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0年,人工智能当真能超越人类思维吗?

2016年的一场人机大战中,谷歌人工智能软件“阿尔法狗”打败了围棋的冠军,由此很多人猜测,在未来科技的发展中,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思维,代替人们思考问题,但当真是这样吗?

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Stella Christie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让小孩和人工智能玩难度最简单的五子棋游戏,在不一样的规则下,阿尔法狗完败,你能说孩子比胜了围棋冠军的阿尔法狗聪明吗?

未来20年,人工智能当真能超越人类思维吗?

规则不同,思维模式不同,我们也没有固定的标准来评判谁更聪明。

孩子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灵活的,而人工智能则是有固定的编程,孩子可以通过对几个形状的辨识,就明白什么是球体,什么是方体,而人工智能则需要通过大量的形状比对,才能从中分辨出什么是球体,但即便是这样精准的数据之称下,人工智能也依旧会有出错的可能。

在去年的一场球赛上,人工智能就把光头裁判的头识别为了足球,从而导致双方比分0:0,对于这样的错误,而我们的孩子肯定是不会犯的。

孩子可以依靠小数据识辨各种模式,而人工智能则大量数据对比进行识辨。

比如我们教孩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谢谢”,他们很快的就能学会,而人工智能则需要输入各种的编程,但在这许多编程的作用下,他们依旧无法分辨具体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谢谢”。这就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的区别之处。

即便是人工智能仍有不足,但未来人工智能在一些固定思维的事情上的确可以代替人类。

在去年的Google I/O 大会上,Alphabet新任董事长John Hennessy介绍了大量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一些重复性劳动的工作将会更加趋近消失,其中电话销售员已经近乎到了边缘化。

未来20年,人工智能当真能超越人类思维吗?

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下,未来人工智能或许会代替人类做更多的工作,人类的思维也将到达一个全新的高度,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打破目前固定的思维,尤其是孩子的思维。

那么如何让孩子打破固定思维呢?

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儿童认知研究中心针对儿童的思维提升做了这样的试验,通过对下面这两组图形进行对比分析,第一组中大多数孩子选择了A,但另一组的图形中有人选A,有人选B,事实证明通过有明确对比,孩子更容易理解。

未来20年,人工智能当真能超越人类思维吗?

(第一组)

未来20年,人工智能当真能超越人类思维吗?

(第二组)

科学证明:通过一定的对比,可以提高孩子的类比思维。

有一位有名的数学家吉波雅,在他写的《数学中的类比思维》书中解释:”数学的本质就是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式,孩子们如果看不出来相似的模式,学习数学就会有困难,而对比可以帮助他们看出数学模式。其实这种方式不光是在数学当中适用,在语言学习和生活社交中,这种类比思维的方式也很适用。

那么这种类比思维的方式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呢?

按照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儿童认知研究中心的试验,就是要在生活中提高孩子对比的机会,这种机会大多都体现在玩的时候。

比方小孩在和伙伴们玩堆积木的时候,他们会想谁堆得比较好呢?谁堆得比较高呢?这其实就是一种对比。

国外有一个研究,他们请三岁的孩子玩一个游戏,孩子需要想办法让这个机器发出声音。其中一半的孩子是在大人教的情况下完成的另外一般孩子是自己玩的,最终的结果是大人教的那组孩子和自己玩的那组孩子表现是一样好的。

未来20年,人工智能当真能超越人类思维吗?

同样的试验在我们国内也做过,也是3岁半的孩子,让同样的机器发出声音,一半由父母从旁指导,另外一般则是自己完成,但结果却不相同。在大人教孩子的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和国外的孩子表现一是一样的。但是孩子自己玩的时候至少5分钟以内,我们的孩子探索的次数比国外孩子探索的次数上很多

从这两组实验中,我们得出:从玩中来提升对比的机会,国外比我们国内做的就较好。

国内的孩子常常没有玩的机会,他们在下学后还要参加父母给自己报的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就算周末有时间看个电视,也会被限制看多长时间,连几点上床睡觉都给规划好了。我们不知道这种规划是不是真的对孩子好,但是这种处处受限下的孩子,它的思维一定不会优于好玩的孩子。

类比思维是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来培养的,并不是按照某一个的定势就是培养孩子最好的方式。”Stella Christie说。

“我的孩子现在4岁了,但是他没有上补习班,不是因为补习班不好,而是因为他在日常生活中有丰富的机会比较学习。我是印尼人,他父亲是波兰人,我们住在中国,所以我的孩子每天都需要使用印尼、波兰和汉语。当他使用三种语言时,他有很多机会比较它们。

也许每个人都认为孩子很难说三种语言,事实上并不一定。在中国,方言也是一种语言。如果你在家爷爷奶奶会说方言,你也可以让你的孩子学习你家乡的方言,这对他们形成类比思维也很有帮助。

在中国的文化中由一个美猴王,我们印尼文化里也有一个美猴王叫Hanuman,不过他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是,是有父母的,虽然两个美猴王的故事不一样,但我的孩子非常喜欢将两个美猴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从中获取关于美猴王,以及美猴王背后更多的故事和文化。

未来20年,人工智能当真能超越人类思维吗?

发明、创新、创造,归根结底是来自人脑,而非人工智能。在孩子抵触的情况下,我们没办法将一些理念传递给他,但是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等,让他们自己从中对比,发现问题并探寻答案,这实际上比他直接获取更有意义。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未来在人工智能的逐渐稳固下,社会将淘汰一大批思维落后的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我们只有让孩子的思维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人工智能   阿尔法   印尼   思维   人类   未来   清华大学   方言   国外   语言   模式   数学   方式   孩子   机会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