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反思:不同的生产率之中,是否存在同样的经济学规律?

经济史反思:不同的生产率之中,是否存在同样的经济学规律?笔者先前就资本总额既定而劳动力有增无减的这种情况,在资本形式上必然发生的变化所作的一切说明,在这里,在这些条件都倒转的情况下,一概适用。在劳动总量固定的情况下,不断增加的资本就会使形式不得不发生某种类似的变化。有了一个单位的资本,再加10个单位的劳动,所用工具就会既简单又廉价了。手工工具通常就会占相当大的比例,而建筑物、道路、桥梁、车辆等等都会属于临时代用品类,这样,每种工具就都会以相当小的成本使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即可用于工作。

如有两个单位的资本,某种改良型工具即可开始流行起来。资本总额的每一增加,都主要在使质次类的工具变成改良类的工具。实际上,不只工具多,原料也多,然而,突出的事实是,工具等等都是成本大而效率高的。有了第十个单位的资本的增加,状况就可看作是接近于我国当今的状况了,例如,有那么多贵重的机器、年深月久的大楼、供给充分的巨轮、高效率的铁路等等。

经济史反思:不同的生产率之中,是否存在同样的经济学规律?

对成本我们或许是有些喋喋不休,但至此叙述的是一种递增了的资本的变化,因为这就是的的确确发生了的。资本在过多积累和高速增长,进而使劳动成了无足轻重的一个要素。我们可以把实际存在而不是虚构的世界看成是我们的例子。

随着资本积累的实际进行,现有工具有了越来越多的品种。社会拆车棚,盖其他又好又庞大的建筑物;社会使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而且既防火又经久耐用;社会以钢制船舶取代木船,以汽船取代帆船;社会消除了铁路上的弯曲度和坡度,建造经受得起时间考验与磨损的桥梁和高架桥;社会挖通穿山越岭的隧道,以免除爬山之难;修建跨地峡运河,以缩短船舶航程。

随着资本变得非常充裕,隧道和运河越修越长,它免去了此前工程中的陡坡和短航程之苦。但上述工程项目也代表着收益小、支出大的一种局面。社会还使一切机器的自动化水平能达到多高程度就达到多高程度,以便只用一个工人的控制就能使很多机器高效运转。社会到处都发生着以巨额资本适应相对较少劳动力的情况。

经济史反思:不同的生产率之中,是否存在同样的经济学规律?

有鉴于资本数额的增加,因此,资本形式上不得不施以的变化,就说明了资本收益率递减的一个原因。能够制成的简陋的短柄小斧,就可以大大提高小斧所有人获得木柴的能力。这把小斧或许用一年就磨损了,可是在这一年里,它却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而这些时间,如果没有这把小斧的话,人们就得以某种缓慢而痛苦的方式全用于采集木柴,而有了这把小斧,人们就能制造出六把新的短柄小斧来。

尽管人们或许不用这节省出来的时间就能达到这个目的,但是不论用它干什么,人们投资于这第一把而且也是生产效率最高的工具的资本,均能使他们得到此项资本的百分之五百的利息。第二把工具可以节省出自我替换五次的劳动。它的所有者实际上只更换了它一次,而且会用能给他这一工具的四个复制品的时间制造供自用的其他东西;但是,因有这第二个工具才会有的业余时间,按独立劳动计算,现在是这一工具的百分之四百了。

经济史反思:不同的生产率之中,是否存在同样的经济学规律?

当然,就人们精确判断工具的几种生产能力而言,工具是按其生产率顺次加以利用的。给某种年产量多倍于其成本的任何东西,这是不可能的;而资本,它那最终增量的利息则成了该资本自身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随着生产基金变得越来越雄厚,其不断递减,而且随着工具等等质量的提高,进而成为越来越多积累的一种投资形式。粗制或质次的短柄小斧,与一把好一些的短柄小斧的差别,代表了一个资本的增量,但是,这一个增量就其数额来说,其生产能力不如原有的工具那样大。

随着积累的继续,总有昂贵的机器被生产出来,进而是体现着资本密集度的提高;使用这种机器所获的产品,占其成本的比重则越来越小了。把铁路的所有弯道都弄直,是资本借以找到投资的方式之一。采取此举的成本,或许与铁路相应部分首次成形时的那笔支出一样大;但此举所致解放的劳动,与其成本相比,却并不像当年修筑那弯弯曲曲的铁路时所致的成本一样大。

为避免翻山的一处短程陡坡而挖通一条长隧道,就资本而言,并没有造成一样多的收益。这资本是为修筑一条短隧道以避开一处陡坡而投入的。资本的各种形式无处不显示出收益率的差别,而资本的所有者首先选择的是最高产的那些形式,然后才是生产率低一些的那些形式。目前出现的低利率应归咎于这一事实。我们这是在利用处于各系列后一些位置、就生产率的等级来说低一些的投资机会。

经济史反思:不同的生产率之中,是否存在同样的经济学规律?

我们曾经指出,绝无资本增量能为其所有者获得比这最后一个增量所能生产的还要多的产品。换种方式来说,这就是,绝无哪一种资本形式可以肯定在一年内为其所有者消耗的成本势必比其在最低效形式下所能生产的产量还要高一些。

在现代条件下,假如为了获得极其必需的一种工具而愿意出借“钱”的那个人,要求获得因为使用这一工具而确保全额的话,那么,身为借款人的企业家就会拒绝这一款项,而且为了获得如此急需的这一工具,将会使用包含于产品一览表中那最后且也是最不重要的那种工具的那笔款项。就更为原始的生活来说,假如承担生产一种非常必要工具的这个人,要求获得这一劳动所创造的整个产品,那么,企业家就会拒绝利用这种工具进行劳动,进而将那最不重要的一部分的劳动转用于制造他最需要的那种工具。由此可见,资本的形式完全是可能发生变化的。

社会可以停止制造某种设备而制造另一种设备,因此,资本货物是可以相互交换的。不过,尽管如此,那也还是绝无资本货物能为其所有人,获得比最后一个增量所能生产的还要多的东西。

当然,随着资本的积累,劳动也在改变其形式,这是自不待言的。看管某种复杂机器的人,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某整套动作,这与以手持工具工作的人所完成的工作迥然不同。每当我们改变资本的形式时,就凭这一事实,我们也就改变了工人的特征。形式上的相互适应,是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一般原则。

经济史反思:不同的生产率之中,是否存在同样的经济学规律?

仅仅因改变其中之一与另一种的数量比例,你就得因此而改变两者的性质。既然十个单位的资本配以十个单位的劳动,就会有某一个等级的工具和与这些工具共同完成某几种工作,那么,十一个单位的资本配以十个单位的劳动,就会有颇有些不同的工具和不同的工作方式。此外,这一双重变化还必须从理论上加以延伸,直至扩展至整个资本和劳动过程。届时,到处都会出现新而改进型的资本货物,以及利用这种资本货物的各种新的方式。

有了这一限定性条件,我们就能够以逐个增量这种形式逐步形成社会资本基金,并计量其每一个单位的产量,进而表述利息规律。我们在这一个虚构的过程中,揭示了各种不同生产率当中共同存在的一种真正规律,这正如我们所说的,它就是,最后一个单位的资本所致的产量的增加额决定利率;每一个单位的资本都能为其所有者获得最后一个单位的产量,而且它不可能有再多的。总而言之,最终生产率规律在两个方面起了作用,并提供了一种工资和利息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生产率   陡坡   增量   所有者   利息   隧道   经济学   规律   资本   形式   铁路   经济史   机器   成本   单位   方式   工具   社会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