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的中国首富

两百年前,中国的首富叫伍秉鉴,是一个做对外贸易的广州人。

那时,清廷闭关锁国,只允许在广东进行“一口通商”,并且这种对外贸易的特权,还被清政府所特许经营的少数商行所垄断把持,这也就是后来俗称的广州“十三行”。而伍秉鉴的怡和洋行,是其中翘楚,通过经营茶叶出口等垄断性贸易,迅速崛起为一个帝国的巨富新星。伍秉鉴曾说,他的资产达2600多万白银,而当时整个大清帝国一整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4000万两白银。

伍秉鉴的生意不仅在国内,且扩张到了世界范围:通过代理人,伍秉鉴甚至投资了美国的铁路生意,并广泛参与了美国的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伍秉鉴的金融业务甚至广及欧美,他还是当时在世界范围内赫赫有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可以说,在清朝中期,他是大清帝国绝无仅有的具有世界意识的企业家。美国学者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弗兰克•萨奈罗感叹:伍秉鉴“不仅是(广州)行商最重要的成员,而且可能是那个时候世界上的首富”。

在中国几千年特有的政治生态中,作为“士农工商”的垫底阶层,商人永远是最为卑微的阶层,哪怕你贵为首富和超级富豪,也是如此。

商人,永远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那个阶层。伍秉鉴生活的那个时代,更是如此。

对于大清帝国时期,广州十三行的商人们,在帝国官员和政治生态前的卑微地位,欧美人的观察非常透彻,伍秉鉴的同时代人、英国人约翰•巴罗说:

“行商见了官府最低的小吏,也会发抖……”

英国人岱摩,对于中国商人的这种卑微感,观察得更为仔细,对于当时十三行的富豪和商人们,他说:

“在海关监督面前——他们都是高级官员——行商们从来都行跪拜礼,跪倒在地,叩首多次。即使某位骄傲的官员允许他们起身,他们的眼睛也从不会超过他的官服的第九粒扣子,疏忽了这项严格礼节,行商就会遭到最严厉的乱棒责打,如同处罚一个普普通通的轿夫。”

岱摩注意到,大清帝国的富豪和商人们,在官员们面前,眼光仅仅只能到达他的“第九粒扣子”,而第九粒扣子是什么位置?领口是第一个,第九粒扣子的位置大家可想而知,帝国商人们的卑微感,哪怕你贵为首富,也仅仅只能如此了。

超级财富来自垄断性的贸易,而垄断性的贸易,自然需要政治的加持。

所以,为了维持这种垄断贸易地位、继续当上十三行的行商,大把撒钱,自然是伍秉鉴的第一选择。

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统计,从1800年到1843年,伍氏家族先后自愿或被迫“捐”出了1600万两白银,而这还不包括各种私底下的贿赂及送礼。

在政治和官员面前的自卑,也使得清朝的富豪都有个特点,就是都喜欢捐钱买个虚职的官衔,然后穿下官服过过瘾,所以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关于伍秉鉴的画像,都有他穿着官服的样子——通过捐钱,伍秉鉴买到了一个三品官员的虚职。

大清帝国道光六年,58岁的帝国首富伍秉鉴在广州宣布退休。

首富退休,哪能那么便宜。不久之后的鸦片战争,首富被迫拿出200多万元代政府赔偿英国。

随着清廷的战败,广东“一口通商”的垄断地位被废除,清廷又新增了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作为通商口岸,“五口通商”局面的出现,加上《南京条约》取消了外商在华做生意必须经过十三行行商代理中介的规定,各种垄断特权的消失,也使得伍秉鉴家族等十三行行商的垄断贸易地位一去不返。

失去了政治保护伞和商业垄断特权,伍秉鉴的首富家族,也开始被迅速打下神坛。

就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几个月,1842年12月,伍秉鉴在写给他的美国朋友罗伯特•福布斯的信中写道:

“如果我现在是青年,我将认真地考虑乘船前往美国,在你附近的某处定居。”

他也想移民了,可是老了。

在宣布退休多年后,这位大清帝国乃至当时的世界首富,在政治和战争的风雨中,已经心力交瘁。

发出这封信半年后,1843年,75岁的首富伍秉鉴,最终在大清帝国的风雨飘摇中撒手人寰,他一手建立的商业帝国,最终逐渐崩溃瓦解,他本以为退休后就可以安享的晚福,直至他死,也没有到来。

200年前的中国首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虚职   行商   富豪   官服   清廷   垄断性   帝国   扣子   美国   首富   卑微   商人   官员   年前   政治   数码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