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卫灵公十五(25)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论语笔记】卫灵公十五(25)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注释】⑴毁:诋毁。⑵誉:赞誉。⑶试:考验。

【译文】孔子说:“我对别人,诋毁过谁赞誉过谁?如果说赞誉过谁人,那么此人一定是经过考验的人。这种人,如在夏商周三代,一定是走正道的人。”

【简评】人不是一种能够单独生存的动物,必须与他人交往,结成一定的关系。而人在交往的时候,肯定对交往的对象有所选择,这就免不了对周围的人和事做出自己的评价。但这种评价一滥,就成了“哪个人前不说人,谁人人后无人说”,很多矛盾,就是在这种“说人”之中产生的。

孔子也要对他所交往的对象进行评价,圣人也不例外。但孔子在对别人进行评价时,是以赞誉为主。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欣赏别人”,一个能够欣赏别人的人,自己往往也会被别人欣赏,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此形成了。不过应该注意到,孔子对别人的赞誉,并不是信口开河,为赞誉而赞誉。他所赞誉的人,是经过考验的确是值得赞誉的人。这种人,就是像生活在夏商周三个时代之中的那种能够正道而行的人,比如史鱼、蘧伯玉。

正是因为表扬要实事求是,不能溢美,所以孔子对一些人,就有誉有责,比如对管仲。其实赞誉过了头,是很容易招致人们的反感。“文革”时期艺术作品中所塑造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也许就是好得过了度的结果。由此看来,对我们现在在教育学生时所提倡的“激励教育”,也得辩证分析。“一好百好,大家了了”,其实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表扬与批评,都得看对象说话,实讲究分寸。药过量了能毒死人,可是糖水喝多了照样能够撑死人。至于那种将表扬当成领导艺术,大老远坐车赶来,脚一落地就咿咿哇哇地表扬一通,然后一拍屁股开溜的领导,人们常常将之比喻成“搅拌机”,因为他只能“和稀泥”。这种领导往往是不解决问题的“和事佬”或者没能力解决问题的庸材。

什么是“毁”?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这就是“毁”!孔子在对待别人的错误上面,不是不提倡展开批评,虽然很讲究分寸,“责人也薄”,但“责”是一定的。这种“责”的标准就是事实求是,名实相符。正是因为这样,即使对桓魋、公伯寮这样的人,孔子也不无端攻击他们,绝对不会因为他们不好,就将天下所有的坏事都往他们身上推。而我们现实中有些人,只要觉得谁不好了,就抓起污泥住人家身上乱抹,其实这正是自己心底肮脏的一种表现。

“毁”人不倦者当戒之!


注1:本文作者,张永强,退休教师。曾任职于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本文在此发布,已获原作者授权。

注2:原作者撰写本文,旨在让从来都没有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点个关注可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管仲   求是   庸材   直道而行   名实相符   论语   孔子   夏商周   正道   分寸   原作者   死人   讲究   本文   对象   评价   笔记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