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90后变身韭零后

当90后变身韭零后


科幻作家约翰·坎贝尔曾说:“投资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东西。”


理财,无疑是一种以市场个体的资产配置为主导方式的投资行为。


按照中国传统的大白话就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这也怪不得,越来越多的年轻后浪们,开始进行着“形而上学式”的理财动作趋同,玩起了基金玄学梗。


这边厢,祈祷着“宁可我被绿,不让基金绿”的自黑式乐观,令人忍俊不禁;那边厢“上热搜就会跌”的指针,似乎永不过时。


当90后变身韭零后


然而,耐不住最近的大盘实在跌的过于惨淡。不少基民,特别是刚入场的新手已经连夜“逃跑”。


8日晚间,“基金人已亏到毫无波澜”登上微博热搜。


以致于3月9号,多家基金公司、第三方基金代销机构还有支付宝,纷纷出来喊话投资者,强调“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在低谷转身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等长期主义观点。


2021年,到底是年轻人的基金付费课堂还是人生逆袭之路,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市场命题。



1

“你的基金,今天涨了没?”


“你的基金,今天涨了没?”


当90后变身韭零后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句话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之间,最直接的生活关怀礼仪,堪比上一代的“吃了没”。


这首先是由于刚进入2021年,基金的连续热搜破圈和爆火。


春节一过,不少90后、95后甚至于00后纷纷投入基圈大军,组团养基。不仅如此,新基民入场还把粉圈营销的氛围顺势带入。不少基金经理,也因此拥有了自己的“粉丝后援会”。


一时间,基金圈宛若线上投资集市。令人眼花缭乱的基金搭配产品之下,似乎掩藏着一夜暴富的大矿藏。


有人为了跟上基金的潮流,在同事、朋友乃至网友的安利下,以一个纯小白的认知匆忙入场。到处找“学霸”、“抄作业”。换来的则是,隔着绿油油的屏幕深夜迟迟无法入睡;


当90后变身韭零后


有的则比较信任各路基金理财经理的专业背景和品牌背书,把基金当储蓄,错过“割肉”卖出的最佳时机,看着别人的盈利后悔不迭;


也有的运气不佳,买啥啥跌,被朋友圈视为负面教材和避雷针,可以说人财两空......

当90后变身韭零后

当然,年轻人比较一致的反应是,望着手中亏损的基金和绿油油的基金面板,往往不知所措。无论是“割肉”卖出还是继续加仓,都显得缺乏几分逻辑,只得凭借些许感觉。


不过,尽管初入基金市场的年轻人,并未享受到高收益的盛宴,但似乎并不影响后来者前仆后继地涌入。


一方面,作为初入职场或打拼几年的年轻人,自身的储蓄结构并不稳定,固定资产和大额支出较少,使得自身的闲散资金既难以通过传统储蓄实现财富保值,也难以承受股市瞬息万变的风险。


当90后变身韭零后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新一代年轻群体价值投资观念的成长,使得这一代年轻人对于具有较高收益和较低风险的基金产品,具有天然的好感倾向和尝试动力。


同时,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平台的介入,也让基金购买变得更为便捷、体验更好,进而撬动了众多的年轻流量补充。


在基金作为商品层面上,其比用户成为散户的股票市场,具有更高的组合度和适配性。尤其是专业基金经理的有效统筹和配置,让年轻群体不必在研究上市公司的信息消费中,投入过多的时间成本。


不过,自2月18日春节后股市开盘以来,A股行情开始滚着下山坡。随之而来的,是白酒、食品、医药行业等明星基金也都在持续暴跌,不少人被“跌打”得遍体鳞伤。


当90后变身韭零后


乐观点说,理财市场是有经验的人获得更多金钱,有金钱的人获得更多经验的地方。


牛年以来出现的A股调整,可以说是“市场先生”给盲目涌入的年轻人,上了一场生动地投资体验课的实操展示。


只是,如何从韭菜之路,走上“久财”之道,仍然是年轻人需要长期摸索的投资学习之旅。



2

“赚了叫我蔡总,亏了叫我菜狗”


谈到钱的时候,没什么人是轻易理性的。


尽管,年轻“新基民”选择基金作为资本战场的时候,倾向于把专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是一种投资思维上的进步。


当90后变身韭零后

三位圈内流量


但同时,这也会造成对于基金经理这类基金配置方案提供者的过度依赖和盲目信任。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很多新手缺乏对自身财务状况和投资目标的有效把控,更懒得研究行业背景与投资标的的发展前景,并扩大自身的金融知识、行业研究和交易模型的认知边界。


尤其是,基金市场本身就存在着鱼龙混杂、结构多变的产品繁多现象。


截至2020年12月底,公募基金数量达到了7913只,相比2019年底的6544只增加了1369只,且大幅超过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


于是,我们会看到,当年轻人急于把宝押在专业人士身上时,基金经理或主动或被动“出圈”,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偶像。


当90后变身韭零后


这其实,反馈的不仅仅是基金圈营销策略的年轻化打法转变,也是年轻群体自身的财务焦虑导致的非理性化投资策略的表达。


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大量的缺乏有效识别和进度把控能力的投资者入场,带来的收益和挑战其实是一体两面的。


在市场销售层面,年轻人从流量单位转向了资产标尺,掌握年轻人也从掌握流量变为了整合年轻人的资产价值。


但同时,年轻人难以捉摸的投资趋向和风险预估行为,也会为资本市场的变化带来一定的不可测性和频繁波动特征。并且,年轻人的喜好趋同也会为一些热捧基金产品,带来更大的上涨压力和价值稀释。

当90后变身韭零后

就在3月10日,由于近期市场调整颇为剧烈,多只基金净值回撤较大,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也不能幸免。


“公募一哥”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2019年公募基金冠军刘格菘管理的广发双擎升级均创下历史回撤记录。


一位易方达基金人士也表示,“现在规模也的确是太大了,不敢说是好是坏。”历史数据表明,过往百亿元以上的基金收益率统计并不乐观。


这意味着基金经理能带你赚钱,同样也有很大的几率会亏钱。


而一旦亏钱,新基民的宽容度与其入圈兴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


当90后变身韭零后


不仅其脱粉速度超乎想象,甚至可能一夜之间就会成为黑粉。


诺安成长基金经理蔡嵩松,就频频被“骂”上热搜,乃至于无奈地调侃:“希望大家别赚了钱叫我蔡总,亏了钱叫我菜狗”。


不过,理财市场的火爆,也让理财教育和基金知识普及,变为一种刚需消费。


无论是作为新兴的年轻人交流前沿的B站,还是老牌的投资讨论社区雪球,都充斥着大量的科普类爆款内容。


“资产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说过,成功的资产配置,贡献了90%的投资收益。


对于年轻人而言,将财富收益寄托在基金市场,似乎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明天。


当90后变身韭零后


大概一个不变的道理是,赚钱的往往不是成群结队的掘金者,而是半路上提供刚需服务的卖水人。


巴菲特说:风险来自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


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无论是谁,在进行任何一项投资之前,都必须要沉下心来,做足功课。


毕竟,谁都赚不到自己认知之外的钱。


只是,向无数年轻人开放的基金市场,其面对小白用户的市场教育的不成熟,以及由此带来的基金销售的钻空子、营销游戏等乱象,也会成为影响年轻群体长期深入拥抱基金的一道门槛。


当90后变身韭零后


同时,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基金购买的账面沉浮,成为其最大的开销时,是否会造成对于消费潜力的变相遏制,也是值得关注的。


但无论如何,年轻人的第一堂财富课,交学费总是不可避免的。





当90后变身韭零后

本文作者:遊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认知   收益   群体   流量   乐观   年轻人   资产   风险   价值   经理   基金   年轻   专业   市场   产品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