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互联网:公司、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BAT、TMD、PDD)

如果你也是互联网行业的,尤其如果你也是产品经理一职,相信对于国内各行业巨头们以及他们的英雄事迹都是了如指掌的,对于他们所负责的爆款产品相信更是一边使用,一边研究,一边赞叹,当然了,肯定也有吐槽的时候。强如微信,也免不了被各种吐槽和网络讨伐。强如小龙哥,也免不了被各种diss,甚至被各种教做产品,这一点我还真是敬那些网络大神们是条汉子。


我也一样,会去研究国内的以及国外互联网行业中有名的企业、人物、故事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产品,为社会带来的变革。所以会用几篇微头条来简单的描述一下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们,就简单按照他们的市值或估值分为三个梯队分别去描述一下。

① 梯队一:阿里、腾讯;

② 梯队二:字节跳动、京东、滴滴、美团;

③ 梯队三:网易、百度、拼多多。

第一梯队:阿里&腾讯

先对看这俩公司,一个最明显的区别---企业文化。阿里就像一个zhongyang jiquan的公司,腾讯则是联邦制的公司。所以阿里就是给人感觉集中,企业文化非常突出,执行力强而快,且彻底。很有意思的是他们HR权利非常大,有一个叫闻味官的角色,闻应聘者是否具有和阿里一样的气味,如果没有那他拥有一票否决权。腾讯就是一个个的独立事业部,各自为政,各自决策。腾讯每个事业部用到的技术架构、框架等都是自己决定,而阿里是核心必须用一套。典型的就是阿里云,所有阿里系都得用,有问题就该,而腾讯不强制要求用腾讯云,所以今天国内云服务器市场阿里第一,腾讯第二,但是照比阿里要差的太远了。


1. 阿里巴巴

阿里不用多说,核心是电商,而且很稳,京东+拼多多也无法对他构成威胁。但除了电商,最被低估或最近潜能的是阿里云技术,这个可以对比国外亚马逊和微软,微软最明显,转型云计算前后,市值基本上翻了一番。所以,阿里云在国内这种互联网环境的依托下,相信接下来会有更快速的发展。

2. 腾讯

腾讯很突出的一个文化---赛马,就是内部竞争。所以像刚刚也说了,阿里是所有部门、所有产品的核心都要用共通的,所以他会有一个最强的心脏,其他关联点相对弱小,也很难脱离出去出现爆品。腾讯正好相反,各自为政,再加上内部竞争,不一定哪一天哪个部门就会弄出一个爆款产品。微信、吃鸡都是从小团队慢慢长大,并且还面对内部的竞争最后脱颖而出的爆品。

3. 张小龙

龙哥的故事大家不陌生,简单说说。2000年左右的时候,张小龙做了一个免费的Foxmail,但这个是免费的并没有收入,他也要生活。所以1200万股权的形式卖给了一家公司,但那家公司破产了,小龙约等于一分钱没得到。然后就是马化腾出现,不到100万买下了Foxmail。再然后小龙跟着马化腾干,先是彻底重构了QQ邮箱,成功拿下一城。再然后,张小龙根据国外的软件KiK找到了灵感,主动要求做一个类似的软件,就是微信。在已经有了QQ,并且当时另一团队正在做Q信的前提下,马化腾同意了它的提议,但是Q信和微信只能留一个。最后,小龙胜,负责Q信的刘成敏走人,其团队打散重组。

浅谈中国互联网:公司、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BAT、TMD、PDD)


第二梯队:字节跳动&滴滴&美团&京东

1. 字节跳动

字节跳动估值750亿,是差不多当年百度最牛X的时候的市值。字节最牛的就是它的人工智能了,而它也是唯一一个将人工智能变现的公司。为什么这么说,虽然也有其他公司的其他产品,也算是运用人工智能挣钱了,但是跟字节跳动比呢,在商业模式上、流量上、现金上,都不是一个量级。百度一直在强调人工智能的转型,但是到今天也没有盈利吧,而今日头条和抖音却是利用人工智能通过精准推荐和精准营销,收获海量用户的同时收获现金。

2. 张一鸣

张一鸣,83年的,南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他在这些有名的互联网公司里,算是年轻的领导人了,他也很有野心。字节跳动很多关键职位都是他亲自把关,他说只要是人才我们就要,工资无上限,期权无上限。所以当时很多公司的人都往字节跳槽,尤其是百度。任正非也说过,最宝贵的就是人才,所有互联网公司竞争到最后就是人才的竞争。

浅谈中国互联网:公司、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BAT、TMD、PDD)

3. 滴滴&美团

他俩就一起说一下,都是O2O垂直市场中的佼佼者,干的也都是最苦最累的活儿,就是说很多事儿都要通过地推的方式去实现,而且还要面临各自行业内竞争对手的对抗。而他俩也有个共同点,就是滴滴的程维和美团的干嘉伟都是当年阿里的铁军过来的,地推能力都是很强的。两家估值也差不多,在600亿左右,发展前景都很可期。

4. 京东

说实话,我觉得京东跟其他公司都不太一样,说的直白点,京东的技术水平应该是这里面较差的。不是说里面的程序员水平不行,而是企业文化决定的,在京东里相信并不是技术优先。这些公司里面好像只有马云和东哥不是技术出身,东哥是销售出身。从另一个例子也能看出来,当年腾讯搞了一个QQ商城,做的不好最后打包卖给了京东,连人一起都过去了。腾讯想扶植京东,利用双方的优势去对抗阿里,结果最后也没成,那些人基本都选择了离开。所以,京东给人感觉不像互联网公司,更像一家传统的商业公司,只是说采用了线上的业务这样一种模式。


第三梯队:拼多多&百度&网易

1. 拼多多

拼多多背景不用多说,就像当年今日头条一样,它也算是电商行业的一匹黑马,从诞生起就一直不被看好,背负的各种问题向前走,一直走到纳斯达克。一说起拼多多,我们有时就会联想到快手,因为他俩都给人一种“下乡”的感觉。的确是这样,因为他们最初就是从三四线甚至更小的城市开始着手,打基础拉用户的。但是走到今天,你再看拼多多的数据,实际在一二线城市的数据数据增长相当快了,而且他们也相继推出很很多自营业务。

其实可以理解为,最初为了市场和用户,可以容纳一些问题的存在,比如用户经常吐槽的仿制品、残次品等,但当它成长到一定规模后,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的,尤其想要上市。这个逻辑和过程,可以简单的对比淘宝当年走过的路子。

2. 黄峥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80后,浙大计算机系的。有一段关于他的故事:据说在他还读书的时候,丁磊曾经找过他去解决网易的一些技术的问题,他上学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技术牛人了,后来去了美国读书。大家知道段永平,就是OPPO、VIVO、步步高的,段也是浙大毕业的,他当时也在美国,认识黄峥。黄峥毕业的时候同时拿了谷歌跟微软的offer,就问段永平说去哪个公司好。当时还很早,应该是谷歌还没上市,成立没多久的时候。段永平就建议他去谷歌,他说微软都已经这么大了,你去了也没有多大的机会,但是你去google的还是可以有很多上升的空间的。黄峥就去了google,后来还拿到了google的股权。并且段永平对黄峥也是特别的照顾,还亲自带他去参加了巴菲特的午餐。

浅谈中国互联网:公司、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BAT、TMD、PDD)

3. 网易

一说网易,我们能脱口而出的产品是网易新闻,网易云音乐。但其实这两款产品在同业中占有率很小,尤其网易云音乐(规模大概是QQ音乐的1/4 - 1/5),我们觉得好像身边人都在用,它只是在白领人群中较为流行,其他大部分人群还是使用QQ音乐最多。而且,相信因为版权的问题,现在白领们也不仅仅只用网易云音乐这一款产品了吧。

其实除了上面说的这两个产品,网易游戏的口碑是很不错的,忠实用户量也不少,网易现在也是差不多450亿的市值。只不过暂时还没出现一款绝对领先的产品,所以它的一些产品你会觉得确实不错,但就是暂时还没出top1那种级别的爆品。

4. 百度

百度最新市值450亿,放到第二梯队也可以。百度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上的黄埔军校,所以它的技术能力是值得肯定的,基本上包括今日头条、抖音、腾讯、阿里有很多是从百度的跳过去的,所以它给中国的互联网事业还是做了挺多贡献的,而百度自身现在最大的问题也就是人才的问题。陆奇来了以后一度还吸引了挺多人才,士气也不错,但陆奇现在也走了,走了以后整个公司内部士气不整,那它怎么样去吸引更多的人才呢?包括很多的毕业生现在第一选择可能也不愿意去选择百度了,所以这是它目前令人担忧的地方。但不管怎样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的PE值大家还是很低的,市盈率也是很低的,所以可能还是相对有一点点被低估,目前的现状和口碑只能理解为“墙倒众人推”。

百度现在面临的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他的核心搜索。因为现在今日头条、抖音、微信这些APP里面的内容都不让爬虫去爬了,所以这些平台上的很多优质内容百度搜不到。所以百度的搜索在今天越来越像是一本字典,大家遇到不认识的词会去搜一下,但一般不会去百度看新闻、短视频什么的。

李彦宏有一个梦想,要做中国最牛的AI公司,所以他说ALL in AI。但是问题在于AI现在也没有变现,而且自动驾驶落地也挺难的,不过分阶段分地域分路段去一步一步做还是可以。


国内外互联网公司的一个简单对比

主要从创始人、产品能力、技术能力三方面做一下对比吧。

1.创始人

这个很重要,借用老罗的一句话,有些公司的老板就是一夜暴富的土豪,这帮土包子啥也不懂,以为自己有几个钱再认识几个人干啥都能成,纯是扯淡。这个我是绝对赞成的,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最热的时候,我也在类似的小公司干过,深得体会。而上面列举的这几家公司,很明显的一个特征,几个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只有马云和刘强东不是,但他俩也不是土包子。

同样的,我们看国外这几家公司:贝佐斯是CMU计算机高材生,代码牛人;Google俩创始人就不用说了;苹果的乔帮主也算搞技术的,硬件技术;Facebook小扎一样的。包括国内这几位:周鸿祎、马化腾、丁磊、李彦宏都是技术出身。当然,不是说互联网创始人都得是技术出身,刚刚也说了,马云和刘强东都不是,一样做的很出色。但是呢,从某种角度也说明技术的重要性,任正非为什么说不会让孟晚舟接班,他说因为她不是技术出身,任总觉得做技术出身的在产品的硬实力上会有一个更深的视野。

浅谈中国互联网:公司、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BAT、TMD、PDD)

2.产品能力

大家都差不太多,没有谁比谁强很多的感觉。无非就是我们从0到1的水平还差点,因为就像是微信也是借鉴过来的,但是我们从1到N确实做得很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我们现在的产品也成了很多新兴市场从0到1的模范。

3.技术能力

也没差很多,但有一个大的前提。我们之所以跟国外,尤其美国没有差太多,很大原因是得益于开源。我们千万不要忽视了开源的重要性,我们在一些开发语言和开发框架上相对比较落后,但是因为开源,我们可以直接拿来改善、应用。

当然了,我们现在在开源上的贡献也是越来越大了。尤其是华为、阿里、腾讯,他们开源了很多框架,水平都很高。所以综合现在的情况,往后的发展,大家的差距应该会越来越小,不过在一些关键领域各自应该都会有一些各自所擅长和领先的技术,也就是一技之长嘛,这就是武器。

以上算是结合网上的咨询、同事朋友的交流以及个人的一些感悟和整理吧,对于我们很多80、90后来说,能够亲身经历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一个由互联网改变我们生活,乃至生产方式的时代,实在是一种幸运,也希望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

努力!奋斗!


浅谈中国互联网:公司、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BAT、TMD、PD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腾讯   梯队   阿里   微软   公司   人工智能   网易   市值   字节   创始人   出身   当年   能力   人物   故事   产品   技术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