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厨房”的扬弃与完善(中)

“中央厨房”的扬弃与完善(中)

二、“中央厨房”的诸多认识误区

作为国外舶来品的“中央厨房”一到国内便水土不服,虽然目前已经基本上成为各地大型传统媒体转型的标配,甚至被相关部门寄予弯道超车利器的厚望,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干”:一方面沦为难以日常化运作的“节庆厨房”,成了只是供领导们参观考察、装点门面的政绩工程;另一方面不能解决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探索难题,沦为难以取得转型实效的空架子。但是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对中央厨房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主要包括“中央厨房”不能常态化运作、“中央厨房”的本质不清、“中央厨房”的主要特点不明、“中央厨房”的根本缺陷不知等方面。

1.“中央厨房”常态化运作VS节庆厨房

当前,传统媒体的“中央厨房”被人最大诟病的是不能常态化运作,绝大多数沦为只有当领导视察或者重大会议时才能炒菜的“节庆厨房”,很多学者和从业者据此判断,“中央厨房”不能常态化运作只能当“节庆厨房”。

首先,实践证明,“中央厨房”能够有效地常态化运作。无论是CNN等“中央厨房”模式的创立者还是国内的温州都市报等,其“中央厨房”都实现了常态化运作,而浙报集团的“媒立方”系统工程中的“中央厨房”单元更是运转良好。

其次,不是“中央厨房”不能常态化运作,而是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央厨房”本质上是政绩工程,学到了CNN等“中央厨房”的“形”而没有学到“神”,导致流于形式甚至沦为烂尾工程。

第三,要实现“中央厨房”的常态化运作,核心是首先实现采编流程的彻底重构和优化。只有采编流程彻底重构和优化这个前提条件满足了,“中央厨房”才能常态化实质性运作,也才能真正落地和发挥作用。而纵观国内绝大多数传统媒体的“中央厨房”都是在没有对既有采编流程进行重构和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正可谓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沙土地上起高楼,“中央厨房”自然也难以常态化运作。

第四,采编流程的彻底重构和优化需要强势的有能力的一把手。传统媒体经过几十年已经形成了惯性很强的旧采编流程,要对其进行彻底重构和优化,涉及到各级采编人员甚至高层的既得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毫无疑问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和变革,必然会面临各种阻力和压力。对于作为国有事业单位传统媒体,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做多错多,一把手缺乏足够的利益驱动去承担这些压力和风险,尤其是绝大多数的传统媒体领导并不清楚“中央厨房”建设要以采编流程的重构和优化为前提,因此,“中央厨房”沦为政绩工程也就再正常不过了。而要对采编流程进行彻底重构和优化,就需要有一个强势、有魄力、有能力且懂行的一把手,浙报集团的高海浩社长和原温州都市报的郭乐天社长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第五,“中央厨房”应该不追求常态化运作而只作为“节庆厨房”吗?有些学者认为为了避免内容同质化,“中央厨房”就应该是“节庆厨房”而不应该常态化运作。其实,“中央厨房”并不必然会带来内容的同质化,之所以存在内容同质化,是因为有些传统媒体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央厨房的真正特征。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央厨房”一般需要花费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以上的巨资打造,虽然绝大多数是由各项文化专项资金资助,但是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依然是重大工程。因此,如果传统媒体花重金打造的“中央厨房”不是为了常态化运作而是偶尔生个火,不仅会造成本就不多的资金被浪费甚至会被相关部门问责。

2.“中央厨房”的本质是先进技术理念VS新闻生产总厨

首先,很多人把“中央厨房”简单理解为新闻生产总厨。虽然“中央厨房”已经在全国各级媒体遍地开花,但是每个人对“中央厨房”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些人甚至调侃说:这就是一个为媒体配菜、做菜、选菜的地方,而普遍的理解就是“一个集中处理新闻原料的中央处理器”,上述理解都只是看到了“中央厨房”的表象而没有看到“中央厨房”的本质。

其次,科学的“中央厨房”的本质是助力传统媒体互联网转型的先进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先进技术理念。要想认清“中央厨房”的本质,就先要理清技术对于媒体变革所起的作用。目前无论在学界还是业界都有一部分人对互联网新技术对传媒变革作用的认识存在严重误区,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媒体转型的技术决定论是错误的”,当然这种观点在技术发展平缓时有其合理性,但是在技术正在剧烈、快速变革的当下无疑存在重大缺陷。

第三,传媒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技术变革史。认真梳理传媒业的发展史就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有印刷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的出现,才出现了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因此,在传媒发展变革的历史中,真正的重大传媒变革都是由技术决定的,正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样。传媒实践充分证明,每当发生重大技术变革时,技术就必然会决定媒体的未来形态,而当技术变革平息时,技术的作用就相对变小而内容的作用就会变大。而当下,我们无疑正处于新一轮技术变革的关键时期,技术自然会重塑传媒格局。

第四,我国传统媒体转型困难的根本原因恰恰是不重视技术。无论我们是否原因承认,当下传统媒体之所以转型困难,恰恰是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滞后于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先进的技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而适合传统媒体的旧采编流程、对先进技术的认识水平不够等都是落后的生产关系。一是在采编流程方面,没有按照技术的要求对采编流程进行彻底重构和优化;二是根本不重视技术,例如新媒体中心主任乃至分管新媒体的集团领导都是采编人员出身,根本不重视技术甚至不懂技术为何物,其思维依然停留在内容思维而缺乏基本的技术思维。

最后,当下技术是驱动传媒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单纯的内容基因只会使传统媒体更落后于时代,而只有补齐了技术基因才有可能逐步实现转型,而“中央厨房”就是其中的一种技术。

3.“中央厨房”的关键特征是“一鸡多吃”吗?

首先,业界和学界对于“中央厨房”的关键特征认识不科学。目前,关于“中央厨房”主要特征的描述基本是:记者一次采集,编辑多次生成,渠道多元传播,很多传统媒体人更是突出强调“一次采集、多次生成”,进而形象地称之为“一鸡多吃”。如果按照这种理解,就必然会带来内容同质化的疑惑。

其次,科学的“中央厨房”的关键特征绝不是“一鸡多吃”。“中央厨房”的关键特征可以归纳为如下五点:流程重构、互联网为主、系统技术方案、业务和技术混通、效率和能力提升。具体说来,一是“中央厨房”的运行前提是采编流程的彻底重构和优化,为“中央厨房”的常态化运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以互联网为主,即以互联网媒体为主导方向,而不是以传统媒体为主导方向;三是系统技术方案,科学的“中央厨房”是集新闻线索发现、新闻策划、新闻指挥和生产、新闻传播、新闻效果评估等为一体的一个系统,而绝不仅仅是内容的“一鸡多吃”;四是中央厨房从组织和业务上实现了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混”,进而实现业务和技术的“通”,才能够更好地创新互联网产品;五是采编效率和采编能力提升,科学的“中央厨房”能够有效地提升采编效率和采编能力。

第三,科学“中央厨房”能够有效避免内容同质化。有些传统媒体如烟台日报报业集团为了节省内容生产成本,对于同一个事件,旗下的所有媒体只派出一个记者进行采访,这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内容同质化现象。但是内容同质化问题极其容易解决,传统媒体的主要特征是高度分众化的,不同的媒体面向不同的用户而且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例如党报主要面向公务员、都市报主要面向当地市民、财经类报纸主要面向商务人群等。一方面,在采编上可以派出多个记者。对于同一个事件,各个媒体都可以派出自己的记者,各子媒体的记者再把自己写好的稿件传给中央厨房,各子媒体的编辑根据自家媒体的特点选择自家记者提供的稿件进行编辑;另一方面,在技术上可以采取分级厨房联立应用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即灵活适配不同体制机制的媒体融合需求,同时支持新媒体快速生产与传统媒体的纵深发展,浙报集团的媒立方就是采取的这种模式。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自然能够有效地避免内容同质化难题。

4.单纯的“中央厨房”能够帮助传统媒体实现彻底转型吗?

在实践中,也有一种过于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建设了“中央厨房”就能够顺利成功转型了,即“一厨就灵”派,这种观点自然也站不住脚。

首先,常态化的“中央厨房”只能够有效提升采编效率和采编能力。只要认识到位、真正下决心就可以实现“中央厨房”的常态化运作,能够大幅度提升采编效率和采编能力。

其次,常态化运作的“中央厨房”并不能有效就能解决传统媒体彻底互联网转型的难题。传统媒体出现困境的根源是用户连接失效,“中央厨房”能够解决的问题依然是采编业务问题,而根本没有涉及到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探索难题。所以即使“中央厨房”能够常态化运作,而且效率很高,也依然不能解决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创新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媒体难题就必须重建用户连接,而中央厨房是根本不可能重建用户连接的,更谈不上重建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文章原发于《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节庆   厨房   中央   同质   常态   传统媒体   难题   效率   流程   记者   传媒   媒体   内容   技术   科技   新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