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称赞:敬爱的战友、不朽的英雄,王若飞一生短暂、灿烂

提起王若飞,人们都会想起他在重庆谈判的归程遇难的不幸,或多或少了解他为祖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可是,对他的了解大多浮于表面,并没有深入地体会到他浓浓的爱党之情。

王若飞生于1896年,那时正是清末,也是中国最动荡的时期。他虽出身于贵州安顺县的有钱地主人家,可因为他的奶奶并非亲奶奶而是王家的小妾,所以王老太爷过世后,他和母亲、妹妹一直被那个被他们唤做“奶奶”的老女人折磨。即便有母亲在,也逃不出恶魔的魔爪。从小就活在被欺凌的空间里,王若飞和他的母亲和妹妹经常遍体鳞伤,偶然的一次,二舅黄齐生来看望自己的姐姐和外甥和外甥女,却吃惊地发现,自己的亲人在婆家被折磨地将要离开人世间,当机立断,带他们离开这个地狱般的家庭。于是,1903年冬天,同情外甥一家遭际的黄齐生带他们迁居到了贵阳,这一年,王若飞年7岁。可能是这一段被虐待的日子里,磨练了王若飞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让他后来在狱中的意志没有被消磨,反而更加坚定,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伟大的无产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称赞:敬爱的战友、不朽的英雄,王若飞一生短暂、灿烂

1931年9月,受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委派,王若飞化名黄敬斋回国领导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同年11月因叛徒出卖在包头被捕,先后关押于国民党归绥第一监狱、山西太原陆军监狱。被捕之时,为保护同志和党的组织,王若飞将写有同志名单的纸片放进嘴里嚼烂,快速地吞咽下去。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坦然无畏地应答:“招字,早就从我的字典里抠去了。”当被押赴刑场以“执行枪决”相威胁时,他泰然处之,淡然地对执刑人员说:“开枪吧!”

蒋介石自然不会轻易地放过他,要逼他说出共产党的秘密计划和有益信息。而王若飞被投入牢狱,关进囚室后,他没有一天意志消沉,反而组织“政治犯”学习马列主义,进行思想教育,开展各种斗争,不给敌人发现弱点的一丝机会。王若飞在狱中不断宣传革命真理,让很多难友提高了觉悟,选择与共产党人站在一起,开始展开更大规模的狱中斗争。监狱当局认为这些人都被“赤化”了。为了破坏狱中斗争,敌人打破了“共产党政治犯”单独囚禁的常规,先后把普通犯人刘宝全、马福(回族)、王三毛(蒙古族)等与政治犯关押于一处,企图让他们监视王若飞的行动,并要求按时向上“报告”。然而这一方法并不奏效,因为这些囚犯大多数是青年,经王若飞引导和教育,选择了和王若飞站在一起,共同反对监狱当局。

由于王若飞出色领导和共产党人及革命者的团结斗争,让监狱变成了“革命者的学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们逐渐成长为立场坚定,充满胜利的信心的共产党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三毛,他经王若飞介绍还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选择了为国牺牲。许多难友在王若飞的引导下,明白了共产党才是人民的救星,不推翻旧社会,不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人民就会永远被欺凌,人民就会永远受苦。因此,王若飞得到大家热忱的认可,也被公认为是这所“革命者学校”里杰出的导师和益友。与此同时,时任绥远第一监狱的主席傅作义被王若飞的胆略与气节深深折服,请他在自家客厅长谈,王若飞力陈抗日主张,并写下一份长达万言的“抗日救国意见书”,赢得傅作义由衷钦佩。他的舅父黄齐生先生亲往归绥看望王若飞,多方奔走想要搭救他,让他出狱,王若飞对舅父讲:“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遭到千万人的唾弃,那活着还有意思吗?”舅父深知他信念坚定,于是也就作罢,只能在生活上关心爱护。

虽然在狱中生活极其艰苦难熬,但王若飞从来没有退缩。他曾在写给亲人的书信中据实以告:“居狱中久,气血渐衰,皮肉虚浮,偶尔擦破,常至溃烂”却又在同一封信里抒发自己在狱中的心志不曾动摇,反而愈加坚强:“现实所受之苦难,早在预计之中,为工作过程所难免,决不值什么伤痛也。”他的忠贞坚定的伟大光辉形象跃然纸上,绝不放弃斗争的决心也未曾消减。据营救他的同志回忆,某文献曾有记载:黄犯敬斋是个大共产党员,在包头被捕的时候,销毁罪证,拒绝招供;在绥远狱中,傅主席优礼相待,黄犯毫无悔过之心,常常煽动政治犯,高唱国际歌,进行赤化宣传。在长达5年7个月的牢狱生活中,王若飞始终坚贞不屈,誓死守卫党的机密,

毛泽东称赞:敬爱的战友、不朽的英雄,王若飞一生短暂、灿烂

1936年,王若飞被转押山西,阎锡山派其亲信梁化之前往狱中劝降,承诺只要答应“合作”便可立刻出狱,王若飞脸上没有任何情绪,只是冷冷地回答道:“当我还戴着脚镣手铐的时候,我拒绝做任何有条件出狱的谈判。至于我出狱后是否和你们合作,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只能服从我们党的组织决定。”从他的话语中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忠贞和对信仰的追求。

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中共中央北方局派薄一波以共产党员身份前往山西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组织工作,伺机营救狱中的王若飞等同志。然而,当薄一波来到王若飞的囚室,王若飞却高度警惕,没有因为他是自己熟悉的人就放松了警惕,而是要求他出示党的文件来做证明,经过多次交谈考察,才相信薄一波的话,卸下了心中的防备。当知道自己即将无条件出狱时,王若飞却与众不同,主动要求党组织对自己进行审查,并坦诚地阐述了原因:“我在狱里住了五六年,很希望党对我的一切进行全面审查,得出一个结论。你能不能找个我认识的人,到这里来证实一下,以免将来有旁的什么问题发生。”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王若飞才踏出监狱的大门。

对于这样一个拥有高尚情操和坚定意志的奇才,自然有很多人使劲浑身解数想要留住他,为自己所用。为了留住王若飞,阎锡山拿出了“礼贤下士”的各种手段,却均被王若飞一一拒绝,并说道:“我只有回到延安,才能接受我党中央分配给我的工作。在此之前,我不能做任何考虑。”有力又忠贞的回复,体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爱。在他准备启程回延安时,阎锡山又派人送来2000块法币做路费,也被王若飞婉言谢绝。面对金钱毫不动摇,坚持内心的原则,不因外物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内心。自始至终,饱含着对中国共产党绝对的忠诚。

在狱中的度过的五年零七个月,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他被关押在塞外监狱,冬天零下二十几度,牢房里不可能生火,晚上睡冷炕,就生活在像冰窖一样的地方。他和狱友们被缠满了手铐脚镣,根本没办法穿裤子。于是,王若飞只得将裤子齐裆撕开,用绳子结着,这样,裤裆里就成了过风洞,寒气入侵,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彻骨之寒。他每天所吃的更是不堪入目,好一点的小米汤,里面砂子、老鼠屎什么都有,饭菜里盐近乎零,是国民党故意为之,想要让人身体虚弱无力,让他们缴械投降,放弃挣扎。由于长年见不到阳光,他得了关节炎,强壮的身体在狱中每况愈下,一个健健康康的大小伙子渐渐变成一个双鬓斑白的“老人”。甚至后来,国民党加紧了对王若飞等人的压迫,让监狱环境更差,不打扫,不通风,细菌横生,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王若飞在狱中患上了瘟疫,多次高烧不退,昏迷不醒,但他从来没有泄露一丁点关于党的消息。即便在这种艰难的环境里,王若飞用各种方式秘密进行抗战宣传。他利用放风的机会,和一部分难友接触,积极宣传抗战的重要性。没有一刻忘记自己的使命。

经过在狱中的磨练,也坚定他的理想和信仰,心中只有党。

王若飞出狱后,前往延安,跟随党中央领导奔赴抗战第一线。为革命事业身先士卒。一九四六年四月,重庆谈判,王若飞陪伴中共高级领导人前往重庆进行会议探讨,却在回程时不幸遭遇空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毛泽东也亲笔为其写下悼文,称其为“敬爱的战友、不朽的英雄。”

毛泽东称赞:敬爱的战友、不朽的英雄,王若飞一生短暂、灿烂

斯人已逝,精神永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飞出   包头   中国共产党   难友   政治犯   舅父   革命者   共产党人   狱中   重庆   敬爱   忠贞   国民党   战友   监狱   共产党   短暂   坚定   灿烂   英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