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分能推导出人品优劣吗?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讨论,问及“如果某人的某种信用分达到750分以上是否值得信任”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简而言之的理解,是指信用分高与人品之间的关系,之前也经常看到这类话题的讨论。其实这个话题混淆和误解了关于信用、信用分与人品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在上世纪1997年正式建立,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逐渐发展。随着近几年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个人信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中国的个人信用体制也更加完善,依托于线上征信授权查询的新型授信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信贷业务机构所应用,其中既有银行,也有非金融机构、消费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

到底何为信用呢?它是指依附在人之间、单位之间和商品交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通过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让建立关系的双方或多方自觉自愿的反复交往,延伸到经济社会中,有些消费者甚至愿意付出金钱来延续这种关系。通常所说的“信用”,包含了诸多方面,但主要是在道德层面和经济层面,道德层面主要是指为人处世说话要能做到“言而有信”,正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而经济层面就是指“欠债还钱”,即在向他人或银行、信贷机构借款后应能按约及时还款。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道德层面的无信之人,通常造成的是精神伤害,受害人多数也只能“远离”,不会造成经济损失;但是遇到经济层面的无信之人,相对来说要复杂得多,一旦其因欠款逾期,就会为债权人不仅带来一定的精神伤害,更重要的是会带来经济损失。因此,我们经常讨论的关于信用的好坏,更多地是针对经济层面的作用和影响,也就是一个人或企业的信用好坏,决定了能否从银行或其它信贷机构获得贷款。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信用,并没有具体的表现形式,也没有量化指标作为评判标准,主要通过其它行为来进行间接地验证判断,诸如某人对他人的承诺是否能够履行,向他人或银行、信贷机构的借款是否能如约按时归还等。为此,美国出现了对个人信用进行量化的指标——信用分,它通过确定刻画消费者的信用、品德,以及支付能力等元素,再把各个指标分成若干个档次,以及各个档次的得分,然后计算每个指标的加权,最后得到消费者的总得分,分数越高,信用等级越高,反之则低。

信用分能推导出人品优劣吗?

图:美国信用分级别分段

信用分的核心是通过根据借款人过去的信用历史预测将来的还款可能,给其他贷款人提供了一个可视并量化的评估方法,简化了过去作为贷款人对受款人提供贷款中要求提供大量个人信息,以及面对种种担保、抵押等各类繁琐、苛刻的条件,使贷款人更精确地界定可以接受的消费信贷的风险,提高了信贷决策效率,扩大消费信贷市场的规模化发展。

而我们耳熟能详的“人品”,则是一个完全主观的对人的品行道德的评判。好的人品,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公认标准的行为,而如果不符合的话,则被视为坏的人品。正是由于“人品”属于道德范畴的问题,受到不同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更能体现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原则标准的高低。而人品的具体体现在工作与生活中端正的态度、诚信的品质、娴熟的技能,以及踏实的作风等综合方面。

那么信用、信用分与人品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由于通常所说的信用,多用于个人与信贷机构的借贷关系,信贷机构对借贷者的信用要求是极为重要的参考条件,信贷机构通过有偿方式向征信机构对借贷者的信用记录或信用分进行查询来获取信用报告,作为是否放贷的评判依据。也正是由于信贷机构以“机构”的形式出现,可以通过一定的公权力,以限制违反借贷关系的失信者的某些社会行为,诸如通过司法手段限制其日常高额消费,影响其包括共享单车的免租金借用,还可以通过专业催收方式进行债务追讨等。因此,在针对信贷机构的借贷者对于个人信用的遵守程度更高一些,对信用分的增减也有所忌惮,顾忌一旦成为失信者可能付出更大的损失。

而个人之间的借贷,则主要通过对借贷者“人品”的了解与认知,来确定是否愿意向借贷者借款。一旦借贷者之后出现了违约失信现象,作为个人也难以进行债务催讨,即便可以的话,所付出的成本与代价也是非常高的,而且难以对失信者进行其它行为的限制。很多人在一些“非法集资”的案件中受骗上当,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熟人关系而放松警惕,有些人参与P2P最后造成损失的起因就是由于某位公众人物为其做过广告。在这种情况下,集资者的个人信用记录或信用分是没有任何的参考作用,则完全是“人品”问题,而“人品”是很难有客观评判的标准。

因此,个人信用记录,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信用分,只能在特定的场景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不能证明其“人品”的好坏,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信用记录中,或许没有不良记录,某些信用分也非常高,却无法推断出该人的“人品”有无问题的结论。早期的电商之所以难以成势,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买卖双方缺乏信任,买方怕付款后卖方不发货,卖方怕买方收货不付钱,直到类似PayPal、支付宝的出现才让电商得以发展。在传统的银行业务中,也有通过汇票、信用证等金融工具为贸易提供支付保证,但是其中仍然不乏各种欺诈现象。

在接受一些媒体朋友关于信用问题的采访中,经常提到一个案例,如果向对方提出仅凭他们对本人的了解程度,是否敢出借100元,绝大多数都是欣然同意,但是如果出借1万元,遭遇的都是“拒绝”。这个案例中看到,信用记录和信用分是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起作用的恰恰是对“人品”的了解,但是金额也有所不同,出借100元和1万元如果出现违约,其结果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金额大小,也就是承受风险的能力的差别。

信用分能推导出人品优劣吗?

图:一位陌生卡民的借款要求

由此可以看到,个人信用以及信用分只有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中才能起作用,而“人品”主要在生活场景中,作为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而起到作用,二者之间不能替代,作为对人的评判作用时更不能脱离客观环境。


关注本号,这里有信用卡的知识,也有信用卡行业独立视角的深度评论与分析,还有信用卡的历史与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人品   信用   贷款人   优劣   信贷   信用卡   层面   个人信用   道德   指标   作用   关系   机构   银行   标准   社会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