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有的鲜花为英烈绽放

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鲜花如海,一朵朵鲜花为英烈而开……

雨,一场紧接一场。贵州北部重重叠叠的山峦,在蒙蒙雨雾中时隐时现,如同大山之中这支飘忽不定的红色大军。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这是1935年临近清明的时候。满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开放,马背上的毛泽东却无心欣赏这春雨中的花海——他的目光,此时正在投向千里之外的云南。

【一】四渡赤水,毛泽东指挥红军用一连串声东击西、影南实北的行动,把国民党各路追剿军甩在了身后。不过,上百个团的川军早已完成了长江布防,聚集于川南黔北的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阀部队有几十万之众,面对前堵后追,遵义会议确定的从贵州入川过长江北上的计划显然已不可能完成,毛泽东不得不思考新的计谋。就在这时,情报探得蒋介石携夫人宋美玲、德国顾问端纳,以及陈诚、晏道刚等飞临贵阳督战,毛泽东心中一喜:机会来了。

一切都在悄然中进行。1935年3月28日,中革军委留下红九军团伪装成主力在乌江以北牵制敌人,掩护大部队迅速南渡乌江。大雨之中,乌云翻滚,正是部队过江的好机会。敌机盲目扔下几枚炸弹扬长而去,红军主力南渡乌江几乎没费任何周折。

大雨初歇,毛泽东策马过江,在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陈光递过来的地图上,画了一条长长的弧线,几位红军将领恍然大悟,毛泽东重新选择的过江地域是长江上游的金沙江。

然而,就在这时,一则不幸的消息传来:中革军委二局副局长钱壮飞,过江时突遇敌机轰炸失踪。

今天,所有的鲜花为英烈绽放

钱壮飞

钱壮飞,中共情报界顶尖级人物。1929年底,他与李克农、胡底三人组成地下战斗小组,打入国民党情报机关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被周恩来誉为“龙潭三杰”。1931年4月,长期负责中央保卫工作的政治局候补委员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供出了党在上海的多处重要地下机构。中央机关面临灭顶之灾的危机关头,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负责人徐恩曾机要秘书的钱壮飞,果断抢在敌人行动前送出情报,使周恩来、瞿秋白、陈云等一批党的重要领导人免遭罹难。两个月后,身份暴露的钱壮飞历尽艰险,转移到赣南中央苏区。遵义会议后,正是钱壮飞等一干情报高手的卓越工作,为毛泽东神奇用兵提供了既快又准的情报,使得身陷重兵围追堵截之境的红军一次次绝地逢生。

情况紧急,周恩来连忙派人寻找钱壮飞。这段时间,钱壮飞身体每况愈下,中革军委刚刚任命他为红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还未到职。

一天,两天……第三天傍晚,仍未找到钱壮飞的影子。

远处的晚霞和近处的杜鹃燃烧在了一起。毛泽东默默点上了一支烟。他知道,像钱壮飞这样的情报专家绝不会轻易落入敌手,很有可能是身遭不测。长征以来悲壮的一幕幕,浮现在毛泽东眼前——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那支曾经让国民党几十万大军都无可奈何的红色队伍,不得不踏上远征之路。夜色茫茫,十里相送,战马最后一声悲怆的嘶鸣,惊落了多少母亲和妻子的眼泪。

长征就这样开始了,成千上万的年轻生命倒在了这条凶险莫测的长路上。

1934年10月21日,队伍还没走出江西,参加过南昌起义的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在率部突破敌人的第一道防线时,献出了25岁的生命。洪超是闻名红军的猛将,曾在战斗中失去一条胳膊,当过朱德、毛泽东的警卫排长,先后担任过4个主力师的师长,也是红军队伍中最年轻的主力师长之一。洪超的搭档,是后来成了开国大将的黄克诚;而接替洪超继任红四师师长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北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张宗逊。

湘江之战,红军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激战五天五夜,8.6的中央红军最后锐减至3万余人。担负全军总后卫的红五军团主力第三十师全军覆没。29岁的师长陈树湘负伤被俘,这位从秋收暴动起就跟随毛泽东闹革命的铁血汉子宁死不当俘虏,硬是从腹部伤口处扯断了自己的肠子。

那是长征路上最为惨烈的一战。红三十四师政委程翠霖、红四师参谋长杜中美、红五师参谋长胡震、红二师第五团政委易荡平、红四师第十团团长沈述清、红五师第十四团团长黄冕昌……14位团以上干部倒在了湘江两岸。他们与陈树湘一样身经百战,战绩百出。他们本来有机会趁敌人立足未稳率部杀出一条血路,然而,长征之初大搬家式的撤退捆住了原本机动灵活的红军队伍。头上是狂轰滥炸的飞机,身后是潮水般涌来的敌人,燃烧弹把阵地烧成一片火海,失去了指挥权的毛泽东无能为力,只能眼看着一批又一批勇敢的红军官兵倒在血泊之中。激战过后,清澈的江水变成了红色,当地的百姓“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没有什么比死者的鲜血更能激发生者的反思的了。面对一批批倒下的战友,几乎每一位长征将士都在怀念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打胜仗的日子,呼唤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湘江之战一个半月后,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重新执掌红军——那一刻,改变了长征和中国革命的命运。连追剿红军的国民党军队都感到,这支疲惫之师突然间又变得神出鬼没,仿佛回到了“朱毛”时代。

早春时节,红军在赤水河两岸打打藏藏,一下子打乱了敌人企图全歼红军于川黔边界的图谋。2月28日,红军第二次攻占遵义,5天之内击溃蒋介石嫡系吴奇伟部主力两个师8个团的兵力,取得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紧接着,红军三渡、四渡赤水河,与国民党各路追剿军拉开了一个星期的距离。

今天,所有的鲜花为英烈绽放

邓萍

然而,就在二占遵义的战斗中,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阵亡。这位与彭德怀、滕代远一起领导了平江起义的著名战将,年仅27岁。如血残阳中,毛泽东吟出了一段泣血文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今天,所有的鲜花为英烈绽放

【二】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才失邓萍,又失钱壮飞,连折两员大将,长征路上的这个清明,毛泽东承受着巨大的悲痛。让毛泽东牵挂的,还有那些奉命留在江西的战友。尽管早已与苏区失去联系,但毛泽东清楚,千里之外的苏区无疑面临着更为残酷的局面——那里,有他的胞弟毛泽覃,有他的挚友瞿秋白、何叔衡,有因他而受牵连的古柏,还有被他称为“政治工作第一人”的刘伯坚……

主力红军长征后,20万国民党军队把中央苏区团团围住。分散突围,成了这支1.2万人的红色队伍最后一线希望。

1935年2月24日凌晨,党的一大代表何叔衡和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瞿秋白在闽西上杭县水口镇附近与敌人遭遇。为了不拖累同行的战友,59岁的何叔衡突然挣脱身边的警卫,纵身跳下了悬崖。瞿秋白不幸被俘,4个月后英勇就义。

今天,所有的鲜花为英烈绽放

瞿秋白

今天,所有的鲜花为英烈绽放

何叔衡

何叔衡是毛泽东早在1914年就相识的老友。1918年4月,他与毛泽东等成立新民学会,任执行委员长,三年后又一同出席了党的一大。毛泽东对这位年长他17岁的长者的评价是:“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1931年,何叔衡进入江西瑞金,担任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工农检查部部长、临时法庭主席,主持了党的历史上因贪污腐败而被处决的第一个县处级干部——贪污公款246.70元的临时中央政府办公厅下属“二苏大会”基建工程处处长左祥云一案的审判。后因何叔衡不赞成愈演愈烈的“左”的肃反政策,被撤销全部职务。毛泽东身为政府主席,却无力带上自己的老友一同长征。于都河畔的相送,竟成了此生永别。

那个多雨的春天,成了中央苏区的“死亡春天”。1935年3月6日,党的六大中央委员、37岁的赣南省委书记兼赣南军区政治委员阮啸仙壮烈牺牲。同一天,闽粤赣边游击队司令员古柏也在突围中献出了29岁的生命。

担任过寻邬县委书记的古柏,曾协助毛泽东完成了著名的《寻邬调查》。毛泽东在这篇文稿中写道:“在全部工作上帮助我组织这个调查的,是寻邬党的书记古柏同志。”此后,古柏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先后任红四军前委秘书长、第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因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古柏与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一起,被打成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受到残酷打击和错误批判。史称“邓、毛、谢、古”事件。

今天,所有的鲜花为英烈绽放

古柏

1937年秋,毛泽东在延安接到古柏二兄古梅的来信,才知道自己的这位至交早在两年前已经牺牲,他含泪题词:“吾友古柏,英俊奋发,为国捐躯,殊堪悲悼。愿古氏同胞,继其遗志,共达自由解放之目的。”

曾经策划和领导了宁都起义的刘伯坚,同样是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那次起义,使“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人加入到了红军队伍,改编为红五军团。毛泽东一度病重的消息,也是刘伯坚报告张闻天才得以及时救治的。正因如此,他得罪了“左”倾主义的当权者。

叶剑英路过于都,刘伯坚为他饯行。两位战友对酒畅叙,不禁泪流满面。刘伯坚哽咽着说:“我留在赣南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跟着走吧!”叶剑英立即向博古反映了刘伯坚的请求,并正式向中革军委汇报,提议让他随队长征。但没有被批准,刘伯坚只得留在那片越来越小的中央根据地。1935年3月4日,担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刘伯坚率部向油山突围时,腿部中弹被俘。

今天,所有的鲜花为英烈绽放

刘伯坚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一周之后,被敌人押解移狱的刘伯坚,拖着沉重的镣铐,蹒跚着走过江西大余人潮涌动的青菜街。国民党反动派企图以羞辱的方式摧毁刘伯坚的意志,没成想却让这位内心坦荡的坚定革命者当街吟出了不朽的《带镣行》,“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世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他在留给家人的信中写道:“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身陷囹囫,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刘伯坚竟然在狱卒的眼皮底下完成了《狱中月夜》,成功寄给了兄嫂。行刑那天,他给妻子王叔振写下最后一封信:“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信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然而,刘伯坚至死也不知道,他的妻子再也看不到这些信件了。几乎是在刘伯坚牺牲的同时,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要科科长的王叔振,被害于闽西长汀。

刘伯坚牺牲的1935年3月21日,正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最具光彩的一笔——四渡赤水结束的时候……

一个又一个的噩耗,是毛泽东率长征大军到达陕北后才陆续得知的。1935年的这个清明节,毛泽东甚至无暇为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战友们留下任何文字。眼下,他心中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调出滇军主力,以便让红军迅速到达长江上游处的金沙江畔。蒋介石的到来,让毛泽东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战机。

【三】红军主力渡过乌江,毛泽东立即命令营造佯攻贵阳之势,部队大张旗鼓地亮出“打到贵阳去,活捉蒋介石”的口号。

4月6日,清明节。红军占息烽,下开阳,势如破竹,兵锋直指贵阳城。贵阳城内此时仅有黔军4个团,距贵阳较近的兵力也不过是刚刚从遵义战役溃败下来的2个师,根本没有战斗力。面对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红军,蒋介石措手不及,急令滇军孙渡部星夜兼程前来“护驾”。

当孙渡纵队以3天200公里的急行军抵近贵阳,红军却在贵阳城外猛然转向西南前进,准确而及时地在敌军即将合围的30公里缺口间冲出包围圈,一路狂奔进入云南。紧接着,又以威逼昆明之计,吸引滇军注意力,乘金沙江两岸敌人兵力空虚之机,抵达江畔。待到蒋介石如梦方醒,红军已经靠着七条小船巧渡金沙江向北而去,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追击。

4月25日——清明节后第19天,也就是毛泽东挥师金沙江的时候,一位红军指挥员带领的游击队在江西瑞金黄膳口一座名叫红林的山中被敌人包围。子弹打光,他又上好刺刀,准备进行白刃格斗。就在这时,一颗流弹击中了他的右腰上方,一直穿过前胸……魁梧的身躯顷刻倒在地上,手中还紧握着枪。

敌人从死者的上衣口袋中,搜出了一张浸染了鲜血的毛泽东照片。照片的背面,是毛泽东的亲笔题字。那是他的三弟,29岁的毛泽覃。

今天,所有的鲜花为英烈绽放

毛泽覃

1940年,周恩来把钱壮飞的妻子张振华接到延安。已经在重庆苦苦等待了丈夫八年张振华,直到此时才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钱壮飞次子钱一平回忆:在杨家岭,周恩来和邓妈妈把我叫去说,“你爸爸在第二次过乌江时遭敌人袭击,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等国民党飞机停止轰炸后,队伍集合走了一段路,我发现他不在身边,就下令一支队伍回去找……你爸爸牺牲了。那是1935年3月29日,他只有40岁……”

千古绝唱

作者:贾永

今天,所有的鲜花为英烈绽放

陈树湘塑像

崎岖的山路,颠簸的担架,剧烈的疼痛……从昏迷中醒来的陈树湘恍然明白,自己这是被敌人押解着前去领功。“誓死也不能当俘虏!”他猛地从担架上坐起,噌地撕开腹部的绷带,右手插进伤口,揪出了自己的肠子——

“啊!”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叫喊,肠子被硬生生拽成两段,高大的身躯重重地滚落到了地下。待到敌人从惊慌中回过神来,陈树湘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这一幕发生在1934年12月18日,离陈树湘30岁生日还差一个月零12天。

2021年4月25日上午,正在广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桂林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缅怀革命先烈,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在湘江战役纪念馆油画《陈树湘》前,总书记停下了脚步,凝视良久,由衷感叹:“壮烈啊!陈树湘是牺牲英雄中很典型的一个。”2014年10月,在福建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就曾高度赞扬陈树湘用生命壮举实现了生前立下的“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陈树湘,1905年1月30日出生于湖南长沙福临镇一户佃农之家,10岁时举家流落到长沙城小吴门外陈家垅。1921年,他与毛泽东、何叔衡等结识。1925年7月,20岁的陈树湘加入中国共产党。两年后参加秋收暴动,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这是毛泽东写于1930年新年的《如梦令·元旦》。此时,古田会议刚刚开过,新型人民军队定型,部队上下士气高昂,毛泽东心情大好。

“朱毛”红军很快在闽赣交界处打出了一片红色根据地。1933年7月,在宁化与清流交界处的泉上之战中,担任团长的陈树湘一战成名,率部在雾阁地区设伏,全歼敌援兵一个团。8个月后,陈树湘被任命为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师长,指挥部队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击退了3万余国民党军的进攻。

三十四师大都是来自闽西山区的贫苦汉子,以敢打硬仗恶战著称。长征开始前,中革军委决定由红五军团担任后卫,而三十四师则担负红五军团总后卫。大军转移,后卫师既要牵制敌人,还要阻击敌人,三十四师成了整个长征大军中承受危险最大的一支部队。

两个月后,红三十四师在湘桂交界处的湘江之畔遭遇厄运——那是长征路上最为惨烈的一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突破国民党精心构设的第四道防线时遇到灭顶之灾:前方是设防堵截的桂军和湘军,身后是潮水般涌来的中央军,红军被死死压在宽30公里、长80公里的椎形地带……在敌人的炮火中如同裹进了“绞肉机”。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候,红三军团第四师一天之内战死两个团长……

此刻,在掩护大部队转移的红三十四师阵地上,战斗之惨烈甚至超过了湘江岸边的搏杀。追剿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是三十四师的老对手,早在“围剿”苏区时就曾败在陈树湘手下。这一次,周浑元决心靠着强大的火力支援一洗往日的耻辱。头顶上飞机的狂轰滥炸,燃烧弹把阵地烧成一片火海……面对几倍于已的国民党军,陈树湘指挥官兵沉着应战,打退了周浑元部一次又一次的进攻。陈树湘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为大部队过江争取时间。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

苦战五天五夜,虽然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涉险过江,8.6人的长征大军却锐减至3万余人。待到三十四师一路拼杀到湘江边,渡桥已经被敌人飞机炸毁。本来,三十四师有机会免遭厄运。然而,长征之初大搬家式的撤退,捆住了红军大部队的手脚,也失去了一次次稍纵即逝的战机。

清澈的江水变成了红色。湘江,成了长征的灾难之地。

“滇军黔军两只羊,湘军就是一头狼;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凶如狼。”脱离大部队的红三十四师同时陷入桂军和湘军两支虎狼之师的重重包围。孤军作战,人地两生,弹尽粮绝……几番苦战之后,7000人的红三十四师仅仅下剩不到300人,师团主官也只剩下师长陈树湘、代理师参谋长王光道和第100团团长韩伟三人。

陈树湘决定绝地突围:“老韩,你带着师的主力继续往东走,翻过这个山脚,往东返,回到湘南去!”

陈树湘令韩伟率第100团200人的主力突围,自己带领行动不便的伤病员留下来阻击敌人。

韩伟怎能答应?!他哭着说:“你是师长,三十四师只要你还在,这个师的番号就在,还是你带着主力往东返!”此时此刻,谁都知道,留下来掩护意味着什么?几十年后,韩伟还记得当时的情景。“那是从井冈山斗争开始就生死与共的两位老战友唯一一次争执。”

陈树湘把眼一瞪,让韩伟服从命令。分手时刻,两位战友留下生死约定:万一突围失败,就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韩伟带领的200人突出重围,仅剩下30多人。危急关头,韩伟从广西灌阳西山乡和兴安漠川乡之间的大江岭跳崖求生。处境更加危险的陈树湘率领残部继续在湖南道县的莽莽大山中与敌人周旋,直到身负重伤后仍然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最后弹尽粮绝,不幸落入敌手。

大难不死的韩伟跳崖后,落在一根树叉上,被敌人抓去关进了监狱,全面抗战爆发后获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屡立战功,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6年,老人含泪写下了《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记》一文,那是34师碧血湘江壮烈一幕的最真实纪录。

1992年4月,86岁的韩伟在生命垂危之际叮嘱子女,不论陈树湘的遗体埋在哪里都要找到,定期去祭奠。而韩伟自己,则把最后的归宿选择在了闽西——他要去那片盛开着杜鹃花的红三十师诞生之地,等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战友魂归故里……

陈树湘牺牲后,残忍的敌人把他的头颅割下来,先是挂在湖南道县城门上示众,后又送到他的原籍长沙,悬挂在小吴门的城墙上。而他年迈的寡母,当时就独自生活在小吴门边上的民居中。

当年,道县的百姓在夜暗之中悄悄把陈树湘的尸首埋在了潇水边上,然而,烈士的头颅至今也没有找到。陈树湘没有子女,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也是根据他牺牲后的头颅画面和韩伟生前的描述复原的一幅画像。

今天,所有的鲜花为英烈绽放

陈树湘画像

2014年,陈树湘牺牲80周年的时候,韩伟将军之子韩京京,请人为陈树湘雕塑了一尊石像——自此,潇水之畔的烈士墓前,一面永远的红三十四师战旗与永远的英雄师长相依相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苏维埃   乌江   湘江   周恩来   贵阳   苏区   古柏   英烈   红军   国民党   军团   主力   部队   敌人   牺牲   鲜花   中央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