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个苟晶背后,对农村孩子而言,高考公平就是个笑话

每年高考前夕,都会有关于高考顶替的新闻传出,今年的因为高考延期了,所以持续的格外的长,也格外的热。


最开始看到仝卓的新闻时,还有点不以为然,因为此前见过比这个恶劣很多倍的事,毕竟仝卓改学籍还不算完全顶替,后面的学校无论如何还算是凭实力考的。直到后面苟晶事件冒出,才知道狠的还在后头。


笔者来自高考大省河南,跟仝卓所在的山西、苟晶所在的山东一样,同属高考大省、高校小省,意思就是考生多,但本省的院校尤其985、211之类相对较少,所以竞争就格外激烈。


有竞争就有资源的争夺,除了考生在考场上的拼搏,大人的较量都是在硝烟之外。而在这场争夺中,最不占优势的,就是所谓的老农民。


无数个苟晶背后,对农村孩子而言,高考公平就是个笑话


求学时期,所有农村父母在鼓励孩子读书时几乎都会加上一句:我就是个老农民,啥都没有,你们一定要好好学,考出去。


所谓老农民,不是年纪老,是心老到已经放弃挣扎。是自知已经在社会的最底层,自己最无能,每天鸡鸣即起,天黑未归,天天顶着大日头种庄稼、打农药,然而辛苦未必就有回报,完全靠天吃饭。


譬如花费了几个月的功夫种西瓜,农药、化肥用了一堆,自己的力气都没算钱。然而开花或收摘时几天暴雨,就会把努力化作乌有,即便多收了三五斗,都价格猛跌至几分钱一斤。


忘记了哪年,冬瓜跌至两分钱一斤,满目的大冬瓜烂在地里都没人要,因为采摘、运输的成本都比它高,只好烂地里做肥料。


如此艰难之下,老农民对下一代最朴素的愿望就是考出去,出去就能吃上所谓的商品粮,找到工作,所以砸锅卖跌,能供多久供多久。


那会的农村学生,只要能考上高中或者从小成绩不错,就会被村民呼做大学生,无他,太希望他们能考上了。哪个村子能出个本科,都要放上几场露天电影庆祝。


那会整个社会灌输的都是,只有高考是公平的,就算你啥都没有,只要有实力,考上大学就一切都好了。


那会都是信的,果然还是太年轻。而今回忆起来,其实当年有不少骚操作。部分是政策原因造成,部分是权贵故意。整个产业链从考前到考后都很完备。


高考顶替都是产业链的下游,高级的人不这么玩,是早有预谋。


高考移民


这两年关于高考移民的话题少了,当年可是极普遍的,北京、上海、新疆、西藏、海南、天津等都是出了名的高考天堂,与之相对的湖北、山东、河南都属于地狱模式。


所以有点能力的,都会为自己孩子去找个好考的天堂,地狱就读,天堂考试,这种模式考个重点都很轻松。


当年班级里有一位新疆同学,成绩中等偏下,在河南大概也就一般本科水平,然而回新疆之后顺利考取中国人大,一时间班里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该是北大水平。


另有一位上了新闻的高考移民,是曾经的海南高考状元,河南过去的,一不小心考了个状元被盯上了,录取资格被取消不过听说后来去了港大。


除了改户籍地址,还有厉害的是改民族,国内很多大学对少数民族都有加分,所以不少人一句少数民族话不会说。


无数个苟晶背后,对农村孩子而言,高考公平就是个笑话


当然,国内移都还不是高级玩法,更骚的不是改户籍而是改国籍,去个国外就成了个华侨,然后参加汉语考试考国内大学给留学生的名额,这汉语不得6到飞起啊。


再有远见的,是孩子直接国外生,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生完就美国籍,将来读美国大学有优势,考中国大学还是华侨。


当然,玩这些的都需要家长提前谋划,一般的老农民,不具备这样的思维和实力。


高考替考


替考这种操作如今也不常见了,这得益于科技的进步,都联网了,还用上了人脸识别技术。


笔者当年高考时,一张打印的小纸片上贴着张黑白小照片。照片都是学校人工贴的,当时填报的表格都是人工填写,然后班主任收走统一盖章,所以要做点什么手脚还是容易的。


其他省不知道,当年河南有些高中有个习惯,就是从高二找一批尖子生进行所谓的提前上阵练习,考的好就去,考不好继续读,但考上的那个所谓不好的学校是否给人读了不清楚。


当然,只是提前练习不是厉害的,这群高二生或者刚刚考入大学的大一、大二的学生是最受欢迎的枪手,真正的作用是替考。不是一个两个,是整批整批。


无数个苟晶背后,对农村孩子而言,高考公平就是个笑话


替人考试之后,枪手拿钱,出钱的上学,财力强的甚至可以搞上几个身份布置好几个枪手,哪个考的好,就用哪个上。甚至有彪悍的,直接在已经考上的考生中寻找那些对院校并不满意,不想去上的,买份通知书自己去


当然,高考替考之外还有一种叫冒名顶替,这种冒名还算是自己考,就是要借用别人的名字或身份进行考试,这种一般是复读生使用。


不知道外省情况,当时河南那边有个政策,就是你应届生考上了院校,而不去报道,就会影响第二年的录取,所以很多复读生都会改个名再战江湖。这种涉及到改名,但还不算完全顶替。


仝卓的事情如果早个几年,根本不用他继父那么费周折,连累了一大片。


在没有联网的时代,此类事情地方越小越易操作。具体流程不懂,总之大家早见怪不怪了。


高考顶替


接下来就是最遭人恨的高考顶替,类似王娜娜、罗彩霞、苟晶的事情年年都有,苟晶之所以这么受关注,主要原因有三,


一、考分较高,之前被顶替的一般都是三本或者大专类,院校一般,这种学校属于鸡肋,尤其对于普通农民子弟来说,不上可惜,上了也很难找工作,但家里有点关系只缺个学历的小地方官二代倒喜欢这个,既不招眼,又好安排。


很多考的一般的,要么自己放弃,要么没接到通知自认为没考上,也就算了。


苟晶这种一本都被顶替的,还比较少见。


二、被顶替了两次,别人顶替一次也就算了,苟晶一个高分考生,第一年被顶替,第二年说实在话本来连个报考资格都没有,连个名字都没改,所以大概率是没有成绩。


三、班主任做恶,此前班主任都只是链条上一环,这次赤果果的站到了前沿,因为自己的傻女儿,直接顶了得意门生,而且还有脸找上门去。


班主任是最接近考生也最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他最清楚考生家庭状况、考生性格、考生实力,也就是说权贵门可能想要顶替,但具体哪个被顶替大概率由班主任做决定。


对于广大考生来说,这是个现管。


在大数据缺失的年代,如何筛选出农村父母老实巴交、学生不闹事、成绩合适的羔羊,靠的就是班主任。


操作不好就会遇到康辉父亲这种硬茬,直接把投档名单给搞出来,逼着当地再次投档,这种能量广大农村的考生父母不可能有。


苟晶的事情至今没给个结果,足以见山东考场之乱。所谓的查出来的242个都还只是沧海一黍。


这方面优秀的不只山东,所有的高考大省都难逃其咎。比如江苏,也很突出。


不管哪种高考争夺资源的方式,农村考生都是最无奈的一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而不管哪种方式,被曝出来的都是少数,就是所谓的倒霉蛋,大量的骚操作之后成功的考生,都还湮没在人山人海。


万幸的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考顶替的难度越来越大,但正如金融领域的风控一样,风控只是提高做坏的成本,远远不能杜绝。


除了科技进步,涉考必用重典也会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让其在操作之前即望而生畏。


总之,有钱、有权的二代们,大可以出国,还是放过老农民家的穷孩子吧。


虽然高考对于农村子弟的性价比,也已经越来越低。因为考上了,大概率也是未来城市的蝼蚁。


- END -

每年高考前夕,都会有关于高考顶替的新闻传出,今年的因为高考延期了,所以持续的格外的长,也格外的热。


最开始看到仝卓的新闻时,还有点不以为然,因为此前见过比这个恶劣很多倍的事,毕竟仝卓改学籍还不算完全顶替,后面的学校无论如何还算是凭实力考的。直到后面苟晶事件冒出,才知道狠的还在后头。


笔者来自高考大省河南,跟仝卓所在的山西、苟晶所在的山东一样,同属高考大省、高校小省,意思就是考生多,但本省的院校尤其985、211之类相对较少,所以竞争就格外激烈。


有竞争就有资源的争夺,除了考生在考场上的拼搏,大人的较量都是在硝烟之外。而在这场争夺中,最不占优势的,就是所谓的老农民。


无数个苟晶背后,对农村孩子而言,高考公平就是个笑话


求学时期,所有农村父母在鼓励孩子读书时几乎都会加上一句:我就是个老农民,啥都没有,你们一定要好好学,考出去。


所谓老农民,不是年纪老,是心老到已经放弃挣扎。是自知已经在社会的最底层,自己最无能,每天鸡鸣即起,天黑未归,天天顶着大日头种庄稼、打农药,然而辛苦未必就有回报,完全靠天吃饭。


譬如花费了几个月的功夫种西瓜,农药、化肥用了一堆,自己的力气都没算钱。然而开花或收摘时几天暴雨,就会把努力化作乌有,即便多收了三五斗,都价格猛跌至几分钱一斤。


忘记了哪年,冬瓜跌至两分钱一斤,满目的大冬瓜烂在地里都没人要,因为采摘、运输的成本都比它高,只好烂地里做肥料。


如此艰难之下,老农民对下一代最朴素的愿望就是考出去,出去就能吃上所谓的商品粮,找到工作,所以砸锅卖跌,能供多久供多久。


那会的农村学生,只要能考上高中或者从小成绩不错,就会被村民呼做大学生,无他,太希望他们能考上了。哪个村子能出个本科,都要放上几场露天电影庆祝。


那会整个社会灌输的都是,只有高考是公平的,就算你啥都没有,只要有实力,考上大学就一切都好了。


那会都是信的,果然还是太年轻。而今回忆起来,其实当年有不少骚操作。部分是政策原因造成,部分是权贵故意。整个产业链从考前到考后都很完备。


高考顶替都是产业链的下游,高级的人不这么玩,是早有预谋。


高考移民


这两年关于高考移民的话题少了,当年可是极普遍的,北京、上海、新疆、西藏、海南、天津等都是出了名的高考天堂,与之相对的湖北、山东、河南都属于地狱模式。


所以有点能力的,都会为自己孩子去找个好考的天堂,地狱就读,天堂考试,这种模式考个重点都很轻松。


当年班级里有一位新疆同学,成绩中等偏下,在河南大概也就一般本科水平,然而回新疆之后顺利考取中国人大,一时间班里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该是北大水平。


另有一位上了新闻的高考移民,是曾经的海南高考状元,河南过去的,一不小心考了个状元被盯上了,录取资格被取消不过听说后来去了港大。


除了改户籍地址,还有厉害的是改民族,国内很多大学对少数民族都有加分,所以不少人一句少数民族话不会说。


无数个苟晶背后,对农村孩子而言,高考公平就是个笑话


当然,国内移都还不是高级玩法,更骚的不是改户籍而是改国籍,去个国外就成了个华侨,然后参加汉语考试考国内大学给留学生的名额,这汉语不得6到飞起啊。


再有远见的,是孩子直接国外生,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生完就美国籍,将来读美国大学有优势,考中国大学还是华侨。


当然,玩这些的都需要家长提前谋划,一般的老农民,不具备这样的思维和实力。


高考替考


替考这种操作如今也不常见了,这得益于科技的进步,都联网了,还用上了人脸识别技术。


笔者当年高考时,一张打印的小纸片上贴着张黑白小照片。照片都是学校人工贴的,当时填报的表格都是人工填写,然后班主任收走统一盖章,所以要做点什么手脚还是容易的。


其他省不知道,当年河南有些高中有个习惯,就是从高二找一批尖子生进行所谓的提前上阵练习,考的好就去,考不好继续读,但考上的那个所谓不好的学校是否给人读了不清楚。


当然,只是提前练习不是厉害的,这群高二生或者刚刚考入大学的大一、大二的学生是最受欢迎的枪手,真正的作用是替考。不是一个两个,是整批整批。


无数个苟晶背后,对农村孩子而言,高考公平就是个笑话


替人考试之后,枪手拿钱,出钱的上学,财力强的甚至可以搞上几个身份布置好几个枪手,哪个考的好,就用哪个上。甚至有彪悍的,直接在已经考上的考生中寻找那些对院校并不满意,不想去上的,买份通知书自己去


当然,高考替考之外还有一种叫冒名顶替,这种冒名还算是自己考,就是要借用别人的名字或身份进行考试,这种一般是复读生使用。


不知道外省情况,当时河南那边有个政策,就是你应届生考上了院校,而不去报道,就会影响第二年的录取,所以很多复读生都会改个名再战江湖。这种涉及到改名,但还不算完全顶替。


仝卓的事情如果早个几年,根本不用他继父那么费周折,连累了一大片。


在没有联网的时代,此类事情地方越小越易操作。具体流程不懂,总之大家早见怪不怪了。


高考顶替


接下来就是最遭人恨的高考顶替,类似王娜娜、罗彩霞、苟晶的事情年年都有,苟晶之所以这么受关注,主要原因有三,


一、考分较高,之前被顶替的一般都是三本或者大专类,院校一般,这种学校属于鸡肋,尤其对于普通农民子弟来说,不上可惜,上了也很难找工作,但家里有点关系只缺个学历的小地方官二代倒喜欢这个,既不招眼,又好安排。


很多考的一般的,要么自己放弃,要么没接到通知自认为没考上,也就算了。


苟晶这种一本都被顶替的,还比较少见。


二、被顶替了两次,别人顶替一次也就算了,苟晶一个高分考生,第一年被顶替,第二年说实在话本来连个报考资格都没有,连个名字都没改,所以大概率是没有成绩。


三、班主任做恶,此前班主任都只是链条上一环,这次赤果果的站到了前沿,因为自己的傻女儿,直接顶了得意门生,而且还有脸找上门去。


班主任是最接近考生也最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他最清楚考生家庭状况、考生性格、考生实力,也就是说权贵门可能想要顶替,但具体哪个被顶替大概率由班主任做决定。


对于广大考生来说,这是个现管。


在大数据缺失的年代,如何筛选出农村父母老实巴交、学生不闹事、成绩合适的羔羊,靠的就是班主任。


操作不好就会遇到康辉父亲这种硬茬,直接把投档名单给搞出来,逼着当地再次投档,这种能量广大农村的考生父母不可能有。


苟晶的事情至今没给个结果,足以见山东考场之乱。所谓的查出来的242个都还只是沧海一黍。


这方面优秀的不只山东,所有的高考大省都难逃其咎。比如江苏,也很突出。


不管哪种高考争夺资源的方式,农村考生都是最无奈的一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而不管哪种方式,被曝出来的都是少数,就是所谓的倒霉蛋,大量的骚操作之后成功的考生,都还湮没在人山人海。


万幸的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考顶替的难度越来越大,但正如金融领域的风控一样,风控只是提高做坏的成本,远远不能杜绝。


除了科技进步,涉考必用重典也会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让其在操作之前即望而生畏。


总之,有钱、有权的二代们,大可以出国,还是放过老农民家的穷孩子吧。


虽然高考对于农村子弟的性价比,也已经越来越低。因为考上了,大概率也是未来城市的蝼蚁。


- END -

每年高考前夕,都会有关于高考顶替的新闻传出,今年的因为高考延期了,所以持续的格外的长,也格外的热。


最开始看到仝卓的新闻时,还有点不以为然,因为此前见过比这个恶劣很多倍的事,毕竟仝卓改学籍还不算完全顶替,后面的学校无论如何还算是凭实力考的。直到后面苟晶事件冒出,才知道狠的还在后头。


笔者来自高考大省河南,跟仝卓所在的山西、苟晶所在的山东一样,同属高考大省、高校小省,意思就是考生多,但本省的院校尤其985、211之类相对较少,所以竞争就格外激烈。


有竞争就有资源的争夺,除了考生在考场上的拼搏,大人的较量都是在硝烟之外。而在这场争夺中,最不占优势的,就是所谓的老农民。


无数个苟晶背后,对农村孩子而言,高考公平就是个笑话


求学时期,所有农村父母在鼓励孩子读书时几乎都会加上一句:我就是个老农民,啥都没有,你们一定要好好学,考出去。


所谓老农民,不是年纪老,是心老到已经放弃挣扎。是自知已经在社会的最底层,自己最无能,每天鸡鸣即起,天黑未归,天天顶着大日头种庄稼、打农药,然而辛苦未必就有回报,完全靠天吃饭。


譬如花费了几个月的功夫种西瓜,农药、化肥用了一堆,自己的力气都没算钱。然而开花或收摘时几天暴雨,就会把努力化作乌有,即便多收了三五斗,都价格猛跌至几分钱一斤。


忘记了哪年,冬瓜跌至两分钱一斤,满目的大冬瓜烂在地里都没人要,因为采摘、运输的成本都比它高,只好烂地里做肥料。


如此艰难之下,老农民对下一代最朴素的愿望就是考出去,出去就能吃上所谓的商品粮,找到工作,所以砸锅卖跌,能供多久供多久。


那会的农村学生,只要能考上高中或者从小成绩不错,就会被村民呼做大学生,无他,太希望他们能考上了。哪个村子能出个本科,都要放上几场露天电影庆祝。


那会整个社会灌输的都是,只有高考是公平的,就算你啥都没有,只要有实力,考上大学就一切都好了。


那会都是信的,果然还是太年轻。而今回忆起来,其实当年有不少骚操作。部分是政策原因造成,部分是权贵故意。整个产业链从考前到考后都很完备。


高考顶替都是产业链的下游,高级的人不这么玩,是早有预谋。


高考移民


这两年关于高考移民的话题少了,当年可是极普遍的,北京、上海、新疆、西藏、海南、天津等都是出了名的高考天堂,与之相对的湖北、山东、河南都属于地狱模式。


所以有点能力的,都会为自己孩子去找个好考的天堂,地狱就读,天堂考试,这种模式考个重点都很轻松。


当年班级里有一位新疆同学,成绩中等偏下,在河南大概也就一般本科水平,然而回新疆之后顺利考取中国人大,一时间班里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该是北大水平。


另有一位上了新闻的高考移民,是曾经的海南高考状元,河南过去的,一不小心考了个状元被盯上了,录取资格被取消不过听说后来去了港大。


除了改户籍地址,还有厉害的是改民族,国内很多大学对少数民族都有加分,所以不少人一句少数民族话不会说。


无数个苟晶背后,对农村孩子而言,高考公平就是个笑话


当然,国内移都还不是高级玩法,更骚的不是改户籍而是改国籍,去个国外就成了个华侨,然后参加汉语考试考国内大学给留学生的名额,这汉语不得6到飞起啊。


再有远见的,是孩子直接国外生,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生完就美国籍,将来读美国大学有优势,考中国大学还是华侨。


当然,玩这些的都需要家长提前谋划,一般的老农民,不具备这样的思维和实力。


高考替考


替考这种操作如今也不常见了,这得益于科技的进步,都联网了,还用上了人脸识别技术。


笔者当年高考时,一张打印的小纸片上贴着张黑白小照片。照片都是学校人工贴的,当时填报的表格都是人工填写,然后班主任收走统一盖章,所以要做点什么手脚还是容易的。


其他省不知道,当年河南有些高中有个习惯,就是从高二找一批尖子生进行所谓的提前上阵练习,考的好就去,考不好继续读,但考上的那个所谓不好的学校是否给人读了不清楚。


当然,只是提前练习不是厉害的,这群高二生或者刚刚考入大学的大一、大二的学生是最受欢迎的枪手,真正的作用是替考。不是一个两个,是整批整批。


无数个苟晶背后,对农村孩子而言,高考公平就是个笑话


替人考试之后,枪手拿钱,出钱的上学,财力强的甚至可以搞上几个身份布置好几个枪手,哪个考的好,就用哪个上。甚至有彪悍的,直接在已经考上的考生中寻找那些对院校并不满意,不想去上的,买份通知书自己去


当然,高考替考之外还有一种叫冒名顶替,这种冒名还算是自己考,就是要借用别人的名字或身份进行考试,这种一般是复读生使用。


不知道外省情况,当时河南那边有个政策,就是你应届生考上了院校,而不去报道,就会影响第二年的录取,所以很多复读生都会改个名再战江湖。这种涉及到改名,但还不算完全顶替。


仝卓的事情如果早个几年,根本不用他继父那么费周折,连累了一大片。


在没有联网的时代,此类事情地方越小越易操作。具体流程不懂,总之大家早见怪不怪了。


高考顶替


接下来就是最遭人恨的高考顶替,类似王娜娜、罗彩霞、苟晶的事情年年都有,苟晶之所以这么受关注,主要原因有三,


一、考分较高,之前被顶替的一般都是三本或者大专类,院校一般,这种学校属于鸡肋,尤其对于普通农民子弟来说,不上可惜,上了也很难找工作,但家里有点关系只缺个学历的小地方官二代倒喜欢这个,既不招眼,又好安排。


很多考的一般的,要么自己放弃,要么没接到通知自认为没考上,也就算了。


苟晶这种一本都被顶替的,还比较少见。


二、被顶替了两次,别人顶替一次也就算了,苟晶一个高分考生,第一年被顶替,第二年说实在话本来连个报考资格都没有,连个名字都没改,所以大概率是没有成绩。


三、班主任做恶,此前班主任都只是链条上一环,这次赤果果的站到了前沿,因为自己的傻女儿,直接顶了得意门生,而且还有脸找上门去。


班主任是最接近考生也最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他最清楚考生家庭状况、考生性格、考生实力,也就是说权贵门可能想要顶替,但具体哪个被顶替大概率由班主任做决定。


对于广大考生来说,这是个现管。


在大数据缺失的年代,如何筛选出农村父母老实巴交、学生不闹事、成绩合适的羔羊,靠的就是班主任。


操作不好就会遇到康辉父亲这种硬茬,直接把投档名单给搞出来,逼着当地再次投档,这种能量广大农村的考生父母不可能有。


苟晶的事情至今没给个结果,足以见山东考场之乱。所谓的查出来的242个都还只是沧海一黍。


这方面优秀的不只山东,所有的高考大省都难逃其咎。比如江苏,也很突出。


不管哪种高考争夺资源的方式,农村考生都是最无奈的一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而不管哪种方式,被曝出来的都是少数,就是所谓的倒霉蛋,大量的骚操作之后成功的考生,都还湮没在人山人海。


万幸的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考顶替的难度越来越大,但正如金融领域的风控一样,风控只是提高做坏的成本,远远不能杜绝。


除了科技进步,涉考必用重典也会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让其在操作之前即望而生畏。


总之,有钱、有权的二代们,大可以出国,还是放过老农民家的穷孩子吧。


虽然高考对于农村子弟的性价比,也已经越来越低。因为考上了,大概率也是未来城市的蝼蚁。


- END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都会   新疆   河南   山东   枪手   班主任   考生   当年   公平   实力   事情   院校   成绩   农民   农村   操作   农村孩子   笑话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