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Hi-Fi音响发烧角度谈爵士乐

在音响发烧友的群体中,听古典音乐的人是特别多的,紧随其后的应该就是爵士乐。这是很“反常”的,与中国的乐迷群体(普遍而言的“乐迷”)的欣赏口味,是差异很显著的。国内的乐迷群体中,听得最多的应该是华语流行、欧美流行,古典和爵士乐应该都不是优势品种。那为什么到了音响发烧友的群体中,古典音乐、爵士乐,就开始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了呢?

可以参考我曾在本论坛做过的一次关于音乐类型的投票。投票获得的结果如图。古典和JAZZ列在第一和第二位。

我觉得一个明显的原因,是因为音响发烧友注重音响效果、音质,而古典音乐、爵士乐的录音,就平均水平来说,是品质最好的,声音最自然的,所以也就获得了音响发烧友特别的青睐。

从Hi-Fi音响发烧角度谈爵士乐

发烧友、特别是拥有中高档音响重播器材的发烧友,他们不仅喜欢音乐,更喜欢音乐以高品质的声音播放。器材越是好,就越是需要播放高品质的录音;如果一套揭示力、透明度很好的HI-FI系统,去播放品质平庸甚至低劣、声音夸张而不自然的唱片,那是非常难受的。就好比买了大屏幕的高清彩电,当然是要看蓝光、至少是DVD吧,如果还整日播VCD、压缩DVD,岂不是非常扫兴的事情?

有人会问:那你的意思是否,古典音乐和爵士乐,就是录音品质最好的音乐?所以最受发烧友的青睐?

我会肯定地回答:是的。

古典音乐与爵士乐,虽然是性格相差很大的两类音乐,一个讲究严谨、按谱演奏,一个讲究即兴发挥、不按谱演奏,但是在一点上,两者是共通的——它们都是最自然的表演和录音方式。

我这里说的“自然”两个字,具体的意思是什么呢?

是指:1)它们表演时用的都是自然乐器。2)它们的录制方式都是很讲究自然和真实的。

什么是“自然乐器”呢?就是指靠乐器本身的自然物理振动发声的乐器。完全不含电声成分。电声乐器、电子合成器、电子琴、MIDI那些,都不是自然乐器,都含有电声的成分。

主流的古典音乐与最经典时期的JAZZ,都是自然乐器的演奏,是没有电声乐器成分的,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一些自然乐器在演奏家手法的控制下振动和发声。

为什么我要特别地去提“自然乐器”呢?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只有自然乐器,是真实的,是声音可以衡量真实程度、自然程度的。

大家想必知道一句老话——画人难,画鬼易。为什么呢?因为人是真实存在的东西,画得象与不象,是最容易判断的,而鬼,谁也没见过,怎么画都可以,我们也拿不出一个标准来参照和评价。

HI-FI也是这样子。自然乐器的声音是真实的存在,小提琴的声音是如何的,钢琴的声音是如何的,萨克斯管的声音是如何的,大家都比较熟悉,听到HI-FI里播放出来的小提琴、钢琴、萨克斯,就很容易去判断是否准确、自然、真实;而电子合成器的效果,本身是经过技术处理的,不是一个自然的声音,要怎么判断呢?就如同去判断鬼画得象不象了。

除了主要使用自然乐器之外,古典音乐和爵士乐也是录制方式最为讲究真实、自然的音乐种类。(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音乐也讲究这点,包括中国民乐。)

在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的录制、编辑、后期制作的整个过程中,对原始的声音虽然会做一些处理,但这些处理还是以真实还原为原则的,不会去做一些特殊的、改变音色真实感的效果处理。而流行音乐、很多现代音乐从整体上说就不太注重这个原则,在后期处理时往往大量使用“音效”,不是追求原始演奏的真实还原,而更多是采用技术手段去制作出某些吸引人的音响效果。这是两种理念的差异了。

以上两点综合起来:使用自然乐器、录制过程讲究自然真实,这就使得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的唱片,从总体上说最为真实、自然,对HI-FI器材来说,最适合发挥它们“高传真播放”的能力。

高档HI-FI系统如果用来重放录制很假、很粗糙、合成器效果很多的音乐唱片,往往是根本表现不出它们的素质,而一旦用来重放录制良好的古典、JAZZ唱片,就完全不同,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系统优良的重播素质。

实际生活中我也经常碰到这样的事例:发烧友在拥有了一套中高档的HI-FI系统后,开始挑剔唱片,发现以前很多录制平庸的唱片渐渐听不下去了,开始追求和购买录音品质高的唱片。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回到这个帖子的本意,我觉得发烧友最为关注的爵士乐,也往往并不是所有的爵士乐,而是集中在一部分的爵士乐上。换言之一部分的爵士乐是最受音响发烧友欢迎的,听得最多的。接下来想谈一谈这个。

JAZZ是一个很宽的范围,是一个很丰富的世界。它从起源到现在也接近百年了,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很多变化,从音响发烧友最关注的音质角度,最重要的无疑是所谓Bebop时期的爵士乐。

Bebop是现代爵士乐的一个关键发展阶段,萌芽于20世纪四十年代,成型于五十年代,成熟于六十年代。大家注意一下,五六十年代正是模拟录音渐渐达到高峰时期的年代,特别是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是立体声模拟录音的成熟时期,不管是古典音乐还是爵士乐,都是名盘辈出的重要时期。当时既是很多大师级人物的活跃时期(包括古典大师和爵士乐大师),也正逢立体声模拟录音的成熟期,所以这个时期不论是古典还是爵士乐,都留下了一批重要的、珍贵的录音。

事实上现在国内乐迷和发烧友还在听三四十年代Swing时期“大乐队”唱片的,恐怕已是极少了。听七十年代Fusion Jazz的,恐怕也很少,主流的欣赏还是集中在五六十年代的Bebop,以及从Bebop延伸出来的Hardbop、Postbop等,当然还有当代的爵士乐。不管是从音质还是音乐,我都建议开始听爵士乐的朋友们,从听这个时期的Bebop名盘入手。

这是一个大师云集的年代,是一个音乐非常自然、非常好听的年代,也是录制水准良好的年代。固然还是模拟录音,会有一些本底噪声,但基本是不会打扰聆听的,即使是五十年代上半叶的单声道录音,也已具有了足够的清晰度,除了是单声道这一点外,音质本身已相当不错。

Bebop爵士乐有点象古典音乐里的“小编制”,往往是几件乐器的重奏形式。最为多见的是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

爵士乐里最为多见、最常用、地位最重要的乐器,大概是这么几种:钢琴、倍大提琴、爵士鼓、萨克斯管、小号、吉他。另有一些不太出场、但也有地位的特色乐器,如颤音琴(Vibraphone)、短号(cornet)、长号(Trombone)、黑管(Clarinet)、电风琴(Electric Organ)、长笛、小提琴等。这些乐器各有独到的表现力,都是很受乐迷们喜爱的。

从Hi-Fi音响发烧角度谈爵士乐

虽然爵士乐和古典音乐共享几种乐器,但往往同一种乐器在古典音乐和爵士乐里的演奏方式和特色是不同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倍大提琴。在古典音乐的演奏里倍大提琴更多是拉奏旋律,而在爵士乐演奏中,它几乎总是在拨弦,提供低音节奏,只有极少数拉奏旋律的机会。钢琴在爵士乐演奏中也更突出敲击的音色和特征,不象在古典音乐的演奏中那么讲究优美的连奏(Legato)、宽广的强弱对比幅度。

爵士乐的特性还是与古典音乐差异蛮大的。如果说古典音乐的主要特质是严谨、纯正、细腻,那我觉得爵士乐的主要特质是即兴成分强、节奏感强、性格活跃、注重交流、色彩感强。下面我逐项讲一下。

即兴成分强,这是不言而喻的。爵士乐不是严格按谱演奏的,不是象古典音乐那样,每件乐器有一个分谱,然后读谱演奏的。虽然一首曲子是有主题的,也会给伴奏部分事先提供一个旋律线或和声模式,但实际表演时绝不是照本宣科的形式。可以说,即兴、自由发挥,是JAZZ的精神和灵魂所在。爵士乐大师们都是即兴表演的高手。

节奏性强,这也是有别于古典音乐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爵士乐的演奏里,鼓和倍大提琴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在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里它们都要占去两个座席),而它们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为音乐提供一个节奏背景。事实上在爵士乐中,鼓和倍大提琴常被合起来称做Rhythm Section(节奏部分)。古典音乐多数是没有这样清晰的“节奏部分”的,古典音乐中的节奏更为微妙、灵活、隐含一些,不那么明摆在台面上。

性格活跃、注重交流,这也是爵士乐的鲜明特征。爵士乐是很“鲜活”的音乐,是容不得“死样怪气”的,容不得“正襟危坐”的,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韵律、充满摇摆感的音乐。音乐的情绪和气氛始终是外向的、鲜明的。哪怕表达方式稍微粗糙一些,不象古典音乐那么讲究细腻、内在,但一定要容易打动人、容易感染人!

色彩感强烈,也是爵士乐的一个突出特征。大家看,爵士乐的重奏中,一般是没有两件重复乐器的,即使有些重奏形式里用到两把萨克斯管,也多为不同音域的萨克斯管,比如一件alto、一件tenor,而古典音乐的重奏形式里,弦乐器永远是主导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搭档,是固定的。

这是因为古典音乐更讲究音色的和谐。弦乐器之间是音色最容易和谐的。爵士乐则不讲究音色的“和谐”,而喜欢利用不同乐器的个性化音色的搭配,营造出强烈的色彩感。在一个典型的爵士乐四重奏表演里,萨克斯管(或者小号)、钢琴、鼓、倍大提琴,分属于管乐器、键盘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四个家族,却凑在了一起,制造出经典的JAZZ音效。

通过以上我对JAZZ特质的分析,我觉得重播JAZZ特别出色的HI-FI器材,也就要相应地具备以下特点:节奏感强、性格鲜活、外向、音色质感好。

光是靠纯正、典雅、严谨,是不足以让JAZZ乐迷们满意的。偏清淡和清冷的声音更是禁忌,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冷色调的JAZZ播放简直是“灾难”。JAZZ要播得象话,声音可以不那么细腻、严谨,但一定要有活跃的、外在的表现力,要温暖、鲜活、亲切、有感召力。

我相信很多JAZZ迷会认同我的看法。ledzep网友跑到我这里,用HD650和SR325is两副耳机一听爵士乐,立刻问我HD650为什么那么“闷”,而SR325is效果要好得多?我告诉他其实听古典音乐HD650要对路得多,但一播JAZZ,基本都喜欢SR325is了,包括我在内。HD650厚重的声音根本不是JAZZ所需要的,而SR325is那种鲜活、明锐、有节奏感的声音,才是对味的JAZZ!

我写这篇东西也根本无意叫大家都去仔细研究JAZZ,搞懂hardbop、postbop、cooljazz、modal jazz、free jazz、smooth jazz、fusion jazz等一系列名词概念和各自的发展脉络。当然有兴趣的自己去看,但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实际的多听、多品味。从发烧友的角度看,确实五六十年代的爵士乐是最重要的、最有欣赏价值的,录音良好,自然乐器、自然方式的录制、大师云集的年代。这个时期的爵士乐经典唱片是不可复制的,不会再有的了。

六十年代以后,一些所谓postbop的爵士乐音乐家们开始玩fusion,即融入其他音乐类型的元素(典型的如摇滚、布鲁丝、电子音乐等),并在演奏中逐渐引入电声乐器。比方Miles Davis、Herbie Hancock、Chick Corea等一代名家都是如此。对自然乐器的效果感到局限了、腻味了,就开始玩电声,当然放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现在看来,从发烧角度看来,这些爵士乐的音响录制效果却差了。就象我在前面分析的那样,电子乐器的效果也是无从分辨“象”和“不象”的,只是效果(effect),无所谓象不象、真实不真实。我个人也不喜欢听这个时期的爵士乐。象Miles Davis、Chick Corea本是我喜爱的大师,但他们搞的电子音乐效果的Fusion Jazz我是基本排斥的。

至于当代的JAZZ,一方面是JAZZ从美国本土发展到了之外的国家,比如JAZZ到日本扎根,就演化出风格很有日本特征的“日本JAZZ”,在欧洲,JAZZ的发展也带上了明显的欧洲音乐特征。

另一方面,当代的JAZZ越来越多地Pop化,和流行音乐(Pop)的元素紧密结合,毕竟这样最容易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比如前些年大为成功并走红的Kenny G便是一例。他的演奏风格十分地Smooth和Sweet,风格上讲属于所谓Smooth Jazz,华丽的炫技、优美甚至有些甜美的曲调、Pop化的伴奏方式,这些都确立了它商业上的成功,但在JAZZ评论界里也一直对他这样的演奏批评很多。我算是国内最早听Kenny G的一批人,大约1992年就开始听他,一度很喜欢,但最后还是因为腻味而不再听他。但五六十年代的萨克斯管大师们的经典名碟,却无法使我产生腻味感。

同时,在当代仍坚持采用自然乐器、自然录制的JAZZ仍是很多的,凭借着当今的数码录音技术,也可以达到很好的音质,这些,也应该是音响发烧友们关注的音乐制品。

(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爵士乐   发烧友   萨克斯管   电声   重奏   大提琴   音色   古典音乐   乐器   讲究   音响   角度   时期   声音   真实   自然   数码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