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为何逐渐走向没落

中国戏曲为何逐渐走向没落

从前,西方有歌剧,中国有戏曲;西方有《茶花女》,中国有《西厢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戏曲都是是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民间戏曲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中国的戏曲形成的过程非常漫长、复杂,秦汉时代已经有了说唱艺术,直到宋元朝时期,戏曲才渐渐成型。又经过明朝和清朝的发展才逐渐成熟。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所以戏曲在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剧种和派别,现在共有近四百个剧种,其中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剧种为其代表。

戏曲扎根在人民群众中间,从宋元时期一直到几十年前,都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娱乐形式。犹记几十年前,每逢民间有重大的节日活动,都会请戏班搭台唱戏。农村有不少人热爱戏曲,于当地戏曲的很多剧目的唱段能张口唱来。有些戏曲爱好者能自发组团,购置行头,有空就排练,甚至在过年的时候能在村里自己搭台唱戏,吸引得周围十里八村的人都来看,就像赶大集一样。

时至今日,在一些农村,仍有一些戏曲爱好者。虽然人数不像以前那样多,也已经不再购置行头唱传统戏,但爱好者们成立个小团,弄几件乐器,之后拿个话筒穿着日常服务也能唱,既能自娱,也能娱人。

但是近四十年来,戏曲逐渐地走向没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热爱戏曲的人固然还在,但多数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大多数都不再听戏,很多农村有什么大事也很少再请戏班唱戏。

戏曲在这个时代,已经在逐渐没落。

曾经辉煌的戏曲为什么会没落?

戏曲的没落,有复杂的原因,这里只简单地分析一下其中显而易见的原因。

中国戏曲为何逐渐走向没落

时代的变迁,戏曲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娱乐方式。从前戏曲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娱乐方式。进入20世纪以后,电影逐步普及。到1950年代,农村很多地方已经可以看露天电影。进入1980年代以后,盒式磁带和电视机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1970年代末之后出生的人,基本上都是在流行歌曲的陪伴中长大。

进入2000年代以后,互联网和个人电脑开始普及,人们的娱乐内容已有多种可选。进入2010年代以后,智能手机和手机网络逐渐普及,人们的娱乐内容更加多样化。原来热爱戏曲的人,仍然热爱戏曲,已经不热爱戏曲的人,也很难通过一部两部戏曲而变为热爱者。

吴天明导演的影片《百鸟朝凤》或许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在影片中,“百鸟朝凤”是支难度很高的唢呐曲,在某地,只有传统民族乐队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能吹。而唢呐在当地不仅是一件乐器,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传统艺术,而且在办丧事时吹奏不同的乐曲,也是对逝者人生的评价——道德平庸者给吹两台,中等的给吹四台,上等者给吹八台,只有德高望重者逝去后才有资格在葬礼上给吹“百鸟朝凤”。

到了1980年代初,焦三爷已老,需要找一个接班人。而在当地,也不是谁都拜焦三爷为师的。能拜焦三爷学吹唢呐,甚至被看作是光宗耀祖的事。

少年游天鸣在父亲的期望中,不得已拜焦三爷为师。游天鸣其实并不热爱唢呐艺术,但其父亲却认为吹唢呐在当地受人尊重,将来有个好饭碗。于是只好开始勤学苦练,无奈悟性有限。但后来焦三爷看中了游天鸣的人品端正,将接班人的位置传给了游天鸣,而没有传给天赋更好的弟子蓝玉。

焦三爷死后,游天鸣接了班。到了1980年代中后期,人们办丧事除了请传统的乐队,还请了演奏西洋管乐器和电声乐器的乐队,打扮时髦的女郎翩翩起舞,两个乐队对着表演。结果两支乐队在现场打了一架。之后,游天鸣在师傅的坟前吹起了曾经万人景仰如今却被人弃如敝屣的“百鸟朝凤”,心境复杂……

好在电影的结尾,游天鸣的唢呐艺术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了起来,算是聊以告慰那些濒临失去的诸多传统艺术。

而这一点,正是许多传统艺术的写照。

老一辈人自小看戏、听戏,这是他们那个时代主要的娱乐方式。所以,真正喜爱戏曲的人,现在仍以中老年人居多。但是,当老一辈人逐渐故去以后,戏曲生存的土壤就越来越少,它也就会逐渐走向没落。

中国戏曲为何逐渐走向没落

戏曲的音乐以曲牌为主,缺少创新与变化

西洋的歌剧,每一部的音乐都是原创的、独创的,即,每一部歌剧都需要专门作曲,而不能直接套用其他歌曲已有的音乐。

中国的戏曲,基本都是用已有的音乐(板)重新填词,音乐上可以略有变化,但变化不会太大,比如,一些剧种的“二八板”、“流水板”之类的板一起,旋律基本上就出来了。

从音乐方面来看,缺少创新是个重要的缺陷。虽然戏曲有它自己的艺术魅力,但对于这个时代的多数人来说,都已渐渐“欣赏不动”。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重重的生活压力,人们的心境也很难能在寂寥中沉来安安静静地听听那些一句词能唱大半天的传统艺术。

中国戏曲为何逐渐走向没落

戏曲曲目多数陈旧

戏曲的曲目,多数都是“老戏”,内容要么神仙鬼怪,要么才子佳人,要么古代传统故事,而有些剧目的思想陈旧(有些剧目改革后会好一些),和现代人的影听需求、思想认识有一定距离。

文革时期,曾将传统戏剧的音乐、表现方法和现代内容结合到一起,将传统的戏曲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结合在一起,创新推出“样板戏”,使传统戏曲有了新的面貌。但随着文革的结束,以及其它原因,这些改革也很快没落。虽然后来一些地方戏也尝试着创作一些表现新时代内容的戏曲,但题材多数是农村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农村生活对他们来说逐渐变得陌生。而戏曲又不太适合表现城市生活和新时代的精神面貌——即使戏曲有意想表现这些,但在表现形式上早已被现代影视甩在了后面。

中国戏曲为何逐渐走向没落

现代视听艺术对戏曲的冲击

相声前辈们曾致力于将相声这种地摊艺术去其粗俗增其大雅,最后登堂入室,成为一门高雅的艺术形式,但这也导致了相声逐步走向没落。而郭德纲先生将相声从大雅之堂上拉了下来,使其重归地摊式的粗俗,结果又扎根于民,继而相声开始复兴。

当然,这不是说相声前辈们所做的就一定是错的、郭德纲先生所做的就一定是对的——这里没有对错之争,只是客观地描述这一现象。本来是民间文化,就让它民间化,当其民间化以后,才有继续生存的土壤。

但是,戏曲是否还有这个机会?

郭德纲先生不但致力于使相声复兴,也致力于复兴戏曲。然而郭德纲先生自己也说,相声可以复兴,但曲艺、戏曲的复兴很难。因为相声主要是语言艺术,管你台上站的是胖子还是瘦子,只要能用语言把大家逗开心就好。但曲艺、戏曲却要“色艺双绝”才可——这是过去的一个“标准”。所以,一些老艺术家在艺术上是没得说,但人都会老去。当老人再演一些年轻的角色时,年轻人就很难欣赏得了。

记得有一齣戏,一个老艺人扮演一个年轻女子,唱词里有自表貌美的内容。拍摄时有近景,结果视频评论里各种风凉话。不能认为老艺人有错——因为这叫艺术,梅兰芳先生还唱旦角,常香玉先生还唱过扮成男装之后的花木兰,你要欣赏的是唱腔、作派,而不是脸部的老或不老。

当然,也不能认为网民有错。当长期受各种流行歌曲和现代影视画面熏陶之后,他们认为看到的小姐丫鬟都应当是美的,而不是一脸皱纹的。

所以,当现代流行歌曲、现代影视成为主要的娱乐形式之后,当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流行歌曲和现代影视的氛围内成长起来以后,就很难再给戏曲一席之地。

当然,分析这些这不是说戏曲本身不行,因为戏曲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很多人都有扎实的功底,所以,这并不是戏曲演员本身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戏曲逐步走进历史。

戏曲在过去那个娱乐形式不多的时代,曾抚慰过很多人的心灵,曾经遍地开花,喜爱者甚至愿意为其倾尽所有乃至生命。

中国戏曲为何逐渐走向没落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没落了。

戏曲虽然已在没落之中,但它不会消亡,因为无论何时,总会有喜爱它的人在。

如今,新的娱乐形式日新月异,人们有更多的选择。但是,喜爱戏曲的人,依然会不改初衷,能听得如醉如痴,不喜爱戏曲的人,仍然听了就会烦燥不已——这都是强求不来的。

所以,戏曲的没落,从万物发展的规律来看,也是一种必然,只是迟早的事。如果有一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看到大量戏曲剧种,既不要奇怪,也不要哀伤。因为它曾经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放过。

只是,有一天,它老了,也就走了,只留下历史和记忆。

中国戏曲为何逐渐走向没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百鸟朝凤   西洋   剧种   唢呐   戏曲   中国   相声   走向   乐队   形式   年代   传统   农村   中国戏曲   艺术   时代   数码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