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支利率”市场化后,信用卡“余额代偿”业务能否卷土重来

1月1日,央行制订的《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正式实施。该《通知》从去年12月31日发布到1月1日实施仅一天时间,由此可以看出,央行对该《通知》的出台时间是非常急切的。

信用卡用户绝大多数都知道,一旦信用卡超过免息还款期没有全额还款,就要承担透支利息,多年来这个透支利率一直是固定日息万分之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很多非金融机构的信用消费产品,诸如花呗、白条等,都采用了市场化利率,这些产品对银行信用卡业务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由于信用卡是由银行发行,只能执行监管部门的政策,银行也不能自主地向不同用户实施利率差异化服务。随着“透支利率”上下限被打破,发卡银行可以针对不同质量的信用卡用户,在“透支利率”上有了提供差异化服务的必要条件,也让优质客户获得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资金使用成本的机会。

为何央行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

2020年的最后一天,央行突然发布《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这件事引发媒体的广泛关注,本人也接到了十多个采访电话,就这个话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将视角延伸到发卡银行如何在“新政”下更精准定位客户,以及如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角度进行分析。

2020年末,央行叫停了p2p、网络小贷业务的野蛮式发展,但是社会上始终都存在着资金借贷的需求,即便是互联网贷款业务被刹车,这些需求还要寻找路径获得借贷资金,而金融信贷业务本就是银行的基础业务,信用卡又是非常成熟,也是最基础的小额消费信贷产品,通过此次针对互联网金融实施了清理整顿,显示了央行意在纠正互联网金融对正规金融业务的侵扰,加强银行对金融业务的控制力,以及提高业务发展能力,以利于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对金融业务的有效监管。

此次央行取消了信用卡透支利率的上下限,发卡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和定位,对其信用卡透支利率实施市场化定价,也就是说以后可能会出现“一人一定价”或“一卡一定价”的情况。

谁是“新政”的受益人

这次央行痛下决心取消信用卡的“透支利率”上下限,让信用卡业务能够摆脱政策束缚,为信用卡业务松绑,与互联网信用消费产品同台竞争,提升了信用卡参与信用消费市场的竞争能力。

但是,虽然“新政”出台对信用卡业务的影响很大,但并非针对所有的信用卡用户。通过一个枣核做一个比喻,三个部位分别代表了三类用户:全额还款用户、最低还款用户、逾期用户。

“透支利率”市场化后,信用卡“余额代偿”业务能否卷土重来

第一类用户是全额还款用户,属于“优质客户”,但是对于银行来说并非价值最高,这部分用户使用信用卡之后都采用全额还款,因此透支利率的高低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

第三类用户是账务逾期用户,属于“风险客户”。由于经济实力不足,使用信用卡后无法如期还款从而造成严重的逾期,其中一些用户首先考虑的是要跟银行商量“挂账停息”,由此可见他们归还本金的能力都不足,附带的透支利息更是难以兑现。因此这部分用户对透支利率高低的影响也不高。

枣核的中间部分为第二类用户,即使用最低还款用户,他们使用信用卡后,全额还款能力不足,又不希望出现逾期现象,从而导致出现信用不良的这部分用户,透支利率的高低对他们的还款成本影响很大。这部分用户具有较强还款意愿,其风险相对比较小,发卡银行通过调整“透支利率”,有助于这部分用户跳到还款成本较低的银行,并能够继续按时还款,降低还款成本。这部分用户对“透支利率”市场化的需求最为强烈,也是未来信用卡应该更为关注的客群。

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活力

由于信用卡“透支利率”的放开,就让根据不同银行选择利率不同产品进行跨行“代偿”的还款方式成为可能,在境外的银行信用卡业务中,这种方式被称作“余额代偿”(Banlance Transfer)业务。

“透支利率”市场化后,信用卡“余额代偿”业务能否卷土重来

“透支利率”市场化后,信用卡“余额代偿”业务能否卷土重来

假设:A银行使用了10000元,还款时每月需要承担100元利息,B银行降低了透支利率后,同样是使用了10000元,但是每月只需要承担90元利息。用户申请了B银行该款信用卡后,认可由B银行替用户偿还A银行全额欠款后,用户在B银行通过分期形式以较低利率归还欠款。

信用卡业务的“余额代偿”业务,与社会上宣称的信用卡“代还”是不同的,信用卡“余额代偿”业务是正规的银行业务,正是利用透支利率的市场化形成的差异化定位,用户可以选择较低透支利率的信用卡来偿还透支利率较高的信用卡,发卡银行利用差异化产品来吸引这部分用户选择自己的产品,这对信用卡业务在产品设计上提出更高要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

“新政”后信用卡会提高透支利率吗?

从美国信用卡的透支利率市场化现状中可以看到,其范围甚至在8.99-29.49%的跨度。但是对于信用卡透支利率高低的依据主要是根据个人信用分来进行评估,就相当于大学录取分数线,可以将高校准入标准很明确地划定,对于一些信用分极低或无信用分的“高风险人群”,很多银行拒绝接受。这些客群在这部分银行中无法获得贷款,要么就不再贷款,要么就只能选择透支利率更高的发卡机构。

然而中国的央行征信系统采用的不是信用分制,这就对了用户信用记录的评估一定程度上更“主观”,无法给出“录取分数线”将用户进行区隔,而目前实行的发卡策略,发卡银行对客群质量的区分并不很明显,即便是高风险客户也可能在一些银行获得发卡资质并与其他优质客户享受同等透支利率。

由此可见,由于信用评估方式的不同,中国的信用卡业务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针对高危客群提高“透支利率”标准的难度很大,目前实施的日息万分之五的标准,年化利率为18.25%在美国的信用卡透支利率中属于中档位置。

“新政”是否会引发透支利率的杀价

目前,银行还在对“新政”进行消化中,将来可能采取的方法大致上为两种:一人一定价、一卡一定价。一人一定价是根据每个人的信用记录,给予不同的透支利率,一卡一定价则是通过一款产品吸引整体用户,两种方式各有优势,目前也有银行的部分产品采用了“一卡一定价”的方式,实施了“透支利息”打折。从中国的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透支利率向下调整是必然的,而往上调整的概率和难度很大。

银行的资金都是有成本的,虽然此次取消了信用卡“透支利息”的上下限,实现了市场化,但是并不是说这个价格会不断降低。互联网信用消费产品也会出现超低利率的现象,蚂蚁集团在路演时,井贤栋就表示花呗的日利率可低至约万分之二,但是大部分贷款的日利率为万分之四左右或以下。由此,可以判断日利率万分之二的用户肯定存在,但获得者也不会多,其宣传意义更大。日息万分之二折合年化7%,这对于绝大部分用户很难得到这样低的贷款利率的,但是日息万分之四还是比信用卡具有绝对优势。

因此,此次信用卡放开透支利率上下限,并不会出现透支利率的杀价现象,发卡银行根据实际资金成本和业务需要,以及市场需求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但是下限会停留在一个市场普遍的定价水平上,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相应产品,也为很多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在信用卡市场中进行搏杀的竞争空间。


关注本号,这里有信用卡的知识,也有信用卡行业独立视角的深度评论与分析,还有信用卡的历史与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利率   信用卡   业务   下限   发卡   卷土重来   央行   全额   新政   余额   利息   成本   信用   客户   银行   用户   产品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