人信息,会成为分析你行为的数据基础。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以前的杀熟,可能只是熟客卖高价,现在的杀熟,还有可能是千人千价,可能是你上个月打过一次车,或许是你前天买了一篮菜,甚至是你临时浏览网页页面,优惠卷就会以各种不同的理由生成,这就是算法为你精心挑选的二代杀熟,你不知道优惠卷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你也更难判断自己到底有没有遭遇杀熟,这些都是大数据杀熟乱象难以整治的隐藏面。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但老白要说,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互联网大公司通过收集用户信息,对用户精准投放消息,最先开始可能是一条烦不胜烦的广告,再后来是低俗的垃圾信息,再后来更有可能政治观点不当,这些精准投放侵蚀着我们生活方方面面,渗入到每一个角落,其中的毒瘤和污染完全有可能解构意识形态。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当国内的大数据杀熟,聚焦于消费领域时,国外的大数据杀熟现象也进入了高潮阶段,从消费范畴拓展到了政治领域,比如在经过美国多家媒体报道轮番轰炸后,facebook承认自己将5000万用户信息,提供给了一家叫Cambridge Analytica的数据分析公司。用以干涉到总统大选。因此,警惕大数据杀熟,警惕一些资本操控市场,通过人性弱点引导国民往偏离正轨的方向发展,这些都是国家在数据监管上必须面对的挑战。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关注这样一条新闻,前两天,一部新的法律表决通过,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律将从2021年11月1日起开始正式施行,其中明确了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不得进行大数据杀熟,这对于我们来说,是维护个人信息隐私的一条重要保障。

中国大数据杀熟(一):全球资本操控市场,我们到底被谁割了韭菜?

正当老白和大家聊起大数据杀熟时,殊不知一场全球性的数据立法竞赛正在进行,但仅仅法律保护还不够,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反杀,大数据杀熟行为背后有哪些伦理之思?科技企业究竟关心什么?数据确权又是动了谁的奶酪?

参考文献:

《大数据“杀熟”:高技术诡异的微笑》刘鹏飞 曲晓程

《艾媒报告|2018中国大数据“杀熟”网民态度行为调查报告》

《面对“大数据杀熟”等乱象,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算法”?》

新民网、新华网、复旦管院、维科网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韭菜   亚马逊   数据   精准   外卖   手机用户   算法   网民   客户端   资本   现象   苹果   领域   用户   价格   全球   市场   科技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