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原子,从认识原子核到人类首次人工核反应

今天偶尔看到一张下面这章邮票的图片,收藏了,简单介绍一下内容。

邮票上主人公就是卢瑟福(1871~1937),英国物理学家。本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在放射性和原子结构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具体见我前面的一些文章。

邮票上的原子,从认识原子核到人类首次人工核反应

第一张邮票上面的示意图,描述的是最美物理实验--卢瑟福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

邮票上的原子,从认识原子核到人类首次人工核反应

1909年起卢瑟福开始指导盖革(H.Geiger)和马斯顿(E.Marsden)做α粒子轰击金箔的散射实验。

实验发现大多数α粒子散射角很小,平均只有2°~ 3°的偏转;约1/8000散射大于90°;极个别的散射角等于180°

卢瑟福根据实验事实,于1911年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通过α粒子为物质所散射的研究,无可辩驳的论证了原子的核模型,因而一举把原子结构的研究引上了正确的轨道,于是他被誉为原子物理学之父。

邮票上的原子,从认识原子核到人类首次人工核反应

第二张邮票上出现了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式,

邮票上的原子,从认识原子核到人类首次人工核反应

这是1919年,卢瑟福通过实验首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通过此实验发现了质子。卢瑟福使用了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原子核在人工转变的过程中,电荷数一定守恒。

邮票上的原子,从认识原子核到人类首次人工核反应

从此人工核反应实验被拉开了序幕:从卢瑟福首次人工核转变,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仅二十来年,人类经历了认识原子核到释放原子核里的巨大能量。

邮票上的原子,从认识原子核到人类首次人工核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原子核   核反应   马斯   原子   邮票   卢瑟福   无可辩驳   质子   电荷   金箔   物理学家   原子结构   粒子   模型   人类   发现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